肖輝
南京中醫藥大學連云港附屬醫院神經內科,江蘇連云港222000
BPPV即臨床稱作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屬于較為常見的一種眩暈情況,指的是患者處于特定頭位后產生眩暈感,該病發作時間較短但復發率較高。對于年齡較大的患者來講,一旦病發極容易出現摔倒等意外事件,加之頻繁地眩暈感會反向影響神經功能,部分患者甚至會出現惡心、嘔吐等癥狀。其中,水平半規管良性陣發性位置性眩暈(HC-BPPV)情況最為多見,對患者生活質量影響較大[3]。目前臨床多采取藥物、手法復位等方式治療,效果一般,部分患者治療后仍表示存在暈眩感。最近幾年有學者提出將體位治療與手法復位相結合,效果明顯,備受認可及好評。該文以2019年1—12月該院收治80例HCBPPV患者為例,簡述手法復位與體位治療結合的方法及療效,報道如下。
該次將該院接受治療罹患HC-BPPV病癥的患者80例作為研究對象,進行隨機分組,對照組共計患者40例,包括男患23例,女患17例;年齡最小者為24歲,最大者為71歲,平均年齡(49.5±1.4)歲;病程時間短則2 d,長則3年,平均病程(1.6±0.5)年。觀察組共計患者40例,包括男患24例,女患16例;年齡最小者為25歲,最大者為72歲,平均年齡(49.6±1.3)歲;病程時間短則3 d,長則3年,平均病程(1.7±0.4)年。該次研究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經臨床診斷確診HC-BPPV,符合相應診斷要求;②所有患者均對該次研究知情同意。排除標準:①合并頸椎病、肝腎等臟器功能疾病的患者;②排斥參與研究的患者。比對所示,兩組患者基本信息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符合研究需求。該次研究經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對照組患者采用口服甲磺酸倍他司汀的保守治療,觀察組患者則在治療前選擇視頻眼震圖進行檢查,并根據實際情況在對照組基礎上引入手法結合體位治療方式。
1.2.1 藥物治療方法 為患者提供甲磺酸倍他司汀片劑(批準文號:國藥準字H20040130)進行治療,口服劑量為12 mg/次,待癥狀有所緩解后可適當減少至6 mg/次。以溫水送服的方式給藥,3次/d,分別在早、中、晚餐后服用。
1.2.2 手法復位治療方法 以患者眼震圖檢查后具體規律,采取相應的手法復位方式進行治療。其中表現為水平向地性特征的患者,需采用翻滾療法進行治療。指導患者坐在病床邊,復位開始時快速平臥,但需將頭部抬高約30°,然后在身體和頭部同步的情況下翻滾1周,共分4次進行,90°/次,在每次旋轉后均需保持該體位一定時間,以患者眩暈感基本消失為準,如眩暈感未消失前不得更換下一個體位。如患者眩暈感強烈,不能適應反復翻滾的狀態,或無法長期維持在非平臥體位下,則需采取Gufoni手法復位[4]。患者先坐在病床邊,治療開始后快速變為健側臥位,指導患者誘發向地性眼震并維持該體位,直至眩暈感消失。然后將頭部快速向地面方向旋轉約45°,維持至眩暈感完全消失后恢復坐位體位。
針對表現為水平背地性的患者則選擇Appiani法進行治療,同樣以坐位方式坐在病床邊緣,治療開始后迅速改變體位為患側臥位,待確認誘發背地性眼震后保持體位進行緩解,待眩暈感完全消失后,頭部快速向背地方向旋轉45°,維持該姿態直至眩暈感完全消失。待背地性眼震改變為向地性眼震后,根據實際情況選擇翻滾法、Gufoni法等開展治療[5-6]。如經Appiani法調節后患者眼震的情況無法改變,則需選擇李氏復位法對患者進行治療。患者采取患側臥位,待眩暈感完全消失后,醫生站于患者背部,用自己的右手拉住患者的右手,幫助其快速旋轉后調整至健側臥位,并保持該姿態待眩暈感消失,再調整至坐位進行適應[7]。
需要注意的是在體位治療過程中,醫生需從旁進行輔助,利用手掌、腿部等保護患者的頭部、脖頸、腰部等位置,幫助其長期保持側臥位或體位快速轉變等。在此過程中需患者感覺肌肉酸痛,可使用按摩手法進行適當緩解[8]。
對兩組患者治療后臨床效果進行評估比對,分為優、良、差3個級別。優:暈眩感或眼震感徹底消失,3個月內無復發;良:暈眩感或眼震感明顯減輕,病發時間縮短;差:暈眩感或眼震感仍明顯存在。總臨床療效=優占比+良占比。利用DHI量表、UCLA-DQ量表分別評估兩組患者治療前后暈眩情況,總計100分,分數越高,患者暈眩程度越嚴重,反之越輕。利用SF-36量表評估各組患者治療前后生活質量變化,包括生理質量、心理質量、社會功能、獨立性。各分項以25分計,分數與生活質量呈正相關。
采用SPSS 18.0統計學軟件分析數據,計量資料用(x±s)表示,組間比較用t檢驗;計數資料采用[n(%)]表示,組間比較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該次觀察組患者通過手法復位、體位治療結合法治療總有效率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評估比對[n(%)]Table 1 Comparison of clinical efficacy evaluation between the two groups[n(%)]

表3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生活質量變化比對[(x±s),分]Table 3 Comparison of changes in the quality of life of patient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points]
兩組患者入院時暈眩評分結果比對,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相應評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2。

表2 治療前后兩組患者暈眩癥狀改善情況比對[(x±s),分]Table 2 Comparison of improvement of vertigo symptom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points]
觀察組患者治療后生活質量得到明顯提升,相應評分結果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表3。
HC-BPPV屬于臨床發病率較高的自限性、周期發作性前庭功能障礙性病變,導致該病癥的原因在于水平半規管內嵴帽結構、半規管內等位置出現結石癥,其中半規管內結石的發病率最高,但相對于前半規管和后半規管,水平半規管發病患者所占比例較小。當HC-BPPV患者處于仰臥位時并不會誘發眩暈癥狀,而一旦頭部偏向身體一側就會出現癥狀,當處于坐位時相應癥狀的發生程度較輕,直立狀態改變為行走狀態后也會引起眩暈癥狀,但癥狀較輕。HC-BPPV的患者并未原發性疾病,而是由于耳石中顆粒體積較小者從橢圓囊中滑落,從而進入到水平半規管當中引起的。在側臥位時這些耳石就會集中在水平半規管的嵴帽部位,進而刺激該處的毛細胞,引起水平性眼震,使人體產生眩暈感。手法復位結合體位的治療方法操作相對簡便,患者自主操作可能性較高,且可根據視頻眼震圖結果調整具體的治療技巧,滿足不同患者的需求。
該次研究結果指出,觀察組患者臨床治療總療效97.50%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該結果與鄒團明等[9]發表的文章結果觀察組治療總療效93.50%高于對照組83.90%(P<0.05)相一致。
綜上所述,HC-BPPV患者通過手法復位與體位治療相結合的方式治療效果更為顯著,能夠減輕患者眩暈表現,提高生活質量,值得大力施用且推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