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偉霞
丹陽市人民醫院腫瘤內科,江蘇丹陽212300
非小細胞肺癌是臨床中較為常見的一種肺癌類型,對放療并不敏感,臨床效果比較差[1]。根據有關調查顯示,在肺癌發病率中,非小細胞肺癌占有比率超過80%,且對于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來說,已經錯失了進行根治性手術的機會,多采用化療方法進行治療[2]。在化療中,惡心嘔吐、脫發等不良反應發生率比較高,甚至還會引起心臟毒性,影響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近些年來,隨著醫學研究的不斷深入,靶向治療成為了腫瘤治療的新方向,針對性非常強,具有顯著的臨床效果,且不良反應較少。目前,鹽酸安羅替尼作為一種多靶點受體酪氨酸激酶抑制劑,能夠對血管形成相關激酶、腫瘤相關激酶予以抑制,在肺癌治療中得到了廣泛應用[3]。基于此,該文對該院2018年7月—2019年6月期間收治的68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分組研究,探討鹽酸安羅替尼治療效果,現報道如下。
對該院收治的68例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分組方法為隨機數字表法,對照組32例,男18例,女14例;年齡43~81歲,平均年齡(63.61±5.12)歲。實驗組36例,男20例,女16例;年齡44~80歲,平均(62.82±5.07)歲。比較兩組患者一般資料,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均經病理確診為晚期非小細胞肺癌且經過一、二線治療失敗;②無藥物過敏史;③對研究知情同意,經過倫理委員會批準。排除標準:①伴有精神病史;②合并嚴重肝腎功能障礙;③伴有嚴重貧血;④臨床資料不完整。
對照組采取支持對癥治療。實驗組應用鹽酸安羅替尼(國藥準字H20180002)治療,口服給藥,1次/d,10~12 mg/次,連續用藥14 d,停藥7 d,1個周期為21 d,共治療2個周期。
對比分析兩組患者臨床療效、血清癌胚抗原(CEA)、血管內皮生長因子(VEGF)水平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
療效評定標準[4]:完全緩解:病灶徹底消失,持續時間超過4周;部分緩解:病灶縮小≥30%,持續時間超過4周;疾病穩定:處在部分緩解與疾病進展之間;疾病進展:病灶增大≥20%,或者出現新病灶。客觀有效率為完全緩解率與部分緩解之和,疾病控制率為客觀有效率與疾病穩定率之和。
采用SPSS 20.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的表達方式為(x±s),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的表達方式為[n(%)],采用χ2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實驗組治療客觀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別為13.89%、69.44%,明顯高于對照組的0.00%、31.25%,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比較[n(%)]Table 1 Comparison of the clinical efficacy of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實驗組治療后CEA水平明顯低于對照組,生存質量評分明顯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CEA水平、生存質量評分比較(x±s)Table 2 Comparison of serum CEA levels and quality of life score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before and after treatment(x±s)
實驗組手足綜合征、高血壓、黏膜毒性發生率分別為13.89%、33.33%、13.89%,對照組分別為0.00%、3.13%、0.00%,組間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血液學毒性、胃腸道反應發生率比較,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3。
實驗組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分別為(5.27±0.61)、(7.46±1.21)個月,明顯長于對照組的(3.01±0.72)、(4.72±1.03)個月,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0.320、10.120,P<0.05)。

表3 兩組患者不良反應發生情況比較[n(%)]Table 3 Comparison of the occurrence of adverse reactions between the two groups of patients[n(%)]
在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以鉑類為基礎的雙藥方案應用普遍,具有一定的療效,但不良反應較多,應用局限性較大。近些年來,隨著靶向藥物研究的不斷深入,靶向治療為患者帶來了新的機會,能夠有效提高患者療效,減少不良反應的發生,成為了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治療的重要方法[5]。
鹽酸安羅替尼是一種多靶點抗血管生成藥物,治療時不需要基因檢測,具有療效顯著、不良反應可控的優勢,在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中應用十分普遍[6]。與傳統化療相比,鹽酸安羅替尼的效果更加確切,能夠對腫瘤細胞產生靶向作用,對其生長、增殖、轉移進行抑制,同時也為無法化療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療方式,臨床應用價值非常高[7-8]。CEA是一種合成蛋白質,當其水平升高時,說明出現腫瘤[9-10]。所以,通過對CEA水平的檢測,有助于判斷病情,為臨床疾病診斷與治療提供可靠參考。該研究顯示:實驗組治療客觀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別為13.89%、69.44%,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CEA水平、生存質量分別為(12.08±2.12)ng/mL、(62.31±4.27)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手足綜合征、高血壓、血液學毒性、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分別為13.89%、33.33%、2.78%、2.78%,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分別為(5.27±0.61)、(7.46±1.21)個月。此結果與相關文獻報道[11-12]非常相似,數據如下:實驗組治療客觀有效率、疾病控制率分別為45.28%、81.13%,明顯高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治療后CEA水平、生存質量評分分別為(12.09±3.31)ng/mL、(64.23±5.40)分,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實驗組手足綜合征、高血壓、血液學毒性、胃腸道反應發生率分別為41.51%、24.53%、16.98%、18.87%,無進展生存期、總生存期分別為5.3個月、7.5個月。由此說明,安羅替尼優勢為可延長二線治療失敗患者的生存期,疾病控制率高,不良反應相對較小,對于在沒有EGFROLK等基因突變,沒有相對治療靶點的靶向藥物選擇的患者是不錯的選擇。
綜上所述,晚期非小細胞肺癌患者應用鹽酸安羅替尼治療的臨床效果更加理想,不僅可以提高治療效果,還可以改善生存質量,是一種值得臨床借鑒應用的治療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