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珅
11月份美國股市經歷狂漲,不僅在11月24日道瓊斯指數首次突破3萬關大點,而且整個月道指累計上漲11.8%,錄得1987年1月份以來的最大月漲幅,標普500指數與納指分別上漲10.8%和11.8%,均為4月份以來的最大月漲幅。一些分析師認為12月美股還會延續漲勢,強勁收尾。但與此同時,美國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鮑威爾連續兩次強調美國經濟前景仍然面臨巨大不確定性。
鮑威爾的話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人對美國經濟真實的擔心。畢竟,美國11月份累計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超過400萬例,是10月份病例數的兩倍多,再次刷新單月確診病例最高值。雖然美國經濟活動從第二季度的低迷中持續復蘇,但近月經濟改善步伐有所放緩,旅游和酒店等行業持續疲軟,勞動力市場改善步伐放緩,仍有數百萬美國人失業。
美國股市的狂飆和實體經濟的疲軟形成鮮明的對比,“股市是國民經濟的晴雨表”再次失靈,美國實體經濟基本面與金融市場之間“脫鉤”的現象愈發嚴重。早在今年6月份,IMF等多個機構和經濟學家都已經提醒要警惕實體經濟與金融市場之間“脫鉤”形成的重大脆弱性,此次美國股市再次狂飆也帶來一定的風險。
此次美國股市大漲主因是短期市場預期好轉與長期流動性過剩所致。短期來看,總統權力順利交接的可能性越來越大,當選總統拜登的政見傾向受到資本市場歡迎;拜登提名美聯儲前主席珍尼特·耶倫擔任財政部長的消息強化了資本市場對美國經濟復蘇預期;另外,新冠疫苗研制突破促進資本市場情緒高漲。長期來看,流動性過剩是美股暴漲的基礎環境。一方面,次貸危機后美聯儲為提振美國經濟,長期實施量化寬松政策。從實施效果看,寬松貨幣政策刺激效應邊際遞減,維持經濟增長只能采取更加長期、更為寬松貨幣政策,由此導致市場流動性泛濫。另一方面,巨額美國國債推動了銀行間市場國債回購交易,并以此形成了以國債回購為基礎的流動性創造機制,從而客觀上釋放了大量流動性。當前實體經濟投資回報率較低,資金必然流向資本市場催生資產泡沫。一旦出現利好消息,大量資金將借題發揮推高股價。
在新冠疫情尚未消退、經濟前景尚存在巨大不確定性的情況下,道指突破3萬點并繼續狂飆將給美國和世界金融市場帶來如下隱患:
首先,這會降低用于救助美國實體經濟的資金使用效率,增加美國金融風險。一方面,飆升的股價吸引更多資金進入股票市場,刺激了虛擬經濟的繁榮。較低的投資回報率迫使資金流出實體領域,增加實體經濟獲得資金的難度與成本。這樣不僅會使美國本已不甚景氣的實體經濟雪上加霜,而且導致救助美國實體經濟的資金使用效率下降,使美國未來拯救實體經濟的困難不斷增加。另一方面,嚴重偏離實體經濟的股價意味著巨大的泡沫,短期急速拉升的股價意味著暴跌的風險。股市上漲預期吸引更多投機資本進入,會進一步助推美股上漲,直到美股破裂。一旦樂觀情緒消退,股票價格迅速回調,甚至存在美國股市崩盤的可能,從而使股市風險向實體經濟傳染。一些通過股權質押貸款融資的上市公司,由于缺乏資金來補充抵押物,會被動強制平倉,從而加劇資金鏈斷裂甚至破產的風險。
其次,這還可能引發世界金融市場動蕩。歐洲股市與美國股市間協同性較強,美股暴漲引領了歐洲股市暴漲,這同樣增加了歐洲股市風險。美股暴漲吸引全球資本流入,可能引發新興經濟體資產價格下跌。同時,聯動到美國債市、匯市的影響,可能出現“股債雙殺”“股債匯三殺”的情況,從而導致債市收益率上升,新債發行難度加大。
雖然流動性和市場情緒在短時間內會對美股市場產生更大影響,但是萬變不離其宗,經濟基本面才是美股最終的“歸宿”。金融市場和實體經濟的長期“脫鉤”將進一步加大美國經濟脆弱性。▲
(作者是中國社會科學院金融研究所學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