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世達
印度海軍12月1日再度試射“布拉莫斯”巡航導彈。這是時隔6天印度第二次試射這款導彈。一些外媒將此放在“中印邊防部隊尚未完全脫離接觸”的背景下加以解讀,說印方近期在安全和國防領域的諸多動作都有對中國示強的意思。甚至,印方安全高官還透露出制定對華“大戰略”的信息。
其中,印度國家安全顧問阿吉特·多瓦爾不久前曾稱,“印度將采取先發制人措施,應對所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盡管印方事后澄清說這“不針對任何特定國家,也不針對任何特定事態”,但作為印度國防和安全事務中位高權重的關鍵操盤手之一,多瓦爾的表態仍然折射出印度官方和戰略界出現的某種危險傾向:試圖開辟對自己有利的新戰場,以所謂的“圍魏救趙”方式扭轉在己方不利戰場上的局面,又想效仿美國,對“印度面臨的國家安全威脅”發動所謂“先發制人”的打擊。
這一傾向顯然增加了印度對外戰略決策的冒險和投機色彩,對地區安全與穩定構成潛在威脅。更重要的是,對印度而言,所謂“圍魏救趙”和“先發制人”的可行性都很低,反會加重印度的國家安全困境。
首先,“圍魏救趙”只會加劇地區緊張態勢。今年6月邊境沖突發生以來,中印持續保持接觸,試圖推動局勢緩和降溫,但迄今兩國邊防部隊尚未完全脫離接觸。當前,印度在邊境地區維持大量兵力,并大規模儲備物資準備過冬。與此同時,印度還刻意擴大對華角力場,尤其希望通過自認為占據優勢的印度洋方向給中方施壓,試圖陸海聯動迫使中方在邊境問題上做出讓步。
例如,多家印媒披露稱,在6月中印邊境沖突爆發后不久,印度海軍就加強了在馬六甲海峽西側安達曼-尼科巴群島的兵力部署,增加針對馬六甲海峽以及中國海軍進入印度洋路線的巡邏,計劃緊急采購和部署自主水下航行器等裝備,嚴密監視中國海軍在印度洋地區的活動。此外,印度海軍還“低調地”向南海地區派遣了海軍艦艇,在南海水域搜集他國軍艦行蹤,并通過加密通信系統與美國海軍艦艇保持持續聯絡。11月以來,印度與美國、日本舉行年度“馬拉巴爾”海上聯合軍演,并且罕見地邀請澳大利亞參加,其通過以美日澳印為核心的印太合作造勢示威的意圖非常明顯。
顯然,印度這些做法與中方推動邊境局勢降溫的努力背道而馳,無助于邊防部隊盡快脫離接觸,還會擴大中印矛盾的發生范圍與地域,增加復雜性。
其次,“先發制人”在印巴關系上已被證明有弊無利。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印度就已提出和實施“先發制人”。2016年9月,印軍位于印控克什米爾烏里地區的軍營遭襲,印方立即指摘“穆罕默德軍”系元兇,指責巴基斯坦軍隊利用“穆罕默德軍”等組織與印度為敵,并對位于巴控克什米爾的所謂“武裝分子據點”進行“外科手術式打擊”。巴方堅決否認印方指責。此事導致兩軍對峙頻繁交火,印巴關系緊張持續至今。
印軍的越境襲擊可被視為正式對巴基斯坦實施所謂“冷啟動”戰略。該戰略旨在提升印度軍隊的戰備水平和快速反應能力,以便在所謂的危急時刻搶在國際社會介入之前對巴基斯坦發動快速打擊,同時嚴格限制作戰范圍和目標,避免引發全面戰爭。但事實上,這次事件之后,印度未來以“冷啟動”對巴基斯坦主動動武可能性大增,巴基斯坦則可能被迫采用包括戰術核武器在內的種種手段予以還擊。那么,印巴爆發全面戰爭甚至核戰爭的可能性不降反增,這將嚴重威脅地區和平與穩定。
話說回來,就算印度想對中國推行所謂的“圍魏救趙”和“先發制人”,它也力有不逮。在“圍魏救趙”方面,美國智庫“新美國安全中心”等智庫和戰略學界分析認為,印度在印度洋的優勢源于它的地理位置優越和行動經驗豐富,但其海洋行動能力,尤其軍事能力仍是重大短板。美國戰略學界認為,如果中國能夠牢固立足,并獲得足夠的海上行動經驗,那會大量抵消印度的固有優勢。
盡管這一說法有勸說印度密切與美國在印度洋合作的意圖,但也反映了一個基本事實:印度雖是印度洋地區首屈一指的大國,但并非最強的軍事存在,其實際行動能力有限。此外,如果印度一意孤行在印度洋方向擴大沖突面,那么其他國家同樣也可以在對印度占優勢領域予以反制。
在“先發制人”方面,2019年2月26日,印度空軍宣稱12架幻影-2000戰斗機在預警機、加油機等支援下越過印巴實控線,對巴基斯坦境內的目標發動空襲,以報復“此前印度部隊被襲擊”。印軍自稱成果輝煌,但被巴基斯坦以圖片、視頻等證據予以否認。次日,巴基斯坦空軍即越境空襲印控克什米爾予以報復,并與印度的追擊戰機空戰,擊落印軍戰機,俘虜一名印軍飛行員。此次空戰是1999年卡吉爾沖突以來印巴空軍編隊規模的正式對抗。印度雖然有意“先發制人”,但顯然沒有達到預期效果,反被巴方擊落戰機和俘虜飛行員。
簡而言之,印度在安全和國防領域出現所謂“圍魏救趙”“先發制人”的想法,無論能否實施,都對南亞地區的和平與穩定構成潛在威脅,對印度也有害無益,印度切不可犯糊涂。▲
(作者是中國現代國際關系研究院南亞所副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