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現象導入
《2019年全國未成年人互聯網使用情況研究報告》顯示,“玩游戲”已成為我國未成年網民上網最經常從事的三類活動之一,未成年網民上網玩游戲的比例為61%。此外,2018年發布的《“Z世代”未成年人游戲玩家洞察》報告揭示,我國未成年玩家的活躍度及游戲時長均高于全體玩家,接近八成的“00后”手機中會安裝4款以上游戲App……可以看到,網絡游戲在我國已盛行,尤其在青少年群體中已成風靡之勢。
追根溯源
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的主要原因
1.監管不力的影響。政府層面尚未制定出臺完善的防止未成年人沉迷網游的剛性法規和政策措施,網絡問題對青少年學生的侵蝕還未得到根本性解決。游戲企業雖然引入未成年人防沉迷系統,但受經濟利益的驅使,這些系統或機制的效果并不盡如人意。如實名制認證、游戲時間限制等防沉迷措施簡陋,形同虛設。
2.生活圈子的影響。互聯網游戲吸引中小學生的一大原因是“朋輩心理”,不少同學反映,周圍的同學都在玩游戲,如果不跟著進入游戲世界,同學朋友之間就沒有共同語言;而當進入以后,游戲就是成就感的一大來源:誰的段位高,誰的游戲打得好,誰就是主角,就成為被羨慕的對象。這種攀比的心理讓他們一頭扎進了游戲的世界里,久而久之無法自拔,養成了不良習慣。
3.家庭環境的影響。有一部分家長的模范作用差,毫無顧忌地在孩子面前玩游戲、看視頻、網購;有的家長缺乏科學的教育理念、知識和方法,不能與孩子有效地溝通和交流;有的夫妻感情不和,不關心孩子的思想和學習等,孩子缺少關愛和陪伴,只能在游戲中找寄托;還有部分家庭隔代教育,缺乏有效監管,很多孩子最初玩游戲只是尋求即時的心理宣泄,但由于家長監管教育不到位,未能及時對孩子進行有效引導和管理,導致孩子不能自拔。
4.學校氛圍的影響。有的學校學習活動單調枯燥,評價標準單一,缺乏豐富的課余生活;有的學校缺乏對學生的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對學生非正常使用手機缺乏有效的管控辦法和措施;一些教師對學生沉迷手機游戲的現象熟視無睹或者簡單粗暴地進行制止,缺乏耐心細致地了解和恰當引導;有的教師圖方便、圖省事,過度依靠手機來布置作業、批改作業,人為增加學生對手機的依賴性。
網絡游戲成癮對青少年的影響
1.生理的影響。由于長期無規律作息,網絡游戲成癮的青少年睡眠質量、食欲、體質均下降。
2.心理的影響。因網絡交往具有虛擬性和自由性,青少年可在網絡上脫離真實身份隨意改變角色。網絡游戲成癮者現實人格與虛擬人格頻繁轉換,必然會出現認知不協調的心理危機,從而導致雙重和多重人格障礙。
3.社會功能的影響。由于花大量時間和精力在網絡游戲中,網絡游戲成癮的青少年很少參與現實社會活動,人際交流逐漸局限于網絡世界,缺乏現實人際交往能力、耐心和信心,使人際關系嚴重受阻,形成人際關系障礙。
4.對社會的危害。青少年有較強的好奇心,且自我管理能力較弱,在獲得網絡某些不良信息后,極易出現各種品行問題,甚至引發各種犯罪行為。
集思廣益
如何預防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
1.《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0名中小學生家長進行調查后顯示:
59.6%的受訪家長建議提高網游相關法律層級,明確相關權責,51.6%的受訪家長希望明確運營主體的法律責任,47.1%的受訪家長建議家長學會為孩子選擇合適的游戲產品,其他建議還有:盡快建立游戲分級制度(44.7%),就游戲內容嚴格審核玩家年齡(41.4%),家長對孩子上網的內容和時間進行控制和管理(39.1%),學校與家庭有效溝通,及時關注孩子身心狀況(23.8%)等。
2.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專家:建議學校、家庭、社會密切配合,共同努力。
家長用正確的方法去教育孩子,讓孩子學會正確使用電子設備,另外,要和孩子多一些互動,比如一起運動、一起旅游,這樣孩子沉迷網游的可能性會大大降低。老師要對癡迷網絡游戲的學生多加監督,正確引導。學校和社區要多開展一些有趣的課外活動,豐富學生的課余生活,如開放學校和社區的圖書室等。
3.網友:互聯網企業要強化社會責任。
互聯網企業,特別是平臺企業要履行法律責任、社會責任和道德責任,嚴禁低俗、色情、暴力的網絡游戲在未成年人中傳播,糾正不當的網絡游戲推廣手段及網絡游戲營銷行為。在產品研發過程中,堅持社會良知與商業效益的統一,針對青少年身心發展特點,開發具有我國傳統文化特色、主題積極、內容健康而又情節生動的網絡游戲產品,開發培養學生互助協作、提高品德修養的游戲。對于不適合未成年人的游戲產品,通過應用程序和技術手段,設置“門禁”,配套防沉迷措施,在平臺上加強監管,杜絕未成年人使用或長時間使用。
4.某中學生:青少年要加強自律。
把注意力放在學習上,加強體育鍛煉,積極參加自己感興趣的社團活動。出現沉迷網絡游戲的想法時,要反復告誡自己網癮的危害并積極尋求幫助,以抵制沉迷網絡游戲對自身的不良影響。
少年視點
讓網絡游戲發揮正能量
胡佳俊:玩網絡游戲也是一種學習的途徑。
我認為玩網絡游戲對于不同的人會產生不同的效果,對于意志力較強的同學來說,玩網絡游戲是一種放松心情的方式,是一種生活的享受,還是一種學習的途徑。玩網絡游戲可以稱作指尖上的學習。現在有很多知識競答類型的網絡游戲,想要過關,就必須先答對題,而這些題目很多都與我們正在學習的知識有關。
許俊:玩網絡游戲可以益智。
網絡游戲中有相當一部分是益智的。比如玩網絡游戲的時候,我們為了攻城奪池,需要想盡一切辦法布局設陣,然后才能打敗對方,這樣的網絡游戲是不是很考驗我們的思維能力?還有,我們在玩網絡游戲的時候經常要跟別人合作,這樣就培養了我們的合作和協調能力……久而久之,我們的智力也能提高呢。
王海燕:網絡游戲也可以弘揚傳統文化。
隨著玩法、題材和體驗的創新,很多網絡游戲正成為傳承和弘揚傳統文化的新型載體。比如有一款以《千里江山圖》為藍本制作的《繪真·妙筆千山》游戲,將傳統國畫風格與解密元素結合,讓玩家與畫互動,真正參與到藝術品當中,從而讓玩家更加深刻地了解我們的傳統文化。
編者心語
現階段,青少年以學習為主,所以面對盛行的網絡游戲,要有自控力和辨別力,要處理好玩網絡游戲與學習、生活的關系,千萬不要沉迷網絡游戲。
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網絡游戲也不例外。國家、社會如果能把網絡游戲引入教育,讓富含知識、能力與價值的教育內容融入游戲中,充分發揮網絡游戲的互動性、社交性、愉悅性、虛擬現實性等優勢,開發出讓教師和家長放心,讓學生喜歡的教育游戲軟件,實現“寓教于樂”的教育思想,讓學生的學習變成快樂、自愿的事情,那么就可以讓青少年學生不再對網絡游戲成癮,而養成健康的游戲習慣,促使其成為有主見、有責任感、有素養的新一代文明網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