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琳
在20世紀偉大的現代藝術家之中,法國藝術家杜尚和畢卡比亞是達達主義的代表藝術家。他們是朋友,一個非常具有爭議,一個又最難以琢磨,但是他們都是西方現代藝術進程的實驗藝術的先鋒戰士。杜尚解放了藝術方式,挑戰了西方現代藝術史,是前衛藝術的引領者。畢卡比亞的職業面極其廣泛,作為一個畫家、詩人、圖形藝術家、編輯和設計師,創作風格豐富多樣,從來沒有固定的模式,一直在變革之中。
杜尚繪畫展
2014年11月,我在蓬皮杜藝術中心看了“杜尚繪畫展”,這個展覽是對杜尚進行回顧的一次大型展覽,展覽通過100多件繪畫和文獻資料為觀眾講述杜尚是如何顛覆傳統繪畫的。如杜尚創作于1913—1923年的《新娘被光棍們剝光了衣服》(又名《大玻璃》),1913年在紐約“軍械庫展覽”引起轟動的《下樓梯的裸女之二》,1914年頗像一幅機械圖的《巧克力磨2號》,1919年給蒙娜麗莎畫上胡子的《L.H.O.O.Q-1919》,以及晚年花了20年時間創作的《給予:1.瀑布;2.照明的煤氣》等都在這次展覽中展出。這些作品都是杜尚復雜的藝術生涯中的重要作品,通過這些探索和實驗,杜尚更加地明確了他的藝術理念。
杜尚的《自行車輪》也在這個展覽中展出,他把一個自行車輪固定在一張凳子上,輪子可以在軸上轉動。在這件作品中,自行車輪和凳子都是現成的,杜尚只是把它們組合在一起。這件作品創作于1913年,是杜尚最早使用“現成品”創作的作品。但那時,“現成品”的概念還未問世,按照杜尚的說法,這個自行車輪子是“兩年后被稱為現成品那類物品的首次嘗試”。另外還有一件作品是杜尚于1915年創作的,他到了美國之后,買了一把雪鏟,在上面題著“斷臂之前”。就是在這個時候,杜尚給這類作品想到一個名字:現成品(Readymade)。
杜尚的《泉》與“現成品”
杜尚的種種創作被藝術史家歸入達達主義的范疇,他們是杜尚反美學、反傳統、反藝術的觀念的體現。在藝術史上,杜尚對后世影響最大的還是《泉》這件作品。這是杜尚最有名的以“現成品”做成的作品,這件作品的意義至今還在被討論。根據展覽史的記載,在1917年美國“獨立藝術家展覽”上,杜尚以匿名的方式送了一個簽了名的小便器。雖然這個小便器在今天已經成為了藝術收藏品,但在當時展出時卻引起了軒然大波。
“獨立藝術家展覽”的組織者是“獨立藝術家協會”,這在當時的美國是一個前衛的組織,由支持現代藝術的美國藝術家組成。他們的宗旨是解放思想,扶持新藝術。從1916年起,“獨立藝術家協會”便著手準備這個展覽,他們把這個展覽政策制定的極為開放:任何想要參加展覽的藝術家,甚至包括外國人,只要繳納六美元的手續費,無論做的是什么作品,都可以展覽。杜尚也是這個展覽的組織者之一。
他想以“現成品”的方式送一件作品去展覽,以考驗自己身邊這些捍衛現代性的人所能承受的程度。于是,他和朋友瓦爾特·愛倫斯伯格到一家專賣衛生間設備的店,杜尚買了一只白瓷的小便池,然后把它倒置過來,并在上面簽了一個名字:“R.Mutt”,給它取名《泉》。由于杜尚自己也在展覽的評審委員會中,因此他有意識地隱藏了自己的真名,以來自費城的藝術家麥特的名義,請他的一位朋友把這件作品送過去。
面對《泉》這件作品,理事會召開了緊急會議,有人認為這件作品傷風敗俗,很粗俗。還有人說這是一件復制品,是一件衛生潔具。瓦爾特·愛倫斯伯格拿出各種證據與大家辯論,認為《泉》可以展出。他還從美學角度來分析這件作品,認為這件作品是事關藝術史的重大問題。在爭論無結果的情況下,理事會全體成員靠投票做了決定,最終,不同意展出的意見占了大多數。瓦爾特·愛倫斯伯格對此非常憤怒,宣布退出理事會。在這件作品被否決后,杜尚也退出了組委會。由于這件作品未被展出,因此這件作品在當時并沒有造成太大的影響。
現在,杜尚被認為是“觀念藝術的鼻祖”,他的藝術對觀念藝術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但是杜尚并沒有將自己看成是一個觀念藝術家,觀念藝術的榮譽是后人加給他的。在20世紀50年代之前,杜尚的非藝術主張并沒有現在這么大的影響,在60年代以后,隨著波普藝術的興起,杜尚的名字被藝術家反復提起,在藝術界出現了對杜尚“現成品”的回歸。此外,如裝置藝術、大地藝術、行為藝術都可以在杜尚那里找到源頭。
“現成品”與挪用
“現成品”也得到了新的理論闡釋,其中,彼得·比格爾的《先鋒派理論》對杜尚《泉》的理論解釋對理解 “現成品”以及杜尚起了很大作用。比格爾從藝術自律的角度認為杜尚挑戰了藝術史,他的行為是對藝術體制的批判。杜尚解放了藝術方式,這也是波伊斯的“人人都是藝術家”“社會就是雕塑”口號的前奏,也就是說,任何東西包括杜尚的《泉》都可以稱為藝術,只要將它解釋成藝術,放到藝術家所想表達的領域它就成了藝術。
如今,對“現成品”的挪用已經成為觀念藝術家創作常用的一種方法。尤其是在大型的國際雙年展上,挪用“現成品”的作品隨處可見。由此,這也產生一個問題,就是我們如何看待“現成品”的“挪用”?就像比格爾所說的,今天的一位藝術家在一個火爐的煙囪上簽上名,并展出它,這位藝術家當然不是在反對藝術體制度,而是在適應它。杜尚的影響還在繼續,藝術家莫里吉奧·卡特蘭2016年的新作黃金馬桶在紐約的古根海姆博物館的廁所里投入使用,藝術家希望這個特定場地的作品能夠在博物館真正被需要的人使用,而非被供在畫廊的展臺上。藝術家為這件作品命名《America》(意為“美國”),這也算是對杜尚的另類致敬吧。
畢卡比亞大型回顧展
作為杜尚的朋友,畢卡比亞是巴黎和紐約達達運動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這是我們所熟悉的。但是,畢卡比亞也有很多不為大家所了解的另一面,作為一個20世紀最有趣和不可思議的藝術家,畢卡比亞仍然被當代畫家所尊崇。
在達達主義運動百年之際,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為畢卡比亞這位反復無常、多產、顛覆性的藝術家推出了大型回顧展“弗朗西斯·畢卡比亞:我們的頭是圓的,所以我們的思想可以轉向”,展覽旨在促進對畢卡比亞在各個轉變時期不同作品的理解。
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一直到1954年才收藏了畢卡比亞的第一幅作品,這次展覽的標題也來自于畢卡比亞的廣為流行的一句語錄。可以想象的是,對于博物館來說,畢卡比亞這位藝術家有太多的惡作劇,也有太多矛盾的地方。他似乎并沒有立志成為一位藝術家,反而部分打算是作為花花公子。
他對達達藝術有限的惡搞作出了重要貢獻,但拒絕隨著時間的深化而形成個人風格。但是,當多種媒介和風格越來越成為當代藝術創作的范式的時候,畢卡比亞的影響也越來越清晰可見,他的地位已經提升。他的作品也似乎比任何他的同時代的藝術家包括杜尚更為生動。
畢卡比亞最初是以印象派的畫風而知名,后來受巴黎前衛藝術的影響,到1912年畢卡比亞吸收了立體主義,發展出一種新的風格。1912年底,畢卡比亞與杜尚相識,杜尚回憶初識畢卡比亞時,說:“畢卡比亞與我向來的態度是反對既成價值之論。”這讓畢卡比亞與杜尚維持了緊密的友誼。
展覽中的《水泉》和《水泉旁之舞II》都是大約有八平方米的尺寸,這影響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抽象繪畫的大小。畢卡比亞用漂移性的筆觸、透明法體現了分析立體主義的微妙。畫面的形狀是固體重疊的,那些粉紅色和赤赭色的形狀呈放射狀,似乎是從內部照亮。這批作品首次在法國秋季沙龍展出,同時展出的還有萊熱的作品,當時的評論家認為這些作品“完全無法理解”。但是在1913年紐約舉辦的“軍械庫展覽”中,畢卡比亞的這幾幅作品卻獲得了很多媒體的好評。
機械繪畫與達達
1918年,畢卡比亞來到紐約,與杜尚、曼雷等人在當時有名的斯蒂格利茨辦的291畫廊內共同展出作品,他還在《291》雜志上投稿,發表他的新達達觀點。不久,他自己辦了一份目的在于反對一切的雜志《391》(該雜志的命名是為了紀念斯蒂格利茨的刊物)以及和別人合編的《達達》雜志。在此期間,他在《391》雜志的出版工作與他視覺創作中的機械主題不謀而合。
藝術史家通常用“機械繪畫”這個詞來概括畢卡比亞在這一時期的創作風格,這是一個術語,通常用來描述他的作品結合了機器形象。如展覽中創作于1917年的《情愛的表演》(《Amorous Parade》)就是這一時期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他用綜合材料嘗試在原木上作畫。畢卡比亞以圖形來喻人,用來暗示人如果像沒有思想的動物般,日日行其情愛的表演。
展覽中最大的展廳是機械繪畫,而達達主義文獻的玻璃展柜占據其中心,反映了藝術家從1915年到20世紀20年代初的活動。達達主義產生于1916年瑞士蘇黎世,畢卡比亞在1919年認識了達達運動的創始人特里斯唐·查拉,迅速加入了達達主義群體的活動。1921年,在秋季沙龍,畢卡比亞創作了一幅巴黎達達的群體自畫像《卡可基酸酯眼》(《The Cacodylic Eye》),它的標題來自畢卡比亞受到的眼部感染的藥物。這項工作從他的眼睛開始,大約有60多個朋友和同事的簽名,如查拉、杜尚、鄧肯等都留下字跡,以涂鴉和拼貼畫的形式來呈現。這件作品反映了對歐洲傳統繪畫的攻擊,非常契合他身上挑釁的達達主義精神。
1953年,畢卡比亞病逝,享年74歲。杜尚得知畢卡比亞去世的消息,發了個電報說:“不久再見”,這樣的告別方式非常達達。杜尚后來還寫有短文,稱“畢卡比亞是那種擁有完美工具——不枯竭想象力的藝術家”。
畢卡比亞曾這樣來形容自己,他說:“我不是畫家,我不是文學家,我不是音樂家,我不是專門家,我也不是業余者。在這個沒有人管的世界上,盡是一些專家、專長者,讓那人與所有其他人分開。”
畢卡比亞在我們的時代可能扮演著關鍵的角色,因為他是為自己而創作的。他喜歡顛覆和物質性的東西太多以至于不能單獨側重哪一種方面。畢卡比亞雖然被稱為“現代主義的惡作劇者”,但他和杜尚一樣,挑戰了創作和風格的單一,并且對于當代藝術家極具力量。
編輯:沈海晨? mapwowo@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