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鵬飛



邵仲節
1926年生于山西夏縣。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美術師,現為中國文聯牡丹畫藝術委員會副會長,四川省美協顧問,四川省文史研究館館員,四川國防詩書院榮譽院長,四川長江畫院執行院長,成都錦水書畫院榮譽院長。
擅長花烏畫,數十年潛心研究牡丹畫,自成一體,被譽為蓉城“邵牡丹”他從藝六十余年,美術教育四十余年,桃李成林,成績斐然。其作品多次參加國內外書畫展,不少作品被中外博物館,美術館和國家領導人收藏,有的作品被中央領導作為國禮饋贈外資,曾三次受邀請到中南海作畫,并受到江澤民主席接見。他先后創作出版《寫意牡丹畫技法》《邵仲節國畫集》《邵仲節牡丹郵票》等十多部專著和畫冊。
千百年來,牡丹以其雍容典雅、富麗華貴的絢麗花姿,深受中國人民的喜愛,被國人譽為“國花”。
牡丹盛開,花團錦簇,國色天香,艷冠群芳。其高貴氣質、綽約風姿,讓歷代文人墨客為之傾倒,并留下無數贊美的詩詞和書畫佳作。歷代以丹青繪牡丹的名家層出不窮,早在南北朝時期,牡丹就已進入中國繪畫史,當時有一位被稱為“畫圣”的楊子華,是最早畫牡丹的高手。明清時期,畫牡丹的名家更是大家云集:明代的沈周、文徵明、徐渭等都以文人逸氣揮寫牡丹,特別是徐渭更是將水墨牡丹發揚光大;清代的惲壽平、任伯年、吳昌碩等都是畫牡丹的大家。而現代畫牡丹的大家有齊白石、陳半丁、王雪濤等名家,他們的作品或潤秀清雅、或恣意豪放,成為文人雅士的一種精神寄托。
中國當代著名寫意花鳥畫家邵仲節先生,也以畫牡丹著稱于世,蜚聲畫壇,世人皆稱他為“邵牡丹”。他筆下的牡丹畫名冠天府、譽滿神州。徐悲鴻夫人、時任徐悲鴻藝術館館長的廖靜文曾贊他為“妙筆凝趣,法古通今”。
現年已九十四歲高齡的邵老,從事美術教育和國畫創作已七十多個春秋,至今仍每日伏案創作、筆耕不輟。他的牡丹畫色彩絢麗多姿,構圖大氣磅礴,具有鮮明的個人藝術特色,在牡丹畫的藝術風格和繪畫技法以及精神層面,上,他勇于探索,別出心裁,突破和摒棄了古人小情趣、小自我的牡丹技法和創作思路,開創了重彩牡丹畫之先河。他筆下的一幅幅牡丹畫作“艷麗典雅、風姿綽約、蜂蝶飛舞、畫面生動,一派欣欣向榮的繁華景象”,他賦予牡丹畫“國家繁榮昌盛、事業興旺發達、人民安居樂業、百姓幸福美滿、節日喜慶祥和”的象征和新時代中國蓬勃向上的精神風貌,展現出煥然一新的藝術格調和極具感染力的時代畫風,反映出人們對于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邵仲節先生曾多次受邀到中南海作畫,受到原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數次接見,作品被國家領導人作為禮物饋贈重要外賓。
他先后在中國美術館、中國畫研究院、中國軍事博物館等地舉辦個人畫展十多次,作品被中南海、中國美術館、中國軍事博物館、全國政協、中央軍委等多個政府機構及領導收藏,山西太原博物館、運城博物館,夏縣司馬溫公祠等地建有邵仲節藝術館。著有《寫意牡丹畫法》《邵仲節國畫集》《邵仲節牡丹畫集》等。
有人說,是不平凡的人生閱歷成就了邵老的藝術人生,此話不無道理,至少與邵老前半生的苦難經歷是分不開的,更與邵老的博大胸懷和愛國熱情是分不開的。
邵老少年時代親眼目睹了日寇鐵蹄下的民族苦難,青年時期又經歷了解放前的顛沛流離,建國初期經歷了一窮二白的艱苦奮斗,文革時期又經歷了十年動蕩不安,從改革開放初期的百業待興到全民小康、民族復興,眼看著祖國一天天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邵老在創作之時,新時代的自豪感和民族復興的自信油然而生,他用手中的畫筆,把盛世中國的花團錦簇、燦爛輝煌繪之筆端。
一、赤之心家國情懷
藝途艱辛七十年,苦辣酸甜都嘗遍;而今癡迷畫牡丹,愿將美麗灑人間。
這是邵老隨口吟誦的一首詩,我們從中不難看出邵老在藝術道路上所經歷過的艱難曲折。
1926年,邵仲節出生于山西夏縣,當時的中國內憂外患,民不聊生。1937年,日寇侵華,生靈涂炭,特別是那些在戰火中失去了雙親的難童,舉目無親,啼饑號寒。在這嚴峻的歷史關頭,以宋慶齡為首的一批志士仁人,懷著強烈的愛國熱情,發出了“欲救中國,必先救兒童”的呼聲。
1938年,12歲的邵仲節和500多名難民兒童一道,被送進宋慶齡先生創辦的“中條山難民兒童教養院”,從小就喜歡畫畫的小仲節報名參加了兒童教養院辦的美術學習班。
覆巢之下,焉有完卵?隨著中條山戰役的失敗,中條山地區被日寇占領,難民兒童教養院的很多老師和學生也被日寇殺害,在兒童教養院兩年多的學習被迫中斷。1942年,16歲的邵仲節輾轉來到運城,并以優異的成績考人了當時運城的最高學府——運城師范學校。這位勤奮好學、成績優異的學生,得到了該校美術專業老師南仁甫先生的賞識,南仁甫先生便收他為徒,精心傳授他國畫技法。邵仲節的繪畫天賦加上南先生的悉心培養,使他在素描、國畫、水粉畫等方面得到長足進步,為以后從事繪畫藝術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1949年,邵仲節隨南下部隊到達成都,從1951年進入“四川省立成都中學”(后改為成都二中)任致,一直到1987年退休,30多年里,他一直都擔任該校高級美術教師。該校早期“求學報國”的辦學宗旨,激發了教師“甘為人梯、誨人不倦”的治學精神,也激勵了無數學子為此發奮讀書、立志成才的斗志。三十多年的教師生涯,邵仲節為四川培養出了一大批優秀的國畫藝術人才,也為該校的輝煌歷史,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除了本職的美術教學工作以外,還先后擔任四川美術教育進修學校、成都師范學院美術系、四川師范學院國畫班國畫主講教師以及西南民族學院客座教受。他經常帶學生出外采風寫生和社會實踐活動、拜訪成都的書畫名家,向劉既明、鐘道泉、張彩芹等前輩虛心請教,組織學生積極參加省市美術展覽和社會活動。
直到退休,邵仲節仍懷著一顆赤子之心,感恩社會,潛心創作,積極參與社會公益事業,熱心參加全國各地舉辦的書畫賑災義賣活動,深入基層參加文化惠民活動,盡可能多的用自己的影響力和書畫作品回報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