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家斌



范家成
四川廣安市岳池縣人,現為四川省美協、書協會員,成都市美協、書協會員。
中國畫的本質,就像文人們寫文章一樣,都是作者內心世界的某種感悟,或者說是作者自身對客觀與主觀事物以筆墨在宣紙等介質上再現的過程。“人如其畫”則是美術評論家們對那些繪畫風格已經趨于成熟,畫里畫外都流露出畫家深厚學養的最高評價。年近七十歲的成都花鳥畫家范家成所創作的《梅》《蘭》《竹》《菊》系列,早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就蜚聲中外,其作品還被北京、臺灣、香港、日本、新加坡、澳大利亞、美國等國家和地區的友人廣為收藏。但是,范家成先生不擅張揚、平淡謙抑的個性,使得書畫藝術界多數“粉絲”對他是只聞其人而不見其形。其為人行事,一如他筆下的梅花一樣,疏淡悠遠,雅致清新又回味無窮。
畫畫其實就是做文章,畫家筆下的每一幅繪畫作品,都是他用來抒情達意的載體。例如畫家往往以動植物等的自然屬性比喻人的社會屬性:高大的松樹不畏風寒,畫家將它喻為方正不屈英雄;而矮小的多刺的荊棘,往往被畫家喻為小人;空谷幽蘭中的蘭花,被文人贊以“王者之香”;竹子則有“未出土時先有節”的風骨;梅花有凌霜傲雪的氣節;菊花有獨放寒秋的清氣……
由于梅、蘭、竹、菊都比較耐寒,故人們還將它們比作四君子。另外,有的花鳥畫還表達了追求幸福生活的愿望,如牡丹象征富貴;也有的花鳥畫是表達作者對人生、世事的感懷,如出污泥而不染的荷花等。
范家成先生生于四川岳池縣城,長大后參軍入伍二十多年,在部隊上開始系統地學習書法與繪畫,并在傳統繪畫方面打下堅實的基礎。退伍以后在成都市青少年官長期教授國畫,培養了不少書畫愛好者。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從事繪畫創作數十年來,他先后得到過蜀中最具有影響的書畫家蘇葆楨、邵仲節的指導,與著名軍旅畫家鄒文正、著名書法家劉云泉等建立了良好的友誼。又因有著共同愛好,在繪畫,上還獲得過鄒文正先生精心指點。鄒文正先生除擅長山水畫以外,還喜歡畫梅,因此曾經有段時期,范家成的梅花還頗有鄒先生的痕跡。除此之外,在書法、繪畫上范家成先生也得到過劉云泉的傾心指正。
范家成先生山水、花鳥、人物皆有所成,但是他特別喜愛畫《梅》《蘭》《竹》《菊》,這恰恰是他敢于直面風雨人生,而內心卻堅守著傳統文人那種甘于清貧、獨立于世的生存狀態。他始終保持著那顆不為名、不圖利,以書畫為樂的平淡心境。
“梅花香自苦寒來”是范家成先生特別鐘愛的一句詠梅詩。他說:“我特別喜歡梅花這種凌霜傲枝的精神與風骨,數十年來,我在畫梅方面不斷的探索和體會,我認為畫梅花的重點是要畫出梅的精神。這一定要在梅的干和枝條上下功夫,我一般用畫藤條的方法來處理梅的干和枝條,畫成一種帶網狀的形態,縱橫盤錯,其自然形態有它獨特的美學價值。畫老千要放得開,但是枝條又要收到位,通過筆墨的走勢布局、枯潤濃淡、曲直疏密的經營,在畫面上營造出具有強烈節奏與韻律的氣勢;畫花朵要有相背,有各種朝向,有各種姿態;畫枝條主要用中鋒,以書法用筆,一筆筆地寫出來的枝條,會有一種隨風而動的感覺,才能夠把梅花那種清氣與精神勾畫出來。”
“人與梅花一樣清”用來形容范家成先生其人其畫,頓有一種“此句為他而生”的美好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