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子



邵大光
1953年生于成都,邵派牡丹傳人,擅長寫意花鳥畫,師承家學,得其父邵仲節牡丹畫法精髓。曾受邀赴中南海作畫,其六尺牡丹圖《花開時節動京城》等被中南海收藏使用,并受到國家最高領導人親切接見,齋號“春韻堂”。
現為中國文聯牡丹書畫藝術委員會理事,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館特約館員,四川省美術家協會理事,四川省巴蜀中國畫研究院副秘書長,四川省國防畫院副院長,成都市美術家協會理事。
國畫牡丹注重墨法的渲染和意蘊的表現,藝術家們筆下的牡丹國畫作品,有的蒼勁厚重,有的飄逸幽靜,有的嬌艷欲滴,有的含苞待放,風格迥異,各有千秋。而邵大光作為“邵派牡丹”的傳人,他筆下的牡丹傳神飽滿、生動、蒼勁,其筆墨灑脫,濃淡枯濕,顯露出畫家想要表達的豪邁與氣勢,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他作品氣息與畫家個體氣象吻合的直率與坦蕩。
正如成都畫院院長田旭中對他的作品解讀說的那樣:大光先生所作牡丹,繼承傳統大家名師,得其神髓,而又能化出新意。其用筆瀟灑靈魂,造型取其神而略其貌,隨意點染,姿態橫生。用色艷而不俗,濃而不媚,色墨相間,層次生動,隨機變化,一派富貴。所貴能胸有成竹,大筆取其勢,細勾狀其神。構圖疏密相生,虛實相濟,穿插自然,飽滿而不塞迫,生動而不呆板。其白牡丹匠心獨運,氣韻生動,尤見功力。余觀世間畫牡丹者多矣,大都屬艷俗一路,而大光先生精研諸法,兼取諸長,熔鑄一爐,其畫格雅而逸。昔倪瓚云,“逸筆草草,聊抒胸中逸氣。”故知花鳥畫以逸筆為上,既能逸,自然佳耳。
他的作品《春花圖》,山崖野逸,翠鳥棲息,從畫面右上方傾斜而下的那一篷篷纖細柔韌的黃色野花,明麗鮮活,畫面充滿著畫家情緒詩意的流淌。作品《凌波仙子》的畫面由上中下三部分水仙組成,但是卻顯得并不突兀。水仙的葉脈以小青綠為主,白色的花朵以及淡黃色的花蕊,幾只小蜜蜂在畫面最上方輕盈飛舞,恍若可以聽見其嗡嗡的低鳴聲。有時候,畫家某些瞬間的落寞之態掩藏在筆墨之間,有某種渴望知己傾訴衷腸的意味。作品《玉堂春》中,一只白色的瓶子里插滿盛開的牡丹花,筆觸細膩,花瓣旖旎,散發出“邵派牡丹”傳人的真功夫:大氣、厚重、野逸,且帶著一種倔強與堅韌。這就是“邵派牡丹”的獨特之處:氣韻獨特,蘊藏玄學,一波三折,暗藏生命中某些迂回曲折的微涼疏柳。
邵牡丹基本以四川彭州丹景山牡丹為主要創作對象,表現出其挺拔、不屈、昂揚之山野之氣,這就是獨具風范之“邵牡丹”。作為“邵派牡丹”傳人,作為一位當代花鳥畫家,邵大光不僅僅筆下牡丹傳神飽滿、生動、蒼勁,而且他對中國花鳥畫的其他題材同樣也能自如把控。多年來,他一直都在努力用心探索,沒有停步,潛心創作。他似乎在尋找一種屬于自己的繪畫表達語言,在露花凝香、妙香真色中探尋花鳥畫中那種落日花飛、夜雪初霽的韻致與寫意,以此來釋放屬于自己想象中的獨特情感表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