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中國藝術攝影學會會員,成都市文聯副主席,成都市攝影藝術家協會主席,成都市政協書畫院副院長,攝影之都網藝術總監。
1979年開始從事攝影,擅長風光、人文攝影、新聞攝影和攝影組織工作。長期關注西部風光、人文,30多次行走川藏線,四次帶隊阿里攝影創作,對巴蜀古鎮做了比較完整的記錄。多次參與組織、策劃大型攝影主題創作、比賽、展覽等活動。主編了多部攝影畫冊,并長期擔任授課老師、帶隊攝影指導和攝影評委。
作品多次獲得國際、國內攝影大賽獎項,兩次參加在韓國舉辦的攝影展覽。個人編入《中國攝影家年鑒》。在5.12四川汶川大地震和4.20四川蘆山強烈地震發生后,第一時間進入重災區,記錄災難與救災情景,是最早深入震中的新聞記者和攝影家之一,組織了“我們萬眾一心——5.12汶川抗震救災紀實攝影展”“直擊蘆山——4.20強烈地震抗震救災紀實展”,主編了《4.20蘆山強烈地震7日救援實記》。
庚子新春,新型冠狀病毒突然來襲,中華大地一夜之間進入非常時期,社會各界人士積極響應,紛紛投入到對抗新型冠狀病毒的戰“疫”中,自攝影術誕生以來,攝影就參與了對歷史的記錄。所謂歷史,既是史學家用筆寫的,也是攝影人用鏡頭拍的。客觀上,攝影人都是歷史的紀錄者和人類文明的傳承者。2020年3月20日14:30,在這個孕育著希望的季節,省文聯《現代藝術》雜志社“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第27期.攝影專場特別邀請到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成都市攝影藝術家協會主席曹鐵,為大家帶來主題為“攝影人的社會擔當”的藝術講座。受新冠疫情的影響,此次講壇采用線上直播的方式進行。相比于線下講壇,這種形式的傳播面更加廣泛,全國各地的觀眾坐在家中就能收獲到知識。值得一提的是,還有來自馬來西亞的觀眾觀看了此次講壇。
講壇伊始,曹鐵主席談到:在這個全民攝影的時代,人人都可拿起手中的工具拍照記錄,雖說是全民攝影的時代,但并不是每一個熱愛攝影的人都可以稱之為攝影藝術家。提及這個就不得不談到攝影人的社會責任,隨后他從“紀實是攝影的本質屬性,記錄歷史是攝影最重要的功能”“影像的力量和攝影人的作用”“攝影人要有獨立思考和判斷”“攝影能力是攝影人履行社會職責的基礎條件”“忠于事實是攝影人對社會負責任的重要體現”“攝影組織在大事件中的責任和作為”等方面講述了作為一個攝影人的社會責任和擔當。
談到攝影本身,曹主席認為攝影有藝術審美和社會紀實兩大功能,此次講壇他重點講述了攝影的社會紀實功能。他分別以越南戰爭中的照片和其他一些經典照片資料說明了攝影可以推動歷史發展,改變歷史進程。他講到,攝影本身不僅僅具有紀實的功能,同時還具有強大的力量,汶川地震中的一組組打動人心的照片想必大家不會忘懷,那個高舉“長大后我要當空降兵”的小男孩的照片,那張《敬禮娃娃》的照片大家也一定記得,從這些照片讓我們看到了中華民族復興的希望,感受到了攝影的力量。
提到攝影人的責任擔當就不得不提“攝影人”,主席認為,作為攝影人要有勇有謀、鍥而不舍、思想敏銳、眼光敏捷,在此基礎上要主動承擔起社會責任。新冠疫情發生后,眾多攝影人在做好保護措施的同時奔赴抗疫前線,記錄疫情,傳遞正能量。關于攝影的真實性方面,曹主席說道:“記錄攝影就是紀實,真實的實,對待歷史不能搞春秋筆法,不允許為了所謂完美和需要來進行干涉、導演、擺布、PS,這涉及到攝影人的社會良知和職業操守。攝影人要堅持真實性原則,堅守不做假的底線,完整體現攝影人的社會責任感。”
攝影的本心,源于“境”,而非景。影像的意義,不是單純的復制,而是對人性的探索。曹主席在講壇中與觀眾朋友分享了他工作多年的心得,講述了多年來行走于各地拍攝的所見所聞。觀眾朋友們在網與曹主席進行了積極、熱烈的探討,同時曹主席還認真聆聽了觀眾朋友們的問題,并逐一解答。一位來自阿壩州理縣雜谷腦鎮公安局的攝影愛好者提問說道:剛剛分享的作品中,如果醫務人員推病床經過落日的抓拍確實是事實,但是攝影師請他們重新擺拍一次算是紀實作品還是藝術創作?就讀于湖南大學新聞系的一位學生在提問中談到:新聞攝影很重要,真實又是新聞的生命,但有些新聞攝影作品在后期會進行過度PS等一些違背真實性原則的操作等,這就違背了新聞真實性的原則,對此,我們又應該怎樣看待呢?關于這一系列照片真實性的問題,曹主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并給予了積極建議。除此之外,一位眉山的觀眾還問到“青少年如何普及攝影美學”,曹主席也結合自己的攝影經驗從三個方面進行了答疑:“攝影美學是一個很寬泛很重要的問題,可以從三個方面入手。第一,借鑒其他藝術門類,攝影并不是一個獨立于其他藝術的門類,要真正普及攝影美學需借鑒其他藝術門類;第二要多看一些經典文藝作品,在提高藝術審美同時還要有一些思考;第三要走出家門,多多去藝術館看藝術展覽,接受藝術的熏陶。”
講壇的最后,曹主席用“鐵肩擔道義,影像著華章”與觀眾朋友們說了再見。至此,《現代藝術》雜志社“文藝百家”工程.文藝講壇第27期.攝影專場圓滿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