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閩侯縣青口宏嶼小學 陳 華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讀”與“寫”是兩個重要的語文能力,“讀寫結合”顧名思義就是將“讀”與“寫”融合在一起的教學形式,通過協調運用學生的感官系統,來共同完成語文學習任務的過程。讀與寫是一種“雙向”過程,兩者結合是助推學生語文學習的“利器”。特別是對于小學中高年級階段的學生而言,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鍛煉他們的語言能力和寫作技巧。因此,在日常教學中,教師要注重將“讀”和“寫”巧妙結合起來,全面推動學生閱讀和寫作能力不斷地成長。
興趣是語文教學中天然內在動力,小學階段的學生探索力強,對外界充滿好奇心。因此,在實際教學中,教師要營造一個和諧互動的學習氛圍,通過構建貼近學生生活的情境,使學生將讀與寫進行巧妙結合,進一步激發學習興趣,提高他們的學習質量,培養良好學習習慣,促進綜合語文能力的提升。
例如:在部編版四年級下《寶葫蘆的秘密》這一課的教學中,教學的重點在于要注重引導學生在默讀課文中體悟作品的生命詮釋,升華對內容的理解。首先,教師應指導學生在充分閱讀課文后,帶領學生進入到奇妙童話世界角色扮演游戲情境中,還原課文的情節,深入揣摩人物的內心情感,讓學生在生動活潑的故事表演中,更好地理解知識,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另外,通過這樣的方法,還能更好地讓學生對課文中人物的性格特點、個性差異有了深層次的感悟,為后期的展開想象寫作新的故事打好基礎。再如:在部編版六年級上《京劇趣談》這一課的教學中,該課為選讀課,教師在帶領學生進行初次閱讀前,可先使用多媒體設備播放京劇變臉視頻表演,播放《霸王別姬》等經典京劇片段,從而激發學生對京劇的興趣。另外,由于京劇中各角色的臉譜繪畫方法也各有不同,老戲迷通過觀看臉譜就可以知道臺上演員的身份,這也是京劇臉譜文化中的特征之一。為此,教師可以在帶領學生完成初次閱讀后,利用多媒體設備展示各角色的臉譜圖片,滿足學生對京劇臉譜的好奇心,增長學生的京劇文化知識。同時,教師也可以將新中國第一京劇女老生——王珮瑜的專訪視頻向學生們播放,通過專訪視頻了解王珮瑜眼中的京劇,以及她的京劇人生。通過多種形式展示京劇魅力及京劇文化,結合教材《京劇趣談》中的內容,學生對京劇有了不同的見解。這時候,教師可以要求學生結合課上提供的影音視頻資料以及課文內容,談一談心目中的京劇文化或你眼中的京劇。由于課上教師提供了多種形式的素材,所以學生在寫作的過程中只要將真情實感寫出來,并結合素材內容就可以完成任務,這不僅增加了一次練筆機會,更是讓學生切身感受到寫作過程并非想象中那么困難,逐漸以“趣”打消了學生對寫作的恐懼心理。
好書不厭百回讀。在語文教學中,群文閱讀是累積寫作材料的必經途徑,教師要注重篩選閱讀材料,多選取符合中高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短小精悍的優秀文章,引導學生熟讀成誦,并通過“讀寫結合”的方式,指導學生觀察、學習作者寫作的方法,來深化理解積累文章到底該如何選材、確定中心、遣詞造句等知識,進一步提升語文知識運用能力。
例如:教部編版五年級上第二單元《將相和》這一內容時,在閱讀時,教師要引導學生學習連詞成句的閱讀,并且學會在閱讀中抓住中心關鍵點,學會審題。首先,教師要找到讀寫結合點,引導學生在閱讀課文中緊扣“廉頗”和“藺相如”這兩個中心人物,學習作者寫作人物故事是如何立意謀篇的。然后,在邊讀邊思考中,捕捉理解“廉頗”和“藺相如”由和到不和又到和好的故事過程,幫助學生抓住人物語言、動作展現的人物性格特征,理解主題內涵。接著,還可以引導學生理清文章脈絡,來自主性地總結概括“完璧歸趙”“澠池之會”“負荊請罪”三個小故事。通過這樣琢磨咀嚼的方式,可以讓學生在心領神會中,積累寫作知識,逐步形成下筆如有神的能力。另外,課外拓展讀寫結合的知識積累也是一種有效方法,教師可以引導學生去閱讀國內外的名著,讓學生去朗讀這些名著中運用得恰到好處的句子和修辭手法,通過理解和積累,以便讓他們能夠在后期的寫作中,直接將這些素材運用到自己的寫作之中去,提升寫作內容的豐富度。
再如:教部編版五年級上第一單元《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時,教師首先向學生介紹詩人所處的社會背景,以及當時詩人的處境。學生通過反復閱讀理解詩人創作的初心,走進詩人內心感受詩詞語句所創設的意境。為了能夠理解詩人在此首送別詩中與朋友之間的深厚友誼,教師可以事先在互聯網中下載該詩的動畫視頻,以及“黃鶴樓”的真實美景。在多種感官的刺激下,使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詩詞中“煙花三月下揚州”的意境。為了有效提升學生的讀寫能力,教師可以要求學生以詩人朋友的身份給詩人寫一首回贈詩,詩詞大意可以是告知詩人“我已到達目的地,一切安好,勿念”或是告知詩人“此去一別不知何時再見,期望日后的日子詩人可以平安健康”等祝福類的語句,也可以是描寫新地景色以告知詩人十分期待日后的生活等的美好句子。通過嘗試著讓學生去寫詩,用簡潔明了的語句將中心思想表達出來,可以強化學生對“詩”的理解,以及提高古代詩詞的鑒賞能力,同時還能激發學生對中華傳統文化的學習興趣,有助于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提高學生的語文綜合素質。
理解內容、體驗情感是學生理解作者“寫什么”,而揣摩表達順序、領悟文章表達是學生學習和借鑒作者“怎么寫”。通過“寫什么”和“怎么寫”可以有效推進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養成,幫助學生經歷自己的體驗、感悟、思考而有所得。小學中高年級的學生正是寫作打基礎的關鍵時期,在這一時期,教師就要更加注重指導學生提高寫作水平,讓學生在大量閱讀后,進行有效的“內化練筆”,學會使用一些常見的寫作的表達順序和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表達手法。然后,再結合教材內容進行仿寫、改寫等小練筆鍛煉,以此來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與表現技巧。
例如:教部編版五年級上習作例文《鯨》這一內容時,可以重點引導學生了解說明文的寫作特點,學會運用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的說明文寫作方法。當延伸到作文教學時,首先就要讓學生去反復深入理解閱讀例文,接著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仿寫文中的句子,運用舉例子、列數字的方式進行說明文寫話練習,訓練學生遣詞造句的能力。通過這樣的練習,既能強化學生的語言表達,也能更好地訓練寫作基本功。其次,為了完成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文的總目標,教師需要培養學生習作能力,積極指導學生“練筆”,幫助學生能夠學會正確表達,以及注意表達的順序。例如:當學生閱讀學習了《騎鵝旅行記》《魯濱孫漂流記》后,教師可以有意識地在習作練習《寫作品梗概》中對文章的描述方法加以引導,訓練學生也來按照故事梗概進行有序地表達,以幫助學生更好地去掌握事情的發展順序、時間順序、地點順序、方位順序等表達順序的技巧,最終提升寫作表達能力。
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以“讀寫結合”能有效地帶動學生進行自主創作,教師要發揮好指引作用,緊扣小學階段學生的認知能力,做好導讀教學,引導學生在閱讀理解的基礎上,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促進學生對課文進行改寫、續寫。如:學習詩歌或者文言文,可以嘗試讓學生在讀懂的基礎上,根據自身的學習能力,來進一步對需要改編的內容進行拓展想象,引導學生進一步將詩歌或文言文改寫、創編成為記敘故事。又或學習記敘類型的文章時,要讓學生在深度閱讀理解之后,推進學生發揮想象力去改寫、續寫文章,進行二次創作。通過這樣的讀寫結合探究的方式,不僅可以提升學生的想象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還可以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
例如:在教部編版六年級下冊《兩小兒辯日》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根據這篇文言文來改寫、創編成新的記敘型故事。首先,讓學生充分閱讀課文,在理解故事主旨內涵的基礎上,來進行改寫成記敘文,通過想象改編不僅拓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而且在想象的空間中可以讓學生打開思路,形成自己的故事寫作特點,讓學生更好地發揮創新能力,學習文言文與白話文之間的語言聯系和表達區別,進一步提升自己的語文知識,在讀寫結合的方式下,真正把語文學習能力提升到新的高度。
又如:在閱讀學習完了《鳥的天堂》一課后,教師可以進行戶外教學,在樹林或動物園中引導學生去觀察小鳥,回到課堂后再引導學生一起探討交流自己的有趣觀察結果,讓學生對小鳥的生活更加充滿好奇。教師要把握好當學生熱愛之情高漲、思如泉涌時,也正是進行作文創作的好時機。這時候,教師就可以運用“讀寫結合”引導學生再去閱讀一次課文的基礎上進行自主創作,把自己想對小鳥說的話寫下來,從而有效地點燃學生的自主創作熱情,表達出習作時的最真實情感,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總之,在語文教學過程中,“讀”和“寫”兩者關系相輔相成、密不可分,小學語文教師要注重引導學生進行“讀寫結合”,既要加強學生閱讀的指導,又要培養學生寫作的興趣,才能真正讓學生輕松寫作。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立足于學生發展,以教材為載體,將讀與寫有機地結合起來,充分調動學生的感官系統,幫助學生積累更多的寫作素材,提升語感表達和思維創造能力,促進學生讀寫能力向著整體良性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