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張家港市南豐小學 黃曉玲
“伙伴”是指共同參加某種組織或從事某種活動的人。在班級授課式背景下的“伙伴式學習”,是學生群體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在明確合理的分工下,能各抒己見、集思廣益、互相幫助、相互評價、合作共贏的一種學習模式。我在音樂課堂中運用“伙伴式學習”的模式,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學記》中記載:“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論語》中表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陶行知先生更是在1932 年,提出并實施了“小先生制”,他提出兒童可以一邊當學生一邊當“先生”,“即知即傳人”。這些觀念和實踐都帶著濃厚的伙伴式學習的色彩。
基于我校是全納教育的學校,我們無條件、義務地、開放性地接納來自全國23 個省市的新市民子女(新市民子女人數占全校人數的80%)。在教學中我們發現,這部分學生的音樂素養與本市學生存在著較大差異,主要表現在其學習主體意識不夠,有的安靜沉默,有的無心學習游離于課堂之外,課堂上只有個別學生積極主動參與教學活動。
雖然只有個別學生對于音樂學習積極主動,但有效教學是針對班級群體而非個體,如果這些積極主動的學生能在群體中發揮傳、幫、帶的作用,這樣整個群體才能高效地參與課堂,更快地提升音樂素養。在這樣的背景下,“伙伴式學習”教學應運而生。
“伙伴式學習”是建立在“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基礎上,根據每個學生的性別、性格特點、音樂特長、組織能力等方面的合理差異而建立,保證組內學生之間的互補性。
我在備課時會重點備“學生”,備“伙伴式學習”。設計的教學環節和內容都會以學生已有的音樂素養為基礎,不過于理想化,會考慮讓組內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參與討論學習。當然組內學生可能更傾向于依賴組織能力強或者完成率高的學生,為了防止這種現象的產生,我會鼓勵組內每個學生都要領取并完成相應的任務,承擔學習責任,實現小組共同成長。
例如:教三年級音樂活動課《司馬光砸缸》時,在備課時,我設計了唱一唱主題旋律、演一演“司馬光砸缸”的動作、奏一奏打擊樂器的環節。學生可以先在伙伴組內領取適合自己難度的任務進行自主練習,熟練后在組內與伙伴組的成員協同完成音樂故事,最后還可以與其他組相同角色的伙伴進行再組合,全班共同演繹司馬光砸缸的音樂故事。
“伙伴式學習”是一種互動的學習方式,組內或組間的學生通過各種思想、語言的碰撞起到共同成長的目的。在“伙伴式學習”過程中,教師如果只是站在講臺上,讓各組自由展開討論活動,那么看似熱鬧的課堂氛圍下,學生會講與核心問題無關的事,或者自己做著自己的事,這樣的伙伴式學習就浮于形式。
因此,除了要利用音樂本身具有的特征有意識地精心設計、討論主題和伙伴合作完成的任務外,教師還要指導組內成員對學習任務進行合理分工,明確每位伙伴應該承擔的任務,讓組內每一位成員都能真正參與并發聲。還以教三年級音樂活動課《司馬光砸缸》為例,課前我會跟學生明確學習目的,指導學生預習,主要內容是:了解“司馬光砸缸”的故事、組內成員選擇一段故事設計動作、哐當哐當哐當在歌曲中表現了什么、視唱旋律片段。這些為了歌曲教學鋪墊的伙伴式學習任務,對于每個小組來說必須得到伙伴的支持和協作才能完成,于是才有了課堂上各個伙伴成員之間的交流互動,更有了課堂上意想不到的精彩生成。
當然對于教師來說,作為伙伴式學習的監控者、觀察者和改進者,還要根據課堂的生成及時調整和改進伙伴式學習的進程,同時反思并改善環節中出現的問題,扎實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伙伴式學習。
伙伴式學習任務完成后,學生會產生好奇心,都想知道別的組是如何完成任務的,他們會有哪些獨特的見解,課堂最后的展示評價環節就變得尤其重要。因為每一位學生都渴望被接納、被尊重、認可和贊賞。
伙伴式學習成果的展示和評價滿足了學生的需求。在《司馬光砸缸》教學中的演一演環節,借助了一開始小組內伙伴間合作設計的動作,再配上歌曲音樂,加入奏一奏的樂器元素,唱一唱的動聽歌聲,伙伴組成員合作展示伙伴式學習的成果。這種以音樂為媒介的群體活動,是伙伴之間溝通的橋梁,更是展示自我的機會。也只有設計了這樣的環節,學生才會在伙伴式學習環節里更有針對性地達成目標任務,對音樂的理解、表現、語言的表達進行反復斟酌推敲,組和組之間進行良性競爭,提升伙伴式學習質量。
而同伴間的相互作用能夠影響兒童的價值觀、態度、能力和認識世界的方法的社會化。評價伙伴式學習成果更能讓周圍的同伴發現“他人”,再重新審視“自己”,對自己的學習和成長大有裨益。教師要及時補充正面評價,這樣既滿足了學生的心理需求和自我價值的愿望,又在潛移默化中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轉化成學習的動力。
音樂和其他學科不同,處處都需要伙伴式學習,絕大多數情況下,沒有伙伴的支持不能很好地表現音樂。因此,音樂教學中要真正讓伙伴式學習時時發生,還需要對它進行再思考。
葉瀾教授曾提出,人類教育活動起源于交往,教育是人類一種特殊的交往活動。伙伴式學習的課堂中,教師要更注重有方法的“導”,與學生平等交流,讓學生和教師也成為能夠“動”起來的伙伴式師生關系,在友好的氛圍中一起攜手遨游在音樂的世界里。共同創造、和諧、同樂,通過音樂學習達到心靈上的溝通,這樣的音樂教學才是有效的,才會獲得最佳效果。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健全的人格,伙伴式學習更應該著重培養學生的個性。原本伙伴式學習就是學生個體的個性不斷成長、成熟、張揚的過程。傳統的音樂教學中講授的內容、難度、要求都是全班同一尺度,從根本上忽略了學生的個性發展。特別是欣賞課時,更應該鼓勵學生在伙伴式小組中發表意見,明確觀點沒有對錯,只有相互補充,對音樂有獨特見解的學生可以為其他伙伴提供激勵和榜樣的作用,這樣既鍛煉了自己,也帶領伙伴組一起提高了分析、理解、鑒賞等能力。
通過對音樂教材內容的學習和欣賞,特別是以愛國主義為主題的伙伴式學習更能增強學生的愛國熱情,產生民族自豪感。再通過以現代美好愿景為主題的伙伴式學習中,學生對祖國的大好河山和美好生活充滿向往。伙伴式學習可以推動課堂教學實踐立德樹人的教育使命。課堂內外聯起來,于是伙伴式學習的社會化屬性就進一步顯現,育人功能也在發生。在課堂中學得的知識、素養及人際交往的能力會很自然地運用到課堂外。
總之,對于教師而言,伙伴式學習是一種教學策略,而對于學生而言,它是一種學習方式也是一種社交方式。因而,我們應該認識到伙伴式學習的價值,樹立團隊協作意識,在伙伴式學習中積極正面地表達、尊重伙伴的分享、學會合作、學會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