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中日醫院心臟血管外科主任醫師 劉 鵬
頸動脈是血液由心臟通向腦部的主要供血血管,隨著年齡的增長,頸動脈狹窄的發病率逐漸升高。近些年,大眾對頸動脈疾病的認知程度不斷增加,不少患者拿著頸動脈超聲報告憂心忡忡地找到醫生,擔心斑塊會導致“腦梗”。
所以,今天我們就來談一談頸動脈斑塊和狹窄,告訴大家看頸動脈超聲報告時重點看什么。
首先我們來了解一下頸動脈狹窄的危害。
頸動脈狹窄通常是指顱外動脈狹窄,病因包括動脈粥樣硬化、大動脈炎、纖維肌發育不良等,目前國內中老年人的病因多為動脈粥樣硬化。隨著我國四高(高血壓、高脂血癥、高血糖、高齡)的快速增長,頸動脈狹窄的發病率也逐年遞增。頸動脈斑塊破裂、血栓形成脫落后可引起腦梗死。
發生頸動脈狹窄時,經常有以下表現。
1.腦部缺血癥狀,這些癥狀并不特異,包括耳鳴、眩暈、視物模糊、頭昏、記憶力快速下降和視力進行性下降、偏盲、復視等。
2.一過性腦缺血發作,常表現為短暫性握力下降、一過性失語、短暫性視物黑蒙,特點為發病突然、持續時間短,多在24 小時內完全恢復,是腦梗死的“先兆”,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
3.腦梗死。腦內的大血管堵塞、血栓形成,會出現身體感覺異常、癱瘓、失語,嚴重者出現昏迷。
頸動脈狹窄發生的高危因素包括以下幾方面:①中老年男性;②高血壓;③糖尿病;④高脂血癥;⑤吸煙;⑥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癥;⑦腦血管病家族史。
診斷頸動脈狹窄可以做以下檢查。
1.彩色多普勒超聲超聲檢查快速、便捷,有經驗的醫師操作診斷準確率較高,對有輕中度狹窄或手術治療后的患者可定期行超聲檢查隨訪。
2.CT 血管造影(CTA)是比較直觀且客觀的頸動脈狹窄檢查手段,在門診可以完成,由于應用造影劑輔助,腎功能不全或造影劑過敏的患者要慎用。
3.磁共振血管造影(MRA)也可以直觀檢測到頸動脈狹窄,不用造影劑,不影響腎功能,但對小血管或重度狹窄的診斷準確率欠佳。
4.數字減影血管造影這是診斷頸動脈狹窄的“金標準”,可以全面了解頸動脈狹窄的程度、范圍及顱內代償情況,對治療方式的選擇有指導意義。
由于超聲檢查屬無創性檢查,成本低、敏感度高、可重復性好,所以作為頸動脈檢查的首選方式。通過超聲可以測量頸動脈內-中膜厚度、斑塊大小、收縮期峰值流速、病變部位與病變近心端的峰值流速比值、搏動指數等血流動力學參數,以診斷動脈狹窄或閉塞的部位和程度,而且通過回聲的高低、回聲強弱的均勻程度可輔助判斷斑塊的穩定性。這是一個多方面評估的過程。如果您想通過超聲檢查結果來初步了解自己是否需要手術,病情嚴不嚴重,簡單看兩個方面即可。
首先需要看管腔的狹窄程度,而不是單純看斑塊的大小。狹窄程度分為:①輕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②中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30%~69%;③重度狹窄,動脈內徑縮小70%~99%;④完全閉塞,閉塞前狀態 NASCET 測量狹窄度>99% 。
其次需要看斑塊的穩定性。超聲結果一般分為低、中、混合及強回聲斑塊4 種類型。既往研究表明,低回聲斑塊具有脂質豐富、斑塊內出血等不穩定因素的特征,發生腦血管事件的危險性更高,回聲不均勻也是斑塊不穩定的表現之一。近年的研究也發現,斑塊內有新生血管等也是斑塊不穩定的因素。
如果患者有上面提到的頸動脈狹窄癥狀,且超聲顯示頸動脈狹窄度≥70%,這個時候一定需要專科醫生進行干預。
出現以下情況時,需要專科醫生進行評估確定到底需不需要進行手術干預。①沒有癥狀,超聲顯示狹窄程度≥70%或血管造影發現狹窄≥60%;②沒有癥狀,超聲顯示狹窄程度< 70%,但血管造影或其他檢查提示狹窄病變處于不穩定狀態;③有癥狀,超聲顯示狹窄程度處于50%~69%。
如果超聲顯示狹窄程度在中度范圍以下,超聲提示斑塊不穩定,血脂有所升高的情況下,患者可以口服他汀類降脂藥物來穩定斑塊。
當超聲顯示頸動脈狹窄程度在99%以上、完全閉塞時,不推薦手術,但也有根據病情再開通的患者,這需要有經驗專科醫生的評估確定是否可以手術干預。
患者在不需要手術干預但已經有斑塊的情況下,需要注意什么呢?
1.控制血壓在140/90mmHg(毫米汞柱)以下。
2.控制血糖,非空腹血糖控制在11.1mmol/L(毫摩爾/升)以下。
3.需要降脂藥物治療時,建議將低密度脂蛋白(LDL)控制在100mg/dl(毫克/毫升)以下。
4.戒煙。吸煙是頸動脈硬化的主要危險因素之一,可引起腦血管痙攣、頸動脈內膜損害,加重和促進病變的發生發展。戒煙是預防和治療頸動脈狹窄的重要措施之一,對于吸煙者應嚴格要求,督促其戒煙并避免被動吸煙。
5.抗血小板和抗凝治療。使用抗血小板藥物可降低心血管事件的發生率,但應警惕出血風險。需遵醫囑。
6.改善肥胖、控制血脂水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