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經濟技術開發區山湖花園小學 朱芝蘭
不同的學科標準決定了其育人價值的不同。就英語學科而言,就是要根據英語課堂的特殊性,把學科教學活動聚焦到學生的發展上,關注英語教學自身的立足點和價值點,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和人文品質,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科對學生發展的根本價值。
有價值的英語教學需要師生同時發力,一起構建生動、有趣、高效的課堂。英語教學中,教師往往忙于督促學生背課文、默詞句、練語法、做閱讀……可謂忙得不亦樂乎。當學校要在英語學科中試行繪本教學時,部分教師是不理解的,因為繪本內容并不在考試范圍內,與其花時間和精力去教、學,不如多做幾張試卷提高點分數來得實惠。這樣的“唯分數”“唯升學論”觀念,忽視了英語學科應有的教書育人功能,把學生當成考試機器,這就又回到了過去那種機械的“學科教學”。
我認為,學科育人,是針對只注重“雙基”的“學科教學”提出的。學科育人,較學科教學,是更上位、更先進的一個概念。學科育人,是在教學知識和技能的過程中,把“育人”作為目標,根據不同的學科特性,發揮其德育內涵,借助其培養學生人格,全面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為引領教師從“學科教學”走向“學科育人”,優化英語閱讀教學,提升學生的核心素養,我校嘗試將英語繪本教學融入國家課程的實施中。
英語有其獨特的文化特征。語言交流目標、思維認知目標和社會文化目標,是英語教學的三大教學目標。繪本是一直獨具優勢的教學資源,打開繪本,能夠帶領我們走進一個全新的認知世界。英語繪本,以其自身的優勢——圖文結合說故事、講道理、傳知識,可以作為我們在英語學科中落實“育人”目標的資源之一。這里分享一些繪本教學的經驗,與正在或即將開展繪本教學的同仁進行交流。
繪本與教科書相比,自然是繪本對學生更具吸引力。教科書圍繞特定語言知識來編寫,內容不夠生動。例如,江蘇譯林版小學英語,Mike,Helen,Yang Ling,Su Hai 等人物,從一年級起就陪伴學生成長,一年又一年,他們成了學生最熟悉的陌生人。因此,以他們為主角的故事,對學生來說,總感覺少了一點新奇感,他們的閱讀興趣自然就不會很高。而英語繪本,可以讓學生接觸到更多有趣的人和事,而且繪本中的人物形象多數是呆萌可愛的,他們的語言也是充滿魅力的,或溫馨,或幽默,或可愛。繪本都是以圖文結合的方式講述故事,內容飽滿而又生動,故事充滿趣味性、幽默感,讓學生愛不釋手。與譯林版牛津小學英語教材配套的“跟上兔子”系列小學英語分級繪本,就是深受學生喜愛的一套絕好教材,它讓學生愛讀、能讀。
英語繪本故事能給學生以情感的撫慰,心靈的潤澤,因為其中包含著豐富的情感,或溫馨有愛,或蘊含哲理。三年級繪本第2 季《Thank you!》在故事之前出示了場景:一個小女孩因為踩到香蕉皮而摔倒在地,附帶問題:What will you do if you see this little girl? 隨后的故事中,主人公Tommy 用他的行動告訴孩子們,他扶起了女孩,給她棒棒糖,撿起了香蕉皮,扔進垃圾箱;還給清潔工送上飲料;他還阻止了兩個男孩打架,分享漢堡給他們。助人為樂的Tommy 在遇到困難時也得到了大家的幫助。至此,開篇的問題獲得了最好的解答,故事傳達出的互幫互助理念也就自然而然入了孩子們的心。
繪本故事中也蘊含著許多語言知識,而這些知識隱藏在生動的情境中,學生可以在趣味閱讀中探索、發現,享受跳一跳摘桃的樂趣,自覺建構知識,并習得學習的方法。三年級第1 季 繪 本《How beautiful!》,主 題句在文中連續出現了四次;而第2 季的《Chinese New Year》中,句型“Sb. do sth. with sb.”反復出現五次。 學生結合圖片就能比較容易地理解其意思,在教師引導下也能較好地掌握這一句型結構。這樣反復出現的編排方式在繪本中極為常見,是符合兒童的學習心理的。
“學科育人”觀強調,學科的功能并不僅僅是培養學生“成才”,讓學生獲得學科知識或技能,更高的要求則是引導學生“成人”。繪本是英語教學的最佳媒材之一,在具體實施中,我們應著重關注以下幾個育人目標。
繪本教學的重要目標之一,是要讓學生通過閱讀繪本掌握一定的閱讀技巧,從而提升閱讀能力。閱讀能力主要包括獲取文本信息的解碼能力,掌握詞匯、語法和語篇等語言知識,運用一定閱讀技巧的文本理解能力,以及一定的文化意識。這些能力需要我們通過引導學生嘗試以略讀掌握文章的大概和結構;以尋讀來找出問題答案,掌握關鍵點;以同意互譯法加深理解和掌握詞匯;以判斷推理法促進深度思考,提升學習能力。
繪本故事圖文并茂,人物形象鮮活可愛,更為可貴的是蘊含著豐富的哲理,值得學生細細品讀。繪本教學中,教師要通過梯度式問題引領學生的故事閱讀;運用多種媒體呈現故事情境,助力學生的故事理解;把握故事的情節與情感,品味故事背后的人生哲理與做人做事的準則等等。教師要引導學生結合圖文,不斷地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深入理解繪本故事,產生共情,提高綜合人文素養。
要在英語繪本教學中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需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滲透音標教學,使學生逐步做到“見詞能讀”“聽音能拼”,科學記憶單詞;培養文本意識,使學生能根據圖片或上下文“猜測”,自主理解詞匯或句子的意思;教給學生繪本閱讀技巧,能根據問題支架較好地理解文本,提高故事理解的邏輯性;提升跨文化意識,使其能感知、理解并鑒別中外文化的差異性。我們在研制繪本教學的目標時,一定不能忽略了以上幾個指向學生終身發展的育人目標。
厘清了繪本教學的育人價值,明確了旨在“學科育人”的繪本教學目標,我們還需要采用相應的教學方法與策略。教師要注重構建和諧、輕松的育人環境,采取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和方法,只有這樣,才能有效地實施繪本教學,促進學生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達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繪本教學不能等同于英語課內閱讀教學,過于強調詞匯、語法的教學,就會大大削弱繪本的育人價值。我們要更多地關注繪本的情節、情感和思想,采用開放、自由、合作的教學方法,創設更加生動活潑的氛圍。
一般的繪本教學流程包含如下四“讀”—“演”—“拓展”的環節:(1)讀封面:從封面入手,引導學生通過看圖片、讀標題來猜故事內容、提出問題,激發學生閱讀興趣。(2)整體讀:學生在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借助“支架”展開閱讀,或由圖到文,或由文到圖,初步感知故事情節,給故事分段。(3)分段讀:指導學生分段學習,邊閱讀邊感悟,在討論交流中進一步了解故事內容,學習語言知識。(4)練朗讀:要求學生從默讀到朗讀,解決提出的問題;從正確朗讀到基于理解的有感情朗讀,實現共情。(5)表演:分角色表演需立足于學生的熟練朗讀,以情感把握為基礎。
繪本故事內容豐富,一波三折,但是又有規律可循,教師要滲透思維能力的培養還是比較容易操作的。我們可以運用問題支架、情境支架、圖示支架等,引導學生在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提升創造性思維能力。
繪本《Mouse Tales》中的《Clouds》,我校孔雨倩老師給了學生天馬行空的想象機會。她提供了問題支架“They saw ”以及圖片支架,多張不同形狀的云朵圖片,讓學生用提供的支架來造句,感受云朵變化的自然狀態。隨后,撤掉圖片支架,完全放手讓學生想象,使得學生的思維更加發散,這契合了學生求新求異的心理特點,引發了學生語言輸出的欲望。最后,她呈現了一首文字,讓學生進一步從文字上感受云朵的特點,感悟大自然的神奇。這三步,層層遞進,收放之間,讓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獲得了有效提升。
將繪本故事中的要素、故事走向等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逐步呈現,直至形成視覺圖式,這就是繪本教學中經常被運用的故事地圖。用好故事地圖,將有利于學生思維品質的提升,可以幫助學生更順暢地閱讀故事、理解故事、記憶故事和創編故事。例如俞文亭老師執教的繪本Very tall mouse and very short mouse,故事就發生在一條路上,她和學生一起提取了故事中的重要信息,圖文結合,按邏輯關系布置在黑板上,讓學生一目了然。再如顧永麗老師,把故事The wishing well中許愿的老鼠和被砸會叫喚的許愿井布置在黑板上。把最能體現情感的感嘆詞和句分別呈現出來:疼痛過后的“Ouch!That hurts!” 墊枕頭后的“Ah! That feels better!”讓學生在左右兩邊的對比中明白,好心有好報,許愿時也要考慮別人的感受。
我們將英語繪本引入課內英語教學的實踐才剛剛開始,初步感知了英語繪本的育人優勢,探索了指向育人的教學策略,促進了學生學習做人、做事、思考和交往的能力。但是,對于繪本教學與課內英語的融合如何長期推進,促成英語教學從“學科教學”到“學科育人”的轉變,我們要走的路還很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