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八坼小學 石菊娥
老師上課要備課,學生上課也應備學,那就是預習。預習是學生進行學科學習的重要部分,它是提高語文學習質量和教學效率的保障,也是推進后續課堂學習的“前奏曲”。然而這項課前準備往往被學生忽視,認為課上老師反正會教,預不預習都無所謂;亦或索性被鞏固性的作業所替代;就算是完成了,也僅僅限于讀讀課文描紅生字,標出自然段等。由于預習效率低下,預習效果不明顯,由此大大降低了課堂教學的效率。“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有效預習,將成為課堂教學成功的基石。在“先學后教,以學定教”的新理念的指導下,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如年級的不同、成績的差異,以核心素養為依據,編制預習單,布置學生課前預習完成或者教學過程中使用,從而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一份好的預習單,能引導學生有效地走進文本,結構化地自主學習,是扶持學生有效學習的拐杖。但同時也對教師提出了較高的要求,要求教師必須吃透教材,準確定位教學目標和重難點,在設計預習單時,能結合文本,做到“眼中有學生”“心中有教材”。
教師作為預習單的開發者,往往會設計這樣的問題“讀了這篇課文,你知道了什么?”“讀了這篇課文,你有哪些還不知道的?”這是我們所看到的最常見的預習單。長此以往,學生就會錯誤地認為,預習就是完成這兩個問題,從而失去預習的興趣。因此,預習單的設計要從學生的興趣入手,以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心理特點,以學生已經掌握的知識和現有的學習能力為依據,引領他們熟悉文章內容,走進文本,并對所學內容產生興趣。內容的設置要做到讀寫結合、讀思結合、圈畫結合、查問結合等。例如在設計閱讀教學課文的預習單的內容時,所設置的題型應該是多樣的,可以從需要學生掌握的詞句等基礎知識出發,到作者的生平、文章所要表達的情感、文章的結構及寫作的方法等,而且呈現的形式應該是有層次的、清晰的,這樣才便于學生理解,比如表格式、階梯式、序列式等等。
當然,預習單的設計,除了要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外,還應考慮學生的學情,讓學生能跳一跳摘到“果子”,既不能要求過高,超出學生的能力范圍,又不能過于簡單,以能充分發揮學生的學習潛能為好。因此應該嚴格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和教材實際情況以及學生的學情進行設計。所編制的內容,學生通過自主閱讀大部分能解決,否則會讓他們丟失信息。對于那些跳一跳也摘不到的“果子”,可以不做安排。
預習單著重關注學生的最近發展,是準備知識的落實和具有啟發探究的問題情境的設計,目的是幫助學生在學習前熟悉所學的內容,對于可能會遇到的一些重點和難點問題,心中先有個數,上課時能夠更多關注。因此在設計預習單時,教師除了要根據教學把控好學習目標,還要劃分好課文學習的重難點,精心設計內容。在設計預習單前對教材的研究,就如同寫教案前對教材的研究,小到一個生字的字音,大到對一篇課文寫作方法的定位等都要做到心中有數。另外,在預習內容設計時,還要有創新意識,根據學生和教學的實際情況,做出相應的整合。例如常見的預習內容中有識字、寫字、課文的朗讀、理解詞語的意思、概括文章的大概內容、優美詞句的欣賞、人物品質的感受等,作為預習單的設計者,應對這些內容有針對性地進行選擇,以避免題量過大,加重學生的負擔。
設計好預習單并在教學中合理運用是保障學生課前先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因此,教師在進行預習單的設計時要精心思考,所呈現的內容要能夠聯系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知識積累,并最大化地進行調動運用,能夠激發學生思維;所呈現的內容更要根據不同的課文特點,做到既有所差異,又能將預習方法與基本知識點貫穿其中,預設其中,讓學生有法可循,使預習達到較好的效果。
語文預習是學生自己動腦、摸索和理解的過程,是一種復雜的智力活動。預習過程是學生在已獲得知識能力的基礎上,在科學的思維方法和學習方法的指導下,調動自身的知識儲備和能力,去感知新的課文進行觀察、識記、聯想、比較、辨別、綜合等一系列的活動。通過種種活動,有目的、有計劃地主動學習新的知識。這樣的活動讓學生學會了如何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了學習能力。因此,課前預習并不只是讓學生一味地進行抄寫、朗讀、做題目,進行機械的練習,而是按一定的方法有條理地開展學習活動。首先是讀,掃清字詞“攔路虎”。這是常規預習的第一步。在預習當中往往要求把每篇課文讀三遍,基礎差的學生要求讀到讀通讀熟為止。接著學會做記號。我們常說“不動筆墨不讀書”,在預習時教師要教學生用不同的符號邊閱讀邊做標記。部編蘇教版三年級下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六》就是培養學生自主預習和復習習慣。在教學中我就向學生專門介紹幾種常用的讀書記號,以此來規范學生的讀書記號,也利于教師對預習作業的檢查。第三就是會查。引導學生在預習時勤用工具書,更可以去圖書館和電腦上查閱資料。第四就是會思考。學貴有疑,學生不僅要對預習當中的問題進行思考,還要把閱讀中產生的問題進行思考,對存在的疑問記錄下來,在課堂上進行交流。
低年級的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在設計預習單時,讀讀課文,把課文讀通順,劃出生字詞語,多讀幾遍,標出自然段,圈出不理解的內容,為了增強作業的趣味性,增加猜字謎、看圖寫話等,這樣的預習單在低段的學習中能很好地體現語文的核心素養,但是進入中高年級后,教師在設計預習方案時,仍然是讀讀課文,認認生字等,沒有考慮能力的養成,那么學生的語文素養將很難得到落實和提升。如何讓預習從知識型轉向能力型呢?以蘇教版四年級上冊第八課《虎門銷煙》為例,在預習當中我設計了以下的內容:1.朗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讀通順,并結合課后的練習題;運用工具書、聯系上下文,自主學習生字。2.描紅生字,想想有什么辦法來記住這些生字。3.默讀課文標上小節號,想想課文先寫了什么?接著寫了什么?最后寫了什么?試著概括課文的內容。4.查查資料,像林則徐這樣的民族英雄還有哪些?從預習當中可以看出,各項內容均指向能力的養成。自學字詞時,要養成結合具體語境理解詞語與勤用工具書的習慣,養成自主識字的習慣;默讀課文時說說課文的大意,其實就是培養學生概括的能力;查查像林則徐這樣的民族英雄是培養查找資料的能力。通過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清楚地了解預習時自己要做什么,該如何去做,從而提高預習的能力——由知識型走向了能力型。
預習單的設計旨在培養和提高學生查閱提煉、整合概括的能力,思考分析和判斷的能力,遷移和運用的能力。這樣才能滿足學生終身學習發展的需求,培養他們終身學習的能力。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接受能力逐漸增強,他們的思維方式也發生了變化——呈現出獨立和個性的特點。學生在掌握了預習的基本方法,懂得了預習的基本步驟之后,對于同一類型的課文,可讓學生通過方法遷移、自主合作嘗試設計預習作業。
如在設計部編教材人教版四年級上冊第二十二課《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第二課時的預習單時,我設計了以下內容:板塊一:第一個事件是哪幾個自然段?并圍繞主要人物,抓住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進行概括;板塊二:第二、三個事件分別是哪些自然段,運用抓主要人物概括事件的方法,概括第二和第三個事件。板塊三:發現事件之間的因果關系。1.三個事件,它們之間有什么關系?你能從文中找到證據嗎?2.排一排序:按照時間順序,哪一件事是最先發生的,哪一件事是最后發生的?作者為什么不按順序寫?根據這篇課文的預習單,我讓學生模仿遷移,在布置學生預習二十三課《梅蘭芳蓄須》第二課時,讓學生小組合作自主設計一份預習單。因為這兩篇課文是同一單元中的,結構相似,而且本單元要養成的語文核心素養就是抓住關鍵人物,根據起因、經過、結果概括事件。學生模仿遷移設計出的預習單可謂是百花齊放,有的組是“這篇文章按照什么順序寫的?劃出表示時間的詞語。”有的組是“課文寫了梅蘭芳的哪些事情?能用小標題概括嗎?”還有的組是“在這些事情中,寫的最詳細的是哪件事情?為什么呢?”……
這種“遷移型”預習單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展現了新課標所要求的“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更體現了學生是學習的主人,激發了他們的學習熱情,還有益于自主學習能力的提高。
一份有效的預習單能幫助教師發現學生在文本解讀上的障礙,讓課堂教學更有針對性,做到有的放矢;一份有效的預習單更能幫助學生找到解讀文本的“密碼”,更好地完成每一課時的學習目標,化難為易,走向深度學習,真正實現“教是為了不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