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昆山市柏廬實驗小學 陸劍鋒
陶行知是我國偉大的人民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他的教育思想非常豐富,如生活教育、創造教育、愛滿天下等,至今仍然有著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創造教育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改革與創新也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顯著特征。創造教育涵蓋的內容十分廣泛,如教育目的是培養真善美的人、要發展孩子們的創造力等。而“六大解放”——解放兒童的頭腦、雙手、眼睛、嘴、空間、時間是實現創造教育目標的重要途徑。本文結合具體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的一些實例,論述了“六大解放”思想帶來的啟示與反思。
隨著素質教育的進一步發展和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逐步深化,現在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相比十多年前已經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首先,教學設備發生了質的更迭,多媒體教學、電子白板走進了數學課堂,以至于有時候多媒體教學設備發生了故障,教師的教學顯得有點手足無措了。其次,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的灌輸式、填鴨式的教學開始漸漸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教學過程中的引導和啟發,課堂教學以學生的探究為主,加以教師適時的歸納和點撥。所有的這一切變化,都是為了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解放學生,把學習的主體地位還給孩子,讓學生發揮自己在學習過程中的主體性和創造性。縱觀幾乎所有的優質課,以及我們一線教師平時的教學設計,每節課中總是少不了學生自主探究、互動交流的環節。這是一個非常好的變化,教師和學生角色的變更,是符合素質教育和新課改的大方向的。
長久以來,我們所批判灌輸式的數學教學,很大程度上是這樣的教學模式,把學生自主思考探究的空間給剝奪了。打個比方,今天學習混合運算,運算順序是“先乘除,后加減,同級運算,從左往右算”。這節課的核心內容就這十幾個字,填鴨式的數學教學就是教師直接把這個運算順序告訴學生,直接灌輸到孩子們的腦中,然后就是不停地做題操練。而現在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就讓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結合實例來探究運算順序、甚至自己總結歸納運算順序。很顯然后者比前者多了一個自己思考的過程,學生的自主性得到了體現。但是,值得注意的是,在將數學課堂教學放手給學生之后,在學生探究的過程中,教師要掌控全局,要觀察每一個孩子的表現,必要的時候給以關鍵性的指導與提醒。否則,極有可能出現部分同學探究得很好,而部分同學是茫然的“假探究”。
數學是一門嚴謹的學科,一個數字或者符號的差別,最后導致的結果可能相差甚遠。盡管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沒有什么高深莫測、十分復雜的內容,都是小學階段學生應該掌握的基礎數學知識,但是在學習的過程中也是絲毫馬虎不得。很多時候,所謂的看錯題目等,其實就是數學體系上依然有漏洞。
“細心觀察學數學”分為以下幾點:首先,在日常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教師就應該強調學生不得馬虎、粗心大意,幫助學生在數學這門科目上養成細心的好習慣,同時,這個習慣給學生帶來的益處是惠及全方面的。其次,在當今的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更加注重培養學生觀察能力,比如經常會有讓學生比較兩道相似題目異同點的題目出現。除此之外,解放學生的雙眼,其實更期待的是學生能夠看得遠,習得新的內容、新的解題技巧,能夠不受課堂中教學內容以及教師講解不足的束縛,能夠舉一反三,將知識遷移到其他數學內容上去,甚至生活中去,讓數學幫助學生更好地生活和成長。
相較于語文學科,很多人對于數學存在著一個長久以來的固定思維,即數學課堂教學,不需要像語文、英語課堂教學那樣,讓學生讀出來,數學課堂教學中,除了教師講授的聲音,就只有筆尖在紙張上書寫發出來的聲音。其實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特別是在解決問題時,我們需要課堂上充滿聲音,甚至是“書聲瑯瑯”。
解決問題,這是小學數學中常見的題型,對于學生而言,此類題目的難度較大。因為它考察的不僅僅是學生對于算式的計算能力,還有獲取有用信息的能力、歸納能力以及語言文字的表達能力。通常一道題目不僅僅考察一個數學知識點,它是對學生整個數學素養的綜合考察。而相關研究表明,學生通過多種器官所獲取的信息要比通過單一器官獲取存在的時間長。因此,在教學、解答解決問題這類的題目時,都是讓學生來讀題,包括集體讀題和個人讀題,來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和分析題目中的信息。因此,教師在教學中,應該鼓勵學生們都去讀題,通過聽覺視覺的雙重感知,促進學生對于題目的分析和解答。
除此之外,數學課堂上的聲音還來自學生之間的討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設計了同桌討論、小組討論的環節。在這個環節中,學生要真正地去討論、去說,發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見。教師則需要在討論環節去學生中間巡視,了解學生的討論交流情況。
這里的解放學生的雙手,指的是在教學某些特定的數學內容時,給學生設計特定的、有序的操作活動來引導學生進行數學探究。小學數學的知識點覆蓋面非常廣,但是總的來說是兩大塊——算術和幾何。在學習如除法、混合運算此類算法的時候,我們也是需要學生進行探究,但是這些探究僅僅停留在筆頭上。而在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觀察物體等概念性的知識學習的時候,則需要通過具體的動手操作來降低學習的難度,促進對新知識的吸收。
如蘇教版小學數學三年級上冊“認識長方形和正方形”這一課的教學,整堂課就是讓學生用“猜測—操作—驗證”的數學思想探究長方形、正方形的特征。最后讓學生通過“量一量”“比一比”“折一折”等具體的操作活動,去自主感知長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只是一個引導者,關鍵是學生自己直接參與的感知和體會。
但是如教學觀察物體這一單元,里面很多的題目都是要求學生用小正方體來擺成大的長方體或者正方體、其他不規則的物體。可是因為教學資源的限制,學生很難每個人都參與到這些操作活動中,更多的是教師來擺,學生觀察,然后想象該物體前面、上面、后面的視圖。因此,教學資源的分配應該更加平均,縮小地區之間的教育不公平現象。
一般來說,學生學習數學知識,包括完成一些練習、鞏固都是在教室之中、課堂之上,課程里規定的數學學習的任務幾乎都是在學校里就完成了。而《數學課程標準》強調了要加強數學和生活的聯系,重視數學的生活化,使學生能夠利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促進自己更好地發展。因此解放兒童的空間,指的就是把數學的課堂進一步拓展,拓寬到學生的日常生活,這與生活教育論也有契合之處。
在現在的數學教科書上,都會帶有讓學生去生活中找一找、看一看的內容。如學習升和毫升時,教師先讓學生去尋找自己身邊的容器,以及這些容器的容量單位,如果條件允許還可以讓學生將便于攜帶的容器帶到課堂之上,進一步從直觀上增強學生對于容量單位的感知和理解。再比如:在教學面積單位時,教科書上就設計了一個讓學生去操場上跑圈來感知面積單位的活動。因此,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應有意識地設計與生活實際相結合的學習任務,讓學生在生活中學習數學,讓小學數學在富有趣味性和互動性的同時帶有生活氣息。如在教學升和毫升這單元的內容時,讓學生就地取材制作簡易的量杯。還有學習“找規律”這一塊內容時,讓學生去生活中發現帶有周期性的事物等。小學數學的生活化,能夠讓學生走出課堂,在生活中學習數學,鍛煉學生個人的綜合能力。
一直以來,人們對于如何提高數理化成績,一直都信奉題海戰術。它通過讓學生做大量的、各種題型的題目,幫助學生在短時間內迅速提高本學科的成績。而這一趨勢,甚至越來越低齡化,家長不想讓自己的孩子輸在起跑線上,大部分都布置了額外的作業。因此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上,應該在不影響教學效果的基礎上進行減負,給學生一個寬松的成長環境。
首先,在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能給學生增加每課時所規定的教學內容,這樣很容易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倦怠感;其次,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使整個教學環節更加緊湊,從而在課堂之上留給學生一定的時間來完成課堂作業,不占用課后的休息時間;重復的練習題能不能挑選著做,在練習課中,數學教學是否可以具有層次性,因為對于掌握得好的學生而言,再多的題目也是無效重復;最后,不搶課,學生的音樂課、體育課之類的所謂副課就應該上,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除此之外,回家作業的布置也應該適量,題目在于精細,而不在量多。總而言之,要讓學生在觀念上重視數學,但是整個學習數學的情緒保持輕松、愉悅。因為小學生的情緒起伏較大,會直接影響到他的課堂傾聽狀態,這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而言尤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