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治國理政》第三卷集中體現了黨的十九大以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新時代中國共產黨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理論結晶。其中,關于“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主要目標任務”的論述具有重要意義,深刻闡釋了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的內涵,分析了為什么要實現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回答了怎樣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具有鮮明的實踐針對性和嚴密的理論邏輯性。習近平總書記著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戰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了行動指南和智慧方案。通過學習總書記的重要論述,結合我省實際談幾點體會: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甘肅是黃河流域重要的水源涵養區和補給區,在實施“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國家重大戰略中擔負著重要的責任和使命。加強甘南高原、祁連山等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林地、草原、濕地等資源保護修復,提高水源涵養和水土保持功能,應在堅持抓好大保護的前提下,遵循生態功能區的差異化發展思路,根據地域特色和區域功能分區施策、系統整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黃河生態系統是一個有機整體,要充分考慮上中下游的差異。上游要以三江源、祁連山、甘南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等為重點,推進實施一批重大生態保護修復和建設工程,提升水源涵養能力。甘南高原水源涵養補給區濕地、草原面積大,生態服務價值高,生態地位重要。要努力提升黃河源頭高原濕地水源涵養能力,高度重視尕海和黃河首曲等國際重要濕地生態保護與修復,積極恢復退化濕地生態功能和周邊植被,確保濕地資源不減少,功能不減弱。加強甘南高原泥炭地資源的保護治理,抓緊開展泥炭地分布、類型、生態效益價值以及退化機理、恢復重建技術等方面的研究,為提升黃河流域水源涵養能力創造條件。不斷改善森林草原生態系統質量,堅持推進一體化生態保護與修復,依托國家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還草、草原生態保護修復、退牧還草和荒漠化防治等工程,加強退化森林草原治理和鼠蟲害防治,科學引導農牧民調整傳統生產經營方式,持續降低人為干擾,減輕草原單位載畜量,實現草畜動態平衡。加快構建以國家公園為主體,自然保護區、自然公園相結合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爭取建立若爾蓋-甘南國家公園,加大自然保護地基礎設施配套、森林草原防火預警監測和有害生物防治能力建設投入,充分發揮保護地在生態保護和提升區域水源涵養能力的重要作用。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三江源、祁連山等生態功能重要的地區,就不宜發展產業經濟,主要是保護生態,涵養水源,創造更多生態產品。發源于祁連山的疏勒河、黑河、石羊河流域等水系組成的內陸河地區,是我國“兩屏三帶”青藏高原生態屏障和北方防沙帶的關鍵區域。加強森林、草原、濕地、冰川、雪山等資源的搶救性保護,嚴格落實生態保護紅線,扎實推進天然林和高山灌叢、草甸的保護,著力提升水源涵養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服務功能。穩步推進重點草原禁牧和生態移民,高度重視森林草原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不斷減輕人類活動干擾,實現自然生態系統修養生息,有效保護祁連山自然生態系統原真性、完整性。實施森林質量精準提升,開展退化林草修復,科學配置喬灌草,優化林分結構,切實提升祁連山林草系統生態質量。開展祁連山淺山區生態修復,堅持造林種草與封育保護并舉,大力提倡混交林和低覆蓋度造林,穩步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努力提高荒山荒坡荒灘林草植被蓋度,全面遏制林線后退趨勢。加快祁連山國家公園建設,實施雪豹等珍稀野生動植物棲息地修復和生態廊道聯連通工程,保持野生動物遷徙通道完整性和連通性。設置生態公益性崗位,積極調動群眾參與生態保護與建設,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突出抓好水土保持和污染治理。水土保持不是簡單挖幾個坑種幾棵樹,黃土高原降雨量少,能不能種樹,種什么樹合適,要搞清楚再干。有條件的地方要大力建設旱作梯田、淤地壩等,有的地方則要以自然恢復為主,減少人為干擾,逐步改善局部小氣候。隴東隴中黃土高原區,要按照“以水定綠”原則,結合天然林保護修復、退耕還林還草、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等重點林草工程,科學開展林草植被保育恢復,不斷提高荒山荒坡林草植被蓋度。要加快推進渭河源、涇河和元城河等流域生態保護和綜合治理,加強坡耕地改造、溝道治理和固溝保塬。實施子午嶺、關山、華家嶺等國有林區森林質量提升工程,嚴格執行封山禁牧制度,強化天然林和公益林管護,開展退化林修復、森林撫育和森林可持續經營。黃土高原具有發展多種干鮮果品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要堅持因地制宜,發揮優勢,合理布局,注重打造地方品牌,規模發展林果產業和梯田牧草業,逐步形成林果草畜一體化發展新格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堅持山水林田湖草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統籌推進各項工作,加強協同配合,推動黃河流域高質量發展。黃河干流區,是城鄉人居景觀與河流自然景觀的結合帶。按照拓展沿黃兩岸生態空間、打造優美生態綠色廊道的思路,打造貫穿黃河干流、連通蘭西城市群的生態主軸。要統籌推進城區、城市周邊、村鎮和交通水系等的造林綠化,開展森林城市、森林小鎮和護路林、護岸林、風景林建設,做到綠化美化相結合,生態與防護功能并舉,不斷提升生態容量和環境質量,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構建城鄉聯動發展格局奠定良好的生態基礎。堅持嚴格保護、科學利用、合理開發濕地的原則,結合黃河文化傳承,在進一步優化森林、綠地和濕地結構的基礎上,認真謀劃打造沿岸河流濕地類型的公園、小游園,努力拓展城鄉居民生態游憩和體驗空間。積極開展濕地和生物多樣性保護,推進污染控制、土地利用方式調整、濕地公園建設,促進沿黃河濕地生態系統良性循環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