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類是人體免疫缺陷性的關節病,比如風濕性關節炎。
第二類是感染性的關節病,指細菌、病毒等微生物入侵關節腔內導致的關節炎癥,比如結核、炎癥、關節腔內急性感染、化膿性關節炎等。
第三類是創傷性關節炎,又稱外傷性關節炎、損傷性骨關節炎,它是由創傷引起的以關節軟骨的退化變性和繼發的軟骨增生、骨化為主要病理變化,以關節疼痛、活動功能障礙為主要臨床表現的一種疾病。創傷性關節炎在臨床比較多見,比如骨折、韌帶損傷、滑膜損傷都容易形成關節病。
第四類是代謝性疾病引起來的關節病變,比如痛風、糖尿病等病人后期多半會出現關節病變,出現疼痛、不適。
第五類是慢性骨關節病。這個病常見于年紀大的人群,關節磨損、退化之后形成的病變。慢性關節病主要表現為關節變形、疼痛、畸形。
第六類就是骨壞死,由于各種原因(機械、生物等)使骨循環中斷或受損,引起骨組織內細胞死亡,隨后的骨修復導致組織結構改變,繼而造成關節面塌陷變形、關節功能障礙的疾病。尤其好發于負重大關節,以股骨頭壞死最為常見比如骨頸骨折之后形成的骨塌陷、髖關節的滑膜炎。
關節腫脹:常由于關節積液或關節囊及其周圍軟組織充血、水腫、出血和炎癥所致。
關節破壞:關節軟骨及其下方的骨性關節面骨質為病理組織所侵犯、代替所致。
關節退行性病變:早期改變為關節軟骨細胞變性、壞死、溶解,并逐漸為纖維組織或纖維軟骨所代替。
關節強直:可分為骨性強直和纖維性強直。
關節脫位:關節骨端的脫離、錯位,分為完全脫位和半脫位。
關節疼痛:關節疼痛是關節疾病的主要表現之一,可以說伴隨關節疾病的始終,不同的關節疾病有不同的疼痛特征。
關節炎可以說是人類最常見的疾病之一,是各種類型關節炎性疾病的總稱,它有一個非常可怕的名字,被稱為“不死的癌癥”。通俗來說,“關節炎”并不是一種單一的疾病,它是關節疼痛,或關節病的一種非正式叫法,有100多種不同類型的關節炎及相關疾病,常見的關節炎類型是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和痛風性關節關節炎等;關節炎在醫學上也泛指發生在人體關節及其周圍組織,由炎癥、感染、退化、創傷或其他因素引起的炎性疾病,可分為數十種。
根據有關調查顯示,我國的關節炎患者人數在1億以上,隨著老齡化加劇,人數還在不斷增加,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女性和80%男性患骨關節炎,患病率為0.34%~0.36%,嚴重者壽命約縮短10~15年。
據統計,我國關節炎的病因復雜,主要與自身免疫反應、感染、代謝紊亂、創傷、退行性病變等因素有關,很多疾病也會引發關節炎,典型的關節炎主要有以下幾種:
骨關節炎:又稱退行性關節病、骨關節病。骨質增生,與人體衰老密切相關,多數老人都可能伴有骨質增生,自然容易得骨關節炎。臨床數據顯示,45歲以下人群骨關節炎患病率僅為2%,而65歲以上人群患病率高達68%。在醫生看來人到老年都患有不同程度的骨關節炎。
類風濕性關節炎:該病常表現為小關節(手指關節、腕關節等)疼痛,且發病關節呈對稱性。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80%在35~50歲之間,但老人、幼兒同樣可發病。因其病因與遺傳、感染、環境、免疫有著復雜關系,臨床尚無法徹底根治,只能通過藥物治療控制病情,維持關節功能。
強直性脊柱炎:多表現為脊柱、骶髂關節等中軸關節病變。病因不清,一般認為遺傳因素、環境因素相互作用所致。該病男性多見,發病年齡多在40歲以前,嚴重者可導致脊柱和關節畸形而影響日常生活。
反應性關節炎:因腸道系統、泌尿系統等關節外感染因子觸發的炎癥性關節病變。降低感染率、提高免疫力有一定防治作用。
痛風性關節炎:因尿酸鹽結晶、沉積引起的關節炎。發病多為急性單側關節炎,以腳部大腳趾突然紅腫、疼痛為主要癥狀,痛時“痛不欲生”,病程持續一周左右可緩解,像一陣風一樣過去,因此叫“痛風”,但易復發。預防方法是有效的抗氧化,防止核酸被氧化分解,從而減少內源性嘌呤(占80%)產生,繼而減少尿酸的產生。同時改變生活飲食習慣,少吃動物內臟、海鮮、啤酒白酒等外源性嘌呤,從而減少尿酸產生。
關節炎屬于易發性慢性疾病,治療周期較長,臨床表現各異:
骨性關節炎早期主要臨床表現是以僵硬為主、勞累、受涼或輕微外傷而加重,肢體從一個位置換到另一個位置時困難,稍活動疼痛僵硬很快緩解,如早晨起床或久坐后起立時,出現僵硬、疼痛,癥狀明顯,經過活動后關節癥狀減輕或消失。
感染性關節炎表現為關節腫脹,熱痛,關節腔內積聚大量漿液性,纖維素性或膿性滲出液,關節囊膨脹,按壓有波動感,患肢跛形,常伴有體溫的升高,經久則關節軟骨破壞,軟骨下骨被侵蝕,關節骨周緣骨質增生,滑膜增厚;后期可發展為纖維性或骨性關節愈合,關節強硬或死關節。
創傷性關節炎的早期臨床表現為受累關節疼痛和僵硬,開始活動時較明顯,活動后減輕,活動多時又加重,休息后癥狀緩解,疼痛與活動有明顯關系,其晚期臨床表現為關節反復腫脹,疼痛持續并逐漸加重,可出現活動受限,關節積液,畸形和關節內游離體,關節活動時出現粗糙摩擦音。
痛風性關節炎的臨床表現是多見有突然發作的關節疼痛,關節紅腫,劇痛難忍,伴關節滲液,體溫升高,皮下靜脈怒張,外觀上和蜂窩織炎相似,皮膚暗紅,腫脹范圍常超過關節的解剖范圍,待紅腫消退后,局部仍可見指壓性水腫,皮膚松馳。
類風濕性關節炎早期有關節紅腫熱痛和功能障礙,晚期關節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僵硬畸形,并伴有骨和骨骼肌的萎縮,極易致殘。
反應性關節炎的表現是全身癥狀常突出,一般在感染后數周出現發熱、體重下降、倦怠無力和大汗。熱型為中至高熱。每日1~2個高峰,多不受退熱藥影響。通常持續10~40天,可自行緩解。
所謂滑膜炎,也就是人體的滑膜組織發生了炎癥。根據炎癥的不同種類分為感染性滑膜炎和無菌性滑膜炎。感染性滑膜炎往往伴有明顯全身癥狀,診斷起來容易,通常能夠被治愈。我們通常說的滑膜炎,往往指的無菌性滑膜炎,因為后者臨床上膝關節滑膜炎更為常見,而且癥狀遷延不愈,治療起來相對頑固,所以我們今天著重講解的是膝關節無菌性滑膜炎。
無菌性滑膜炎:顧名思義,就是沒有細菌感染而出現的滑膜炎。請記住!無菌性滑膜炎是不需要用抗生素的!雖然沒有細菌感染,但其表現出來的癥狀也有紅、腫、熱、痛等炎性特征,所以我們也把它稱之為急性滑膜炎或滑膜炎急性發作。
急性期滑膜炎通過積極治療,往往能夠痊愈不留下后遺癥,若治療不及時,轉變成慢性滑膜炎,往往會反復發作,影響運動能力,降低生活質量。
根據年齡不同,滑膜炎發病的原因各有所異:
年輕人滑膜炎:年輕人膝關節滑膜炎主要是因膝關節扭傷和多種關節內損傷而造成的,如半月板損傷、滑膜損傷、交叉韌帶或側副韌帶損傷;關節內積液或有時積血,表現為急性膝關節外傷性滑膜炎。另一原因是風濕,類風濕或強直性脊柱炎等疾病侵犯關節的滑膜,引起急性滑膜炎,或者遷延不愈最后轉變成慢性滑膜炎。
老年人滑膜炎:膝關節滑膜炎,在老年人多繼發于膝關節骨關節炎,主要是因軟骨退變與骨質增生(骨刺)產生的機械性生物化學性刺激,繼發膝關節滑膜水腫、滲出和積液等。
兒童滑膜炎:兒童滑膜炎通常出現在旅游爬山,或者繼發感冒發熱之后,患兒通常有短時間內大量運動或長時間走路,登山誘因,部分患兒也因跌倒扭傷發病。
坐著工作時間長了,站起來活動一下身體,轉轉脖子或者扭扭腰就會發出“咔咔”的響聲,這種聲音統稱為關節彈響。
關節彈響可以分為生理性和病理性兩大類。大多數關節彈響屬于生理性,發出響聲的同時不會引起身體其他部位的不適,對身體危害不大,不需要特別處理,也不必為此惴惴不安。
生理性關節彈響:正常成人的關節在處于一定時間的靜止狀態后,如果受到突然的牽拉或屈伸,常會發出清脆的爆裂樣音響。
偶然發生的單一響聲,常常是在人體突然做較快或者不太自然的動作時,比如中學生玩鬧時突然被別人在背后猛拉上臂,致本人低頭、彎腰時響起。原因是用力較猛,速度較快,肩關節活動范圍又較大,使得關節面來不及充分契合,一側關節面摩擦到另一側關節面邊緣較粗糙骨質而發出了響聲。
病理性關節彈響:病理性關節彈響是由于關節的損傷、疾病或結構的變異,致使滑膜粗糙,關節囊、韌帶松弛,肌腱增生或腱鞘狹窄,關節盤破裂,關節軟骨脫落等,在運動時就會因上述組織的摩擦而產生彈響。
它可根據不同的病因和病理分為骨原性、滑膜原性、肌腱原性等多種,其響聲可以是清脆的、沉悶的或磨砂樣的,多數伴有疼痛或不適感,并且都是可以連續發生的。
以下的8種關節響,就是疾病的征兆,要及早做好防治
肩膀的響聲:肩關節的聲響要依據年齡來判斷嚴重程度。對于35歲以下的人,它表明關節的不穩定性,特別當你的肩膀關節比較松散或者是關節移動導致臂骨的“圓頭”脫臼,產生了聲響。這通常是肌肉損傷所致,通過物理療法在4個月內可矯正。如果年齡在35~60歲之間,帶疼痛的聲響,特別是雙臂上舉、后拉時,你很可能患了肩關節夾擠癥候群,肩膀周圍的肌腱受感染。初期可用物理療法成功治愈,后期可通過類固醇藥物注射減少感染,嚴重者還需要做手術。對于60歲以上的人來說,胳膊一動就愛出響聲,并有疼痛感,可能是關節炎所致,需要通過X線查明原因。
肘部扭動的響聲:肘部扭動時會發出聲音么?如果感到不舒服,而且肘部“卡”在彎曲的姿勢,可能身體的某塊骨頭過于靈活或者關節周圍的軟骨比較散亂。胳膊肘內側發出聲響可能是尺骨神經脫位,非常容易治療,簡單的手術即可。

手指的響聲:專家表示,當你伸開指骨關節時,里面的保護性液體所受到的壓力改變,氣泡被釋放、破裂,產生響聲。一項調查發現,指關節的響聲并不會帶來什么危害。
臀部肌肉的響聲:有些人經常抱怨臀部出現“打響指”的聲音。當支撐大腿肌肉的肥厚纖維組織轉到股骨外側時就會產生這種動靜。雖然非常痛,但是可通過伸展運動緩解。當然,就算關節窩周圍的組織出現撕裂,它也會自行修復。
腳踝活動時的響聲:當跟腱破裂或撕裂后,就會發出聲響。通常是跟腱所承受的拉力過大的緣故。當然,也有的時候沒有聲音,但是感覺腳后跟非常累,此時說明腳踝周圍的肌腱受損。手術是唯一的解決辦法。如果扭轉腳踝,聽到聲響,則很可能是扭傷,通常是連接骨骼的韌帶破裂所致。當然,如果屬于過度勞累,則不會出現聲音。無論情況怎么樣,85%的扭傷和過度勞累都不用手術治療,只需要好好休息、冰敷等普通療法。
膝蓋關節響聲:如果走路疼痛,并發出聲響,可能發生了軟骨撕裂。人在蹲馬步的時候膝關節會響,因為此時膝蓋承受身體7倍的力量,響聲是身體組織的自我保護。如果膝蓋疼痛不能承受重量,那么很可能是軟骨撕裂。摔跤運動員、足球、曲棍球運動員最易出現這種情況。除了注意保養外,嚴重者還可能需要移植膝蓋。如果是關節內側響動,并伴有隱痛、特別難受的感覺,很可能是關節炎。
腳趾頭的響聲:腳趾頭的響聲通常由莫爾通氏神經瘤引起。這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和跑步、走路有關。患者走路時就像踩著鵝卵石,腳趾頭出現灼熱痛。這種病需要通過專業的手段來治療。
下巴軟骨活動響聲:頭部后仰、下巴骨骼之間的軟骨活動會導致響聲。如果伴有疼痛,很可能是顳下頜關節功能紊亂。夜里愛磨牙的人、頷關節撕裂的人容易出現這種情況。先看牙醫排除口腔問題,然后再尋求緩解下巴肌肉的藥物或物理療法。
肘、手、膝蓋、腳趾頭等發出響聲,可不只是生理的原因!它們有可能是疾病引起的,要及早做好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