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松

1913年,即將在哈佛大學畢業的許肇南到美國通用電器公司所屬的斯坎奈克塔底工廠實習,這家公司看中了他的才干,擬以重金聘任他為遠東總買辦。許肇南予以婉言拒絕,因他自留學之時便已打定主意,學有成即歸,報效祖國。
1914年,許肇南滿載學習的收獲返回祖國,恰逢北京政府農商總長張謇不滿袁世凱公然復辟帝制的作法,憤然南歸,準備繼續發展實業與教育事業,但又苦于無技術人才相助。許肇南便前去拜見張謇,向他提出設立河海工程專門學校的建議,以培養我國水利工程專業人才。這與張謇任全國水利局總裁,主持全國水利工作時,深感水利技術人才的匱乏,認為建立專門的以培養水利技術人才為目標的水利專門學校已迫在眉睫的想法不謀而合。
隨后張謇出面向當時的冀、魯、蘇、浙四省當局籌得銀洋四萬元作為學校的開辦費,校址暫設南京城北丁家橋江蘇省咨議局。“水利局河海工程專門學校”(今河海大學前身)得以成立,1915年1月,許肇南正式委任為校主任,1919年12月改稱校長,許肇南因此成為辛亥革命后南京第一所公立高等學校第一任校長。
許肇南1886年12月12日生于貴陽,4歲喪父,遭此不幸,年幼時家境也屬艱難,但是,母親譚揚秀辛勤撫育,仍將他送至貴陽入私塾啟蒙,得塾師路幼清授古文詩書,對中國古文字產生了濃厚興趣,并打下了堅實的功底。
1903年許肇南入四川高等學堂學習,開始受到西方先進自然科學和民主思想的影響。在四川讀書期間,他曾與孫中山任護法軍政府大元帥時,其下屬盧師締等人相交甚好,傾向民主革命,并秘密加入了同盟會。
1905年,19歲的許肇南東渡日本,立志學習“科學救國”的本領。1908年又從日本轉赴美國伊利諾斯大學深造,為貴州省第一位赴美留學生。1910年6月,許肇南回國投考公費留學資格,獲得與胡適等143名考生取得第二屆清華公費生赴美深造,先入威斯康星大學攻電機工程,獲得該校學士學位及電氣工程師職稱,后又入哈佛大學攻讀工業經濟和經營管理。
留美期間,他被留學生推選為“中國留美學生會會長”。又與楊銓、任鴻雋等共同發起,在康奈爾大學成立了“中國科學社”,以“聯絡同志、研究學術,以共圖中國科學之發達”為宗旨。致力于“提倡科學,鼓吹實業,審定名詞,傳播知識”。這一干有識之士后又組織成立“中國工程師學會”,這兩個組織后均移回國內,成為推動中國科學文化傳播的重要民間組織。
1915年至1921年在他任河海大學校長期間,克服種種困難,苦心孤詣,熱心辦學。他忠實地恪守張謇倡導的辦學宗旨:“一是注重學生道德思想,以養成高尚之人格;二是注重學生身體之健康,以養成勤勉耐勞之習慣;三是教授河海工程必須之學理技術,注意實地練習,以養成切實應用之知識。”
在校期間,他教授河海工程必需之學理技術,注重實地練習,以養成切實應用之智識。在他親手制定的《設校旨趣》中,對于受聘的教員、就讀的學生,都一一作了明確的要求,體現了強烈的科學救國精神。
許肇南嚴以律己,事事率先垂范。常抱“持己則奮勉篤實為歸,得人則以仁民愛物為志,師徒一堂,相為戒勉”的態度,注重教育對象全面發展,深受廣大師生的尊重敬仰。
他率庚款留學生鐵道工程專家沈祖偉(后任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校長)、土木工程專家計大雄、中文打字機發明人周厚坤、電機工程專家張謨實、機械工程專家楊孝述(后任河海工程專門學校校長)、水利專家李儀祉(后為中央研究院院士)、劉夢錫(后任中山陵監修工程師)以及張準(后任清華大學副校長)、顧惟精、范永增等,創建起完全由本國人才執教、管理的中國首座工科大學——河海工程專門學校。
學校于1917年春培養出了我國現代最早的一批優秀水利工程專家。其中有汪胡楨(佛子嶺水庫總指揮、三門峽水庫總工程師、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北京水利水電學院院長、水利電力部顧問),須愷(中央人民政府水利部總工程師),陸克銘等,為我國的水利工程教育和現代水利事業奠定了基礎。
許肇南曾在南京創建中國第一座自行設計、自行施工的火力發電廠和南京下關電燈廠并兼任廠長。后來在全國水利局年終論考成績時,以“精心擘劃,校規學風均稱整飭,畢業生成才甚多”呈請大總統比照簡任官例給獎,許肇南先后獲得三至五等嘉禾勛章。
1921年,許肇南在“河海”前教授周厚坤舉薦下,任“漢冶萍鋼鐵公司”下屬“鄱樂煤礦”礦長,1922年夏挖到了煤層,正準備大量開采時,江西督軍直系軍閥陳光遠為北伐軍所敗,由粵入贛,洗劫礦區,損毀抽水機,礦井被地下水淹沒。
許肇南因戰亂赴廣州,任國立高等師范學校(1924年6月合并為廣東大學,1926年7月更名中山大學)教授,并兼廣東省長廖仲愷的秘書。
1927年北伐勝利,經哈佛同學宋子文推薦,武漢國民政府任命許肇南為宜昌海關監督署監督兼征收產銷物品內地稅局局長。同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后,許肇南因“科學救國”“教育救國”“實業救國”的理想不能遂愿,辭去所有職務隱居北京。憑借他深厚的傳統文化功底,潛心研究中國古文字學,并極有成效,著有《家學古獲篇》(最初稱《咬文嚼字》)77卷和《中庸平義探》《客敦》《梅籀古暗銘識讀釋略》《簡鱘靈集一經篆論證》《繼志述事》《札探古董》《馨宋寓齋讀書漫志》《國璽釋文》等。
抗日戰爭勝利后,他曾準備在南通創辦河海工程大學,因內戰爆發,遂罷。解放后,許肇南被聘為上海市文史研究館館員,參與上海文史資料征集工作,翻譯外國學者著《上海史》中部分篇章。1960年12月26日,許肇南病逝于上海,享年74歲。
許肇南一生為科學事業奮斗不已,為國家富強奮斗不已,“茍利國家,不求富貴!”真正體現了老一輩科學家的亮節高風,將永遠為后人所銘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