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當前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技術的飛速發展,各類思潮、輿論、誘惑不斷涌現。大學生思潮發生了巨變。因此,要求大學生思政教育方面與時俱進,跟上時代的發展步伐,積極探索社會熱點和學生喜聞樂見的形式,達到帖近學生生活,以其樂于接受的方式開展,用新時代、新思想武裝“紅學”,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引發學生的共鳴。促進思想教育的優化,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徑,增強教育吸引力,親和力。
關鍵詞:新時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質量
一、優化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
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要求跟上時代發展的步伐。只有與時俱進的教育方式,不斷更新的教育內容,才能產生強大的生命力,起到促進學生思想政治面貌提升,幫助學生形成健全的人格。同時,在思政教育的開展中,也要做到因材施教,通過深層了解和分析教育對象,制定差異化的教育方案,滿足不同層次、不同思想的大學生需求。達到良好地解決大學生的各種顧慮和問題,實現思想水平的全面提升。
有關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要求由宏觀角度作出相應的規劃,以突出重點,達到促進全面發展、突出主導性的目的。此外,還應由內容的系統性、學生心理的契合等角度展開,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脫離了這個主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無效的。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下,大數據為我們教育內容提供了豐富的資源。但是,如何在海量的大數據中,根據學生的思想特征,挖掘有效的資源,實現資源的優化整合,促進大學生思想水平提升,是我們考慮的要點。因此,對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內容更新,要求深入挖掘優秀網和平啟動,建立線上結合線下的全面思想教育體系。
二、改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
社會在不斷發展,經濟環境日新月異,思想的浪潮也在不斷地推陳出新。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對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對此,要求我們深入挖掘傳統思想政治教育的閃光點,引進互聯網時代的新理念和新方法,達到新舊思想的交融,產生全新的教育理念和模式。
首先,對于傳統教育方式的挖掘,包括:傳授法、灌輸法等,傳承千年,有著其自身的優勢,主要優點體現在:針對性強、普適性強。但也有著其不足,表現在,教育方式比較粗放和教學的開展比較枯燥。因此,我們可以將其和互聯網時代新教育方式結合起來,添加新的內容,優化整合教育資料,添加學生喜聞樂見的范例,采用學生喜愛的語言特征進行授課。讓整個課堂授課形式更加風趣,突出現代氣息,表現哲理和教育的引導作用。促進思想政治教育意義的提升,讓教育過程更具樂趣。
因此,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過程中,要求積極探索新方法,如實踐法、翻轉課堂等方式。實踐法是一項運用廣泛的教育方式,通過結合實踐,有助于促進學生知識的內化和運用,提高動手能力。當前我國全民創業的大環境下發揮著重要作用。是學生掌握真才實學、形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環節。社會實踐工作的開展形式多樣,包括志愿服務、創新創業等。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還有助于增強學生的使命感,建立合作精神,并形成優良的社會責任感。
思想政治教育的開展,情感因素發揮著重要作用。這是由于,情感是人類不可或缺的精神動力,任何教育方式的開展,都不能脫離情感而存在。情感因素在教育中的體現以尊重學生個體為表現特征,詳細來講,包括:傾聽學生的需求,關心學生。讓學生獲得平等、新生、價值感等需求,讓思政教育變成一種有溫度的教育方式。
三、創新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路徑
在當前互聯網時代下,互聯網方式促進了百姓生活、工作的巨變。當前的大學生群體以00后為主,他們的出生便伴隨互聯網的普及和運用。因此,他們對于互聯網的依賴程度遠超過父輩。互聯網成為他們學習、娛樂的主要渠道,讓學生的大量時間和精力都耗于此。
在“互聯網+”大環境下,大學生思政教育的開展想要獲得良好的成效,就要求結合和運用互聯網,包括大數據功能的運用,圖片、視頻資源的獲取等,達到線上、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整合和優化的目的。
立足于此,積極地為大學生搭建相應的信息傳播平臺,促進和引導學生形成良好的思維方式,幫助他們健全人格,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同時,通過深入探索大學生思想的發展和行為模式,給予其針對性的指導,幫助學生克服困難,不斷前進,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質,敢于挑戰,不畏艱難;勇于創新,不斷成長。
此外,互聯網還為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全新的教學路徑。通過積極的線上教學和指導,促進大學思想政治教育線上、線下的深入結合,全面豐富教學內容。最后,良好地運用互聯網平臺,包括微信朋友圈、公眾號、QQ等平臺,實施思想政治教育。同時增強網站建設力度,統籌規劃各類不同的主題網站,形成內容豐富的主題網站,以此構建思想政治教育的高地。
參考文獻:
[1]曾蘭.論內容優化與大學生思想整治教育質量提升[J].思想教育研究,2016(02).
[2]劉莉.大數據環境下提升大學生思想整治教育質量的有效策略探討[J]l.創新創業理論研究與實踐,2020(07).
作者簡介:隋然(1988-),男,漢族,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作者單位:黑龍江哈爾濱理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