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秀閣 博士
(西安財經大學商學院現代企業管理研究中心 陜西西安 710010)
在2019 年世界制造業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要以創新驅動帶動制造業高質量發展,并將其作為構建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一環。要想實現中國制造向 “中國智造” 轉變,需要創新與行業融合,其中制造業與服務業的融合發展,被作為推動我國制造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手段。當前,我國已基本進入工業化后半階段,以商貿流通業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逐漸成為產業競爭的重要一環。實現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之間的相互依賴、相輔相成,促進兩者的匹配發展對于推動我國制造業升級、提高商貿流通效率具有相同的重要意義。
共生是一種生物學術語,原指不同種屬的生物頻繁接觸,從而獲得促進自身發展所需利益的一種生態共同體。將這一現象擴展到經濟學領域,可以將共生這一概念理解為不同經濟個體為了實現自身利益最大化,與其它經濟個體相互接觸、實現互惠互利、共同協作發展的一種關系(孫暢,2017)。產業共生是產業發展過程中的必然產物,也是目前產業經濟發展的一個嶄新命題。張宏等(2019)認為,從實踐來看,以商貿流通業為代表的生產性服務業與先進制造業之間屬于一種典型的產業共生關系,尤其是在社會分工日益明確的背景下,兩種產業相互協作能夠促進資源更高效的配置。從產業隸屬關系來看,在很長一段時間里,商貿流通產業是制造業的 “附庸”,即從傳統產業發展的邏輯來看,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更多的依賴制造業的進步,商貿流通業是為制造業服務的(王楠,2018)。黃定軒和李曉慶(2018)則指出,隨著產業分工的不斷明確,商貿流通產業不再僅僅是履行制造業的 “附庸” 角色,通過延長產品的生產鏈條,商貿流通產業可以有效降低社會經濟運行過程中的交易成本,提高制造業的生產效率,促進制造業向更高階段轉化。
關于商貿流通業與制造業的匹配關系,一些學者從產業協同視角出發進行了研究。例如王曉東等(2020)認為,隨著數字經濟以及大數據技術的不斷成熟,商貿流通業正朝著高級化方向發展,技術的應用正變革著傳統商貿流通業的生產方式,使得商貿流通效率呈現指數化增長態勢,商貿流通業的進步對制造業高級化提供了充足的動力。李玉琪和郭紅滿(2020)研究了我國商貿流通業與制造業的耦合關系,他們指出,隨著社會專業分工越來越細,制造業的發展越來越依賴商貿流通產業的粘合劑作用,二者之間是一種典型的共生關系,并且商貿流通業將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縱觀學者已有的研究觀點,可以發現隨著產業發展的不斷細化,商貿流通產業與先進制造業正呈現出耦合發展的趨勢,學者們也在嘗試從不同視角出發來解釋這種產業協同現象及其經濟價值。然而在梳理已有文獻基礎之后,本文認為在該領域仍然有進一步進行深化研究的空間。近年來,隨著新技術的應用,商貿流通產業以及制造業高級化進程逐漸加快,商貿流通產業的重要性程度不斷上升。現有學者大多是基于簡單的耦合模型研究二者之間的關系,歸根結底是對兩類產業在數量或者質量上協同的一種橫向比較,并未從產業融合的角度出發研究兩類產業的匹配程度。此外,目前對兩種產業匹配發展的研究仍然是以定性分析為主,缺少相關的實證分析。基于此,本文以生物學領域的共生理論為基礎,在實證檢驗我國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動態匹配集聚的基礎上,進一步分析了影響二者動態匹配的影響因素,為進一步優化二者的耦合效率提供相關的政策路徑參考,這也是本文的研究價值與邊際貢獻所在。
產業之間的動態匹配是指不同產業相互協作、互相配合并相輔相成形成的產業之間和諧共生的狀態。對于先進制造業而言,商貿流通業的發展能夠有效彌補其產后分配不足的問題,優化產品的分配效率,提高先進制造業的產后價值。然而,目前學術界關于商貿流通產業和先進制造業并沒有一個統一的定義。對于商貿流通業,素來有狹義與廣義之分,本文采用狹義的概念,將商貿流通業的范圍固定在批發和零售業、交通運輸、倉儲和郵政業。在先進制造業的衡量上,本文參考孫金秀(2018)的做法,對制造業28 個子行業進行分類評價,最終選擇了評分前30%的行業,包括醫藥制造、儀器儀表與文化、計算機、通信和其它電子設備、交通運輸設備制造、專用設備制造、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信息傳輸、計算機服務與軟件業。

表1 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動態匹配共生關系衡量的指標體系

表2 我國分區域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匹配指數
產業之間共生發展的本質是資源之間的傳遞與交換,因此評價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之間的動態匹配過程,需要客觀度量產業之間的物質交互關系。對于這種產業共生關系的度量,本文分別從融合性、互動性以及協調性三個方面進行闡述。現有的關于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研究大多是從協調性角度進行研究,因此在共生關系的衡量上,本文做了一定的創新。在融合性的衡量上,本文借鑒胡曉鵬(2019)的方法,運用行業中間投入率以及產業附加值率來度量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融合程度與價值創造能力。在產業互動性上,本文采用產業感應度系數以及影響力系數來進行度量。而在產業協調性上,本文分別從規模協同、效益協同以及貢獻協同來度量二者的協同發展關系。本文所構建的指標如表1 所示。
在中間需求率的衡量上,本文主要基于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投入產出數據進行度量,具體見式(1)。

其中,hi表示產品的中間需求率,反映了i產業部門的產品有多少最終成為其它產業所需求的原料。∑nj=1xij以及Yi分別表示各行業對i產業的產品的中間需求以及最終需求量。
中間投入率指某個產業在生產過程中的中間投入品與總投入的比例,其計算過程見式(2)。

互動性的計算原理是通過厘清產業波動對另一產業生產活動的影響,來表示兩者之間的關系。其中感應度系數是指某一產業增加一單位的最終產品生產會對另一產業需求的影響程度。影響力系數是指某一產業部門增加一單位的最終需求會對另一產業需求變化的影響。感應度系數的計算方法見式(3)。

在式(4)中,Ti表示產業的影響力系數。具體到計算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相互關系,是基于選取的我國30 個省份投入產出表的行業數據,構建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各個子行業的里昂惕夫逆矩陣Aij,最后得出兩者之和。
在計算得到各個子指標數據之后,本文借鑒王小琴等(2019)的研究方法,構建變異系數法模型得到各個子指標的權重,并進行動態匹配指數的構建。因篇幅限制,對熵權法模型的構建過程進行省略,具體可參考王小琴等(2019)。其中以先進制造業為基礎行業,當匹配指數大于1 時,意味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領先于先進制造業,否則意味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滯后于先進制造業。

圖1 2000-2019 年我國不同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匹配均值
本文選取2000-2019 年我國26 個省份進行研究,測算得到歷年我國分省份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動態匹配結果,本文在表2 列示了各區域研究期內匹配指數均值及研究期首尾年份的實際值,圖1 為2000-2019 年我國各地區匹配指數均值的變動趨勢。從全國均值來看,研究期內我國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指數均小于1,這說明商貿流通業在研究期內始終滯后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作為與我國先進制造業發展密切相關聯的產業,商貿流通業的這種滯后性發展并不能完全發揮產業之間的協同共生關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期內我國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性指數逐漸增加,這就意味著商貿流通業正加速向先進制造業匹配。
分地區來看,我國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程度較高,從匹配指數均值來看,北京市、上海市以及浙江省商貿流通產業領先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對此本文認為,上述三省市工業化進程基本完成,以商貿流通業為代表的第三產業已經成為支撐經濟增長的最重要一環,產業的轉移以及服務業的升級使得商貿流通業在與先進制造業的產業共生關系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這將有效改善資源在行業間的支配效率。中部地區以及西部地區各省份匹配指數均小于1,這說明在我國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仍然是滯后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考慮到我國先進制造業在東部省份發展更快,中西部地區仍然處于承接產業轉移的過程中,工業化進程尚未完成,因此在中西部地區產業共生過程中,先進制造業仍然占據主導地位。考慮到我國商貿流通業滯后于先進制造業的這一事實,本文將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共生匹配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商貿流通業依賴先進制造業的發展,表現為產業匹配系數小于1,商貿流通業滯后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目前我國中西部地區仍然處于第一階段;第二階段,由于工業化過程中的產業調整,商貿流通業處于超前發展狀態,商貿流通業在與先進制造業共生過程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產業匹配系數大于1,目前我國東部地區部分省份處于第二階段。
由表2 數據可知,我國不同地區商貿流通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程度出現明顯的差異性,這不利于我國整體流通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共生發展。因此,本文進一步借助實證模型,檢驗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以尋求優化路徑。選擇產業結構、經濟發展水平、互聯網普及率、技術進步以及工業化水平作為解釋變量,構建雙向固定效應模型進行檢驗。各解釋變量的定義如表3 所示,數據來源于歷年中國統計年鑒、各省市統計年鑒及國家知識產權數據庫。
本文構建如下計量模型,其中Yit為本文的被解釋變量,βi為各個解釋變量的估計系數,ui為個體固定效應,vt為時間固定效應,ε為誤差項。

表4 報告了實證回歸的結果。考慮到我國不同區域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系數存在明顯差異,因此,本文也分區域進行了回歸。結合目前我國大部分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處于共生發展的第一階段,因此提高各地區產業匹配系數有利于促進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協同共生發展。從產業結構變量來看,東部地區第三產業比重的增長與產業匹配系數呈現顯著正向相關性,但中西部地區樣本的回歸結果并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東部地區服務業的發展有利于促進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耦合發展,但中西部地區產業結構的優化并未對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共生協同發展產生顯著影響。對此本文認為,我國東部各省份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高,與制造業融合發展的機會更大,而中西部地區第三產業比重相對較低,對其它產業發展的帶動作用不明顯。從經濟發展水平變量來看,雖然整體上其估計系數為正,且通過了10%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但分樣本回歸結果均未通過顯著性檢驗,這說明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并不是導致我國不同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匹配性差異的主要原因。

表3 主要變量的定義與表示

表4 實證回歸結果
從互聯網普及率及技術進步變量來看,全樣本回歸以及分樣本回歸系數均為正,且通過了5% 水平上的顯著性檢驗,這說明網絡的普及以及技術的進步,有利于帶動商貿流通產業與先進制造業的耦合發展。一個可能的原因是,與先進制造業相比,商貿流通業對信息以及技術的依賴性更強,近年來數字經濟的發展帶動了商貿流通產業更快速的增長,有利于促進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協同發展。從工業化水平變量來看,整體上來看變量IND 與被解釋變量并未呈現顯著的相關性。但分地區來看,東部地區IND變量的估計系數為正,而中西部地區IND 變量的估計系數顯著為負,這說明中西部地區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會降低其與商貿流通業的匹配程度。本文認為,造成這一差異的原因在于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水平相對較低。在產業共生理論視角下,當一個產業發展水平過低時,另一產業的快速發展會降低產業間的匹配程度。對于我國中西部地區而言,當前正是承接東部產業轉移,加快制造業高級化的階段,因此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會進一步拉大其與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差距,不利于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共生匹配發展。相反,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發展較快,部分省份產業匹配指數甚至大于1,在產業共生過程中商貿流通業的發展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因此先進制造業的發展并不會帶來嚴重的產業不匹配問題。
本文選取2000-2019 年我國26 個省份為研究對象,基于共生理論視角實證檢驗了我國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動態匹配過程。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整體上商貿流通業滯后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不利于發揮產業共生協同效應。分區域來看,我國東部地區部分省份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正處于產業共生的第二階段,而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正處于產業共生的第一階段。計量模型結果顯示,網絡的普及以及技術的進步有利于促進我國不同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發展。由于區域產業發展稟賦的差異,產業結構的調整僅有利于東部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發展。此外,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產業發展較慢,這使得工業化水平的提高會降低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指數。
基于本次實證研究的結果,得出以下啟示。首先,要加快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補足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短板。目前我國商貿流通產業整體上滯后于先進制造業的發展,這一不匹配現象極大地抑制了我國制造業高級化進程。在基礎設施上,需要加快對中西部地區物流、交通、通信、網絡等基礎設施的投資建設,補足基礎設施的短板,減少區域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差距。通過構建區域商貿流通節點城市,發揮流通產業的輻射帶動作用。結合數字技術的進步,提高商貿流通產業的發展效率。其次,進一步優化先進制造業的空間布局。通過產業轉移,提高先進制造業的空間資源分配效率。制造業高級化是我國產業調整的必然產物,在流通產業與先進制造業共生發展的第一階段,先進制造業始終處于主導地位,影響著商貿流通業的發展。因此,提高我國中西部地區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匹配程度,需要進一步促進我國中西部地區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最后,要依托技術進步以及網絡發展實現商貿流通業與先進制造業的協同發展。產業之間共生發展的目的是為了實現生產要素的自由流動。以大數據和云計算為代表的技術革新正加速產業的融合發展。因此,需要在網絡加速普及的背景下,借助技術進步充分構建流通企業與先進制造業的信息互動平臺,推動產業間的協作配合與融合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