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媛媛 博士生 陳智琦 鄭 重 副教授
(1、澳門科技大學商學院 澳門 999078;2、中山大學新華學院經濟與貿易學院廣東廣州 510000)
隨著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改善,人們期望得到更高質量的公共服務。黨的十九大報告從公共服務質量和企業發展提出了民生要求,如促進政府職能的發展創造良好的環境,提供高質量的公共服務,維護社會公平與正義的轉變,努力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實現更高的就業質量等。新時代的工作要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提高公共服務水平。尤其為農村地區和有需要的人們,需要提供更多優質的公共物品,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改善生活的需求。城市在教育、醫療、就業等公共服務等方面都較發達,而農村在這些方面就顯得比較薄弱,并且在最基本的消費支出上,農村居民的生活環境和各種生活費用都遠遠不及城市居民的水平,所以需要迫切解決城鄉消費差距問題。
Griffiths、Simon(2009)認為地方政府應保障基本公共服務的分配,均等化水平應從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機制、公平性和效率三個方面來評價。Barney Cohen(2006)認為發展中國家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需要跟上城鎮化的步伐,而基本公共服務的改善是確保城鎮化穩定發展的重要因素。
馬澤波(2019)運用我國2007-2017 年省際面板數據,構建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評價指標,并利用動態面板數據模型衡量了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結果表明:增加基本公共服務供給能顯著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提高城市化水平和財政支出比例以及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的擴大均不利于縮小差距,而提高經濟發展水平和優化產業結構則有助于縮小差距。肖育才、鐘大能(2020)通過理論和實證,發現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應該從體制變革和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制度創新兩個層面來考量,一是通過制度變革來重構對地方政府行為的激勵,促使地方政府在城鄉之間合理分配財政資源,二是通過供給制度的創新,縮小城鄉基本公共服務供給并縮小城鄉收入差距。
目前研究城鄉消費差距空間溢出效應的較少,而且所選擇的指標基本上都是經濟發展、教育、醫療,很少有文章把生態環境這個重要指標納入公共服務的范疇,生態環境保護的功能通常包含在政府的公共服務功能中,生態環境保護應走在政府治理能力現代化的軌道上。因此,文中借鑒了空間計量的研究方法,從空間維度分析了城鄉消費差距是否存在空間相關性,并使用空間面板杜賓模型檢驗了我國各省、市、區城鄉消費差距之間是否存在空間溢出效應。

表1 變量說明設定

表2 各變量描述性統計

表3 CG 變量的各年份Moran’I 值(經濟距離空間矩陣)
從《中國統計年鑒》《中國環境統計年鑒》《國研網》中選取2008-2018 年31 個省、市、區的面板數據進行實證分析。將城鄉居民消費差距作為被解釋變量,命名為cg;從公共服務水平、城鄉居民收入差距、社會保障、公共事務、教育投入、醫療衛生、生態環境、經濟發展八個大方面入手,共選取10 個指標。公共服務水平用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水平代替,記為pse,其他的控制變量如表1 所示。
選取31 個省、市、區2008-2018 年各項指標的相關數據取對數,各變量的描述性統計結果如表2 所示。
選取我國31 個省、市、區2008——2018 年的面板數據,構建空間計量模型實證分析公共服務供給對城鄉消費支出的影響。為了識別出各變量的空間相關性,在進行空間計量模型擬合之前,考慮到變量的空間相關性,需要對模型估計前采用Moran's I 統計量進行檢驗,測出各項變量的Moran'I 指數進行初步判斷,公式如下:

圖1 2008 年城鄉消費差距莫蘭散點圖

圖2 2013 年城鄉消費差距莫蘭散點圖

圖3 2018 年城鄉消費差距莫蘭散點圖

Wij表示經濟距離空間權重矩陣,其中d按照各個城市人均GDP 的差值倒數,設定標準見式(2):

采用經濟距離空間權重矩陣,運用全局莫蘭指數,檢驗我國城鄉消費差距的空間相關性。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cg 的Moran'I 值高度顯著且大于0,表明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距存在顯著空間正相關,即我國各省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距CG 存在空間集聚效應。因此,應考慮采用空間計量模型進行實證,表明我國城鄉的消費差距在空間維度上并不是隨機分布,而是存在一定的空間正相關性,即地理上越是接近的省份,我國城鎮和農村的消費差距也較為接近。
莫蘭散點圖將各地區的城鄉消費差距分為四個象限。由圖1、2、3 可知,第一象限最上面兩個點代表北京和上海兩個發達城市,城鄉消費差距遙遙領先,廣東、山東、福建等地區處于高高地區,廣西、江西、陜西、河南、黑龍江、內蒙古、山西、湖南等很多地區處于低低地區。說明在我國,城鄉之間的消費差距主要在高高地區比較集中,而城鄉之間的消費差距在低低地區也比較集中,這表明我國各省市城鄉之間的消費差距較大并且具有很強的空間相關性。
空間杜賓模型SDM 是否適合研究,需要對空間模型進一步進行Wald、LR 檢驗,判斷空間杜賓模型SDM 是否退化成空間滯后模型SAR 或空間誤差模型SEM,如表4所示。
從表4 中的結果來看,結果都顯著。即Wald 和Lratio檢驗分別接受了θ≠0 和θ≠-β 。空間滯后模型SAR、空間誤差模型SEM 都不適合??臻g杜賓模型SDM 并沒有退化成空間滯后模型SAR 或是空間誤差模型SEM。關于空間模型是固定效應還是隨機效應模型,通過Hausman 檢驗,P 值結果為Prob>chi2(10)=0.8749,確定計量模型為隨機效應,從上述各檢驗結果得出空間杜賓模型??臻g杜賓模型SDM 如式(3):

式(3)中,lncgit為被解釋變量,W為空間權重矩陣,In為單位向量,ut、λt和εit為空間效應、時間效應和擾動項。由于被解釋變量lncg 存在顯著空間相關性,故構建空間杜賓模型SDM 進行實證,以考察解釋變量的空間溢出效應。
基于上述空間杜賓SDM 選定,公共服務供給對城鄉居民消費差距的影響,回歸估計結果如表5 所示。
從表5 模型結果R2可知,擬合程度較好;SDM 模型的空間自回歸系數ρ為0.4824982,可在1% 的顯著性水平上通過統計顯著性檢驗,表明城鄉消費差距存在正向的空間相關性,本城市城鄉消費差距的提高會對周邊城市產生正向的空間外溢效應,促進周邊城市農村消費差距的提高。

表4 SDM 能否退化為SAR 和SEM

表5 空間杜賓模型的估計結果

表6 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
從解釋變量來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水平(lnpse)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距(lncg)在1% 的顯著性水平下產生顯著的影響;從控制變量來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差(lnig)、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lnir)、城鎮化(lnur)、環境保護支出(lnepe)、綠化覆蓋面積(lngc)、衛生機構人員數(lnhfn)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距(lncg)都產生顯著的影響;表明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水平的增大會加大城鎮和鄉村居民消費差距水平。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差距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距在1% 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即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收入差距越大,消費差距越大。另外,城鎮化、環境保護支出、綠化覆蓋面積對加大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距有顯著的正向影響,衛生機構人員數對加大城鄉居民人均消費差距有負向影響。
從空間溢出效應來看,城鄉居民收入差距(lnig)、城鄉社區事務投入(lncai)、綠化覆蓋面積(lngc)對周邊城市的城鄉消費差距加大產生抑制作用,而國家財政教育經費支出、衛生機構人員數對周邊城市的城鄉消費差距加大產生促進作用。
由于空間杜賓模型的數據生成過程是非線性的,表6中的核心解釋變量數字普惠金融水平的估計系數不能做偏效應解釋,需要基于數據生成過程表達式求偏導數,分解出某一城市數字普惠金融水平對本城市農村可支配收入的直接效應和對周邊城市農村可支配收入的間接效應(空間溢出效應)以及兩者的總效應。這里的直接效應包括本城市對周邊城市溢出效應的空間反饋累積效應。所做的分解基于LeSage and Pace(2009)的方法。分解結果如表6 所示。
通過表6 可以分析具有固定效應的空間杜賓模型的直接效應、間接效應和總效應大小。在SDM 模型的直接效應中,城鄉社區事務投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和人均GDP 這三個影響因素是不顯著的,說明城鄉社區事務投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和人均GDP 的變化對本地區城鄉消費差距的變化影響不大。而本地區的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水平、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差、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城鎮化、衛生機構人員支出、環境保護支出、綠化覆蓋面積對本地區城鄉居民消費差距有顯著的正向影響。隨著這些因素的增加,會加大本地區的城鄉消費差距,本地區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和衛生機構人員數的提升會帶動本地區城鄉消費差距的降低。在SDM模型的間接效應中,城鄉社區事務投入、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綠化覆蓋面積分別在10% 的顯著性水平下顯著,城鄉社區事務投入、綠化覆蓋面積的提升會加大相鄰地區的城鄉消費差距,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會縮小相鄰省市城鄉消費差距。
基于實證的結果,就所選指標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水平、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收入差、城鄉居民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城鄉社區事務投入、城鎮化、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綠化覆蓋面積、環境保護支出和衛生機構人員數對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差(cg)的影響提出幾點建議。
從分析來看: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會加大城鄉居民消費差距,長期來看,政府是我國基本公共服務的供給主體。因為城市化不違反現有的城鄉二元結構,導致明顯區別在城市和農村經濟發展上,且某些農村較好的地區還沒有城市地區較差的公共服務供給水平。較為嚴重的問題是,我國二元經濟的日益加深,讓城市與農村在供給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造成城鄉實行著不同系統的供給方式。其中,養老保險和醫療衛生保險存在的差距是最為明顯的,應該幫助人們盡快實現公共服務供給均等分配,加快縮小在基礎教育和醫療衛生上的城鄉差距。
城鄉收入差距和城鎮化對加大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具有顯著促進作用,在城鎮化發展戰略的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背井離鄉前往城市尋求發展,這也導致了城鎮人口越來越多。在城鎮里,年輕人可以獲得更多的收入來源。相較于農村地區,城鄉收入差距越來越大,消費的差距也隨之增加,政府要統籌兼顧城鄉地區,合理再分配資源,使農村提高收入環境,吸引人才資源回流。
環境保護支出、綠化覆蓋面積會加大城鎮和農村消費差距,實際生活中城市環境綠化更能提高居民生活的舒適度和消費的愉悅感,刺激城鎮居民消費。環境保護對擴大城鄉消費差距具有顯著的正效應,環境保護投資主要用于城市環境基礎設施部分,園林綠化和環境污染治理等部分,良好的城市綠化環境能吸引更多的人居住,就業、旅游也會刺激更多的人消費,因而會加大城鎮與農村的消費差距。
從城鄉醫療衛生和社會保障來看,醫療衛生人員和社會保障對縮小城鄉居民消費差距具有顯著促進作用,政府在城市醫療衛生供給要遠優于農村,因此在農村看病難、看病貴一直都沒得到很好地解決。近些年,政府已經對農村醫療加大了投入支持,但是農村的醫療資源仍然落后。所以政府不僅需要繼續加大財政投入,更重要的是將城鄉醫療人員資源和養老保險合理化分配,特別是對貧困山區,甚至沒有醫療衛生站的地區,引入優良的基礎設施和醫務人員,讓衛生經濟費用更加有效地得到利用。利用有序完善統一的城鄉醫療保險制度和社保制度,減少農村地區的醫療費用支出,進一步縮小城鄉醫療衛生的差距。
為保證城鎮化和經濟增長的快速發展,應當均衡我國城鄉公共服務分配,縮減城鄉差距,文章將從公共服務支出、基礎教育、醫療衛生、社會保障和生態環境這五大方面的現狀提出以下參考建議。
第一,加大農村地區一般公共服務支出比例。例如一些惠農政策,以財政支出來彌補農村居民的補貼政策等,增加了農村居民的收入,使得農村居民的消費性支出得到了很大的提升,為優化公共財政支出結構、促進城鄉均等發展、縮小城鄉消費差距提供物質基礎。
第二,加大農村地區國家教育經費的投入。雖然城鄉教育基本建設方面的差距在不斷地縮小,但是在教學質量方面的差距卻表現的是不斷擴大差距。農村居民為了讓孩子得到更好的教育,會想方設法用高成本將孩子送到城市就讀,無形中也將農民的生活增加了負擔,因此不能只重視教育投入的差距,政府更需要重視教學的質量,提升農村教師的師資力量,才能最根本地縮小城鄉教育的差距。
第三,健全社會衛生服務體系?;A衛生服務在慢慢地成為全社會重點關注對象,經過10 多年的努力已經基本建立了社會衛生服務體系。應該大力發展基層地區的醫療衛生服務水平,為了充分解決人民群眾看病難、看病貴的社會問題,方便人民群眾就醫,在醫療服務有限的情況下,有效充分利用醫療資源,更需要促進建立醫患之間的和諧關系,使醫療服務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
第四,不斷增進公民的福利保障水平。社會保障體系不斷提高公民的福利保障水平,保障人民特別是城鎮和農村生活困難人們的基本生活權利。社會保障的實質是維護社會公平,促進經濟社會穩定發展。我國城鄉所有制差距和社會保障水平的差異,以及農村社會保障水平的提高,有益于實現國民收入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的公允價值取向,有益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第五,加大環境保護力度。環境保護投資是防治環境污染,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條件。政府部門要實現城市衛生監管尤其是農村地區的衛生管理,應從管理和改善基礎設施入手,加強宣傳教育,摒棄不良習慣的影響,改善環境作為政府衛生管理的重點、切入點;減少和預防環境污染和疾病傳播,有效預防和處理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確保公共衛生安全,保護人民身心健康,為城鎮鄉村創造良好環境,增加農村人口基礎設施投資,在農村普及清潔基礎設施建設等;加大城鄉之間節能環保的宣傳力度,使環境保護成為大家的共同責任。好的居民環境,更有利于高層次人才回到當地鄉村發展,通過發揮自身社會技能,實現鄉村振興,增加收入預期和消費支出,減少城鄉消費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