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琦,任 謙,黃 磊,王華科,吳 昊
我國高原地區面積約占全國總面積的三分之一,其中青藏高原占大部分,戰略位置十分重要[1]。高原地區特殊的自然、地理和人文環境是高原軍事行動的重要影響,也是高原衛勤保障的重點和難點,對平戰時救治和后送提出了極高的要求[2]。中心醫院作為衛勤保障鏈的核心環節,作用突出,意義重大。如何提升和發揮高原地區中心醫院現代衛勤保障能力,有效破解高原部隊衛勤保障“防、救、送”難題,塑造完善的高原衛勤保障健康維護和戰傷救治體系,履行戰略方向新時代使命任務,具有十分重要和現實的意義。
面對部隊官兵健康需求不斷增長的新形勢[3],陸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緊抓中心醫院轉隸軍醫大學試點機遇,以“全面嵌入、融合共建”為引領,于2018年全面啟動了高原中心醫院一體化建設工作。通過目標融合、規劃融合、力量融合、機制融合,實現了醫療服務規范開展、工作流程標準作業、診療水平持續提升、保障能力不斷增強,探索出了一條新形勢下高原邊境中心醫院轉型建設的可行之路。
1.1 明確建設目標 確保一體化建設高效推進軍隊中心醫院從管理屬性和管理職能等方面有其獨特的特點,必須著眼于中長期發展建設規劃,抓中心育文化、建體系立標準[4]。醫院緊緊圍繞“面向陸軍、科學謀劃、轉型重塑、改革創新”總要求,著眼有效保障高原地區部隊作戰行動,組織機關領導和重點學科帶頭人及業務骨干開展實地調研、座談交流和思路匯報,深度對接發展理念,融入發展思路,制定了2020年高原中心醫院建設發展目標:即形成“三種能力”(高原作戰伴隨保障、多維精準保障、高原軍事衛勤現場研究),打造“一個基地、三個中心”(高原衛勤訓練指揮綜合保障基地、高原戰傷救治中心、高原病防治及現場研究中心、高原官兵健康促進中心),建設成為軍隊一流、藏區頂尖的高原邊疆模范中心醫院。為保障建設目標的有效推進,根據中心醫院實際,結合現代軍隊醫院建設標準,制定了中心醫院年度建設發展規劃和44 項一體化建設重點任務,實施項目化管理。從硬件設施、學科布局、人員現狀及科學管理等方面,多角度明晰中心醫院瓶頸差距,理清工作思路,建立工作臺帳,制定工作舉措,明確時間表和責任人,并落實問責制度。為確保工作計劃的持續性和有效落實,醫院對各科室醫務人員情況進行梳理,結合工作實際,按年度制定醫務人員輪崗代職和進修培訓計劃,建立健全輪崗代職工作制度,明確請銷假、工作任務、人員職責、檢查考核等各項要求,實施了機關干部帶隊管理、專家教授為骨干、政工后勤為保障的全維一體化融合共建機制,做到每一個工作環節和每一項工作內容都有章可循、工作進度穩步推進。
1.2 輸入科學理念 構建融合發展管理模式醫院將提升高原中心醫院管理水平作為一體化建設的核心工作,“帶土移植”軍醫大學附屬醫院的科學理念和管理經驗,借力衛生行業整肅治理機遇,瞄準突出問題和缺項,著力健全規章制度,優化服務流程,完善工作標準,規范執業行為,不斷推動中心醫院管理向精細化、科學化邁進。輪崗代職期間,專家積極引進附屬醫院先進管理理念,健全完善醫療質量安全管理、風險管理、醫療技術管理、藥材管理、物資采購等醫院內部管理制度60 余項,優化和再造工作流程和技術規范54個,醫院日常運行逐步規范有序。針對中心醫院硬件平臺老舊、建設規劃標準不高、實施流程不規范等問題,附屬醫院通過“專家實地調研、聯合設計規劃、專人跟進指導、上下監督實施”,確保了中心醫院平臺建設科學規劃,項目實施高效規范。全年中心醫院完成了心理咨詢室、內鏡診療中心、血透室等5個診療支撐平臺和營區道路、污水處理站、安防監控等9個后勤保障項目建設,搭建了數字化圖書館,啟用了超聲遠程影像問診系統,完成了VPN 專線建設,實現了附屬醫院中心醫院診療信息數據互聯互通,中心醫院后勤管理水平和服務保障能力顯著提高。
1.3 聚焦特色發展 強化中心醫院學科技術建設學科技術是醫院品牌象征和核心競爭力[5],也是軍事斗爭衛勤保障的重要基礎支撐[6]。在“組團式”幫建中心醫院學科中,醫院緊跟現代衛勤建設發展新趨勢,著眼健康強能理念,以“常見病多發病醫療目的地”為目標,依托附屬醫院優勢學科,結合中心醫院醫療服務需求和硬件條件,實施臨床學科特色發展計劃,集中力量打造了以心血管、呼吸、消化、高壓氧、透析為重點的高原戰救及健康維護特色品牌學科,拓展了檢驗檢查、影像診斷服務項目,豐富了皮膚、口腔、五官等門診服務職能,有效提升“健康管理、疾病防治、戰創救治、遠程醫學、心理維護”等保障能力。兩年來,在輪崗代職專家指導幫帶下,中心醫院積極挖潛人才設備潛力,技術實力明顯躍升,開展了胃腸鏡診療、纖支鏡診療、心理咨詢等新技術新項目,創建了高原環境下高壓氧治療標準,極大彌補了后藏地區軍隊醫療體系空白,中心醫院疑難危重癥患者就診比例明顯提升,門診量、住院量同比大幅增加。
1.4 強化造血功能 促進自身人才隊伍建設高原中心醫院的發展,關鍵在于醫療人才的培養。醫院通過“送上去教,請下來學,手把手帶”,安排醫療骨干“組團式”輪崗代職和“點菜式”進修培訓[7],強化中心醫院自我造血功能。輪崗代職專家以“接地氣,講實效”為理念,以“教、學、會、用、傳”為目標,積極、誠摯的與科室進行溝通對接,因地制宜、因人而異開展多種形式培訓。輪崗人員與中心醫院27名業務骨干和學科帶頭人結成“一對一”、“一對多”的幫帶關系,采取“師傅帶徒弟”、“專家帶骨干”的形式,手把手進行重點培養,幫助醫療技術人員提升獨立開展手術和診治疑難雜癥的能力。同時,建立了定期業務培訓機制,開展專業技術指導、醫學專題講課以及健康知識教育等業務培訓44場次,培訓醫務人員2000余人次。在進修鍛煉方面,醫院根據中心醫院的需求,對進修人員專門制定培訓計劃,安排專人帶教和出科技能知識考核,使得每位進修人員都能在專業水平、操作能力上得到提高,確保都能“獨擋一面”。在人才引進方面,充分利用軍隊人才政策和借鑒附屬醫院人才管理經驗,創新人才吸納機制,修訂了《招聘人員管理規定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了人才招聘政策,創新了待遇激勵機制,明確了績效考核標準,加強了對優秀地方人才引進力度,為充實臨床一線骨干隊伍奠定了堅實基礎。
加強部隊基層衛生人員技術培訓,是軍隊衛生人才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8]。醫院緊緊圍繞日喀則片區衛勤保障任務特點和醫療衛生干部隊伍建設實際,以提升醫療衛生人員能力素質和保障官兵基本醫療需求為目標,積極探索具有區域特色的軍事衛勤力量集中式培訓和派出式保障模式,著力打造后藏地區軍事醫學人才培訓和戰現場救治技能強化訓練基地。中心醫院主動與駐地日喀則部隊進行了對接聯系,選派了周邊部隊醫療衛生干部來院培訓進修。醫院參照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模式,根據部隊衛勤保障能力和衛勤全科特色[9],針對不同人員類別和崗位任職要求,制定了《日喀則片區軍事醫學人才集中培訓內容與標準》,實施了個性化培養計劃,既解決了中心醫院人力資源短板,又解決了當前部隊衛生機構醫療干部實踐平臺受限、保障能力欠缺、工作動力不足等問題的現實需要,有效提升建制衛勤力量遂行任務能力。
經過一體化建設,近年來,共建中心醫院健全完善管理制度60項,優化再造工作流程和技術規范54個,開展新技術新業務70 余項(包括國內首創診療標準1 項,區域首創技術4 項),建成14個診療支撐平臺和后勤保障項目(改造面積達13100 平米),醫療核心指標顯著增長(門急診量增幅48.7%、出院量增幅30.6%、手術量增幅77.3%),衛勤保障能力大幅提升(軍隊傷病員門急診量增幅104%、出院量增幅46.3%、體檢增幅130.4%,駐地外送轉診人次下降50%)。初步構建形成了與軍醫大學附屬醫院醫療質量管理體系相一致,與西藏區域醫療相銜接,與軍隊職能使命相匹配的現代化軍隊醫院管理新體系。
軍醫大學附屬醫院和高原中心醫院一體化建設是一項長期工作,在開展過程中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清晰的實施策略、強大的支持力度和長期作戰的心理準備,通過全院上下堅持不懈的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成效[10]。隨著軍隊衛勤力量改革深入,醫院還將繼續依托內地軍隊三甲教學醫院和邊疆中心醫院共建試點機遇,深入推進一體化建設模式,定位人才一體、資源一體、平臺一體、觀念一體的發展路徑,創新異地共建模式和學科人才管理機制,構建形成與教學醫院管理體系相協調,與邊疆區域醫療相銜接的現代化軍隊醫院管理新體系、新模式,挖潛激活中心醫院學科建設發展動力,實現區域醫療及衛勤保障能力整體躍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