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先奇
(山西師范大學臨汾學院,山西 臨汾 041000)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經濟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公眾對音樂欣賞也逐漸提出了越來越高的要求,在音樂的表演中,單簧管的演奏質量對音樂整體氛圍的營造及音樂表演效果有著不可小視的重要作用。單簧管又稱黑管或克拉管,管弦樂隊和木管樂器賦予單簧管‘演說家’和‘戲劇女高音’的稱號,單簧管低音區豐滿渾厚,中音區音色純凈,音質清澈優美,高音區明朗嘹亮,是戲劇中使用率較高的樂器之一[1]。單簧管的演奏對演奏者的呼吸有著極高的要求,吸氣需迅速充足,呼氣時少二輕,從而保障單簧管音色、音質,使音樂更具有層次感、流暢性。對于單簧管演奏者來說,科學有效地掌握呼吸方法與技巧,對提高演奏水平,豐富演奏表現力至關重要。
呼吸是人們生存的自然現象,并不具有特殊性,無需控制訓練,但在單簧管的演奏中,演奏者對呼吸的掌控和運用,直接影響音樂的表現力及感染力,相比于其他樂器,單簧管對演奏者的呼吸方式方法有著極高的要求,演奏者通過對呼吸力量、速度的控制,使單簧管的音色、音質發生不同的變化,配合演奏者的手部動作,使音樂的質感產生明顯的不同,從而演奏出不同的樂曲[2]。
單簧管演奏者呼吸技巧掌握和熟練程度,直接關系到旋律、音階、跳音、琶音的演奏效果,在演奏中如果不能對呼吸技巧進行嫻熟的運用,會對樂曲深層含義的表達、曲調之間的流暢性產生嚴重的印象。因此,加強對單簧管演奏時呼吸技巧的熟練掌握,能夠有效提高演奏效果和演奏質量。
呼吸作為人體與生俱來的能力,人們在日常中并不會對呼吸產生過多的在意,自然呼吸通過人體肺部張力對氣息進行吸入,屬于無意識反應當中的一項,是為人體攝取氧氣的重要行為[3]。在單簧管的演奏中,演奏者需對自身呼吸輕度和呼吸動作進行針對性的控制和使用,演奏者結合樂曲中章節的的節奏,通過運用不同強度、力度的氣息,使樂器發出聲響,配合手部動作完成樂曲的演奏,因此,在演奏單簧管時,演奏者增強肺部儲存氣息的多少、肺部施壓行為、氣體排出速度等均有利于單簧管的演奏質量,提升單簧管音樂的表示能力。
呼吸使人體通過胸腹肌肉收縮、張弛、應用吸氣肌與呼氣肌橫膈膜之間的配合來完成呼吸行為。胸腹呼吸法的作用是在呼吸時,外擴上抬肋骨部位,擴大胸腔和肺部的容積面積,使橫膈膜下移,拉長胸腔縱向寬度。在演奏過程當中,演奏者應用胸腹呼吸法,能夠對氣流力度和速度進行有效控制,降低胸腹肌肉的疲勞感受,從而使演奏者在單簧管的演奏中保持良好的演奏狀態。
腹式呼吸法的顯著特征是運用胸腹之間的橫膈膜,吸氣時保持演奏者腹部鼓起,呼吸時腹部回收,使演奏者呼吸動作更為輕松自然。
胸式呼吸法則是以胸腔運動為主要動作媒介,通過胸腔的起伏控制演奏者的呼吸動作,但存在吸氣量小的弊端,極易使演出中出現氣息控制不均衡,引發“憋氣”的現象。
雙吐呼吸法的呼吸原理是演奏者在演奏中對兩個吐音演奏時,應用腹式呼吸對氣息進行掌控,保持氣息的連貫性,同時結合口型、舌尖形成對樂器演奏中的氣息進行循環,從而形成雙吐循環呼吸法。
呼吸的方式和方法對于單簧管演奏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演奏者掌握良好的呼吸方法還不足以完全勝任對樂曲的演奏,合理運用呼吸方式,熟練呼吸方法在演奏中的運用技巧,對單簧管的演奏效果起到決定性的作用[4]。
換氣在樂器演奏中是呼吸技巧所要遵循的原則之一,配合樂章內容選定換氣節點,能夠使呼吸技巧的運用更具有合理性,對提高演奏者的呼吸效率、音樂質感、樂曲表現上均有著顯著的意義。
樂曲的演奏中,換氣常常借用樂章中的休止符、延長音進行換氣,一首樂曲中會有較多的休止符,演奏者可在演奏至休止符后,適當換氣,延長演奏時氣息的供應,在沒有休止符但氣息即將用盡時,可于延長音處加以換氣。
除了休止符、延長音演奏者可以進行換氣外,在演奏中也可借助樂章節奏和旋律的反復性進行換氣,或是在和聲進行變換前的位置進行換氣,借助和聲發生變化時樂章曲調無明顯停頓特點,使演奏者短時間內完成換氣動作。也可在變化音樂音區和力度的時候進行換氣。但是需要注意的是,無論上述哪一種換氣方式,都需要演奏者在以往單簧管的訓練當中增強自身肺部氣息訓練,樂章停頓較長時調整呼吸力度和呼吸輕度,促進演奏者自身肺部呼吸能力,提升樂曲演奏質量。
單簧管在演奏中,演奏者正確的站立姿勢、儀態等均會對呼吸強度、肺部氣體多少產生較大的影響,弓腰駝背會影響演奏者胸腔擴張程度,縮緊咽喉部位的肌肉群,從而使演奏者出現呼吸障礙,無法正常進行呼氣和吐氣[5]。演奏者的肢體形態也不宜過于直立,否則會對演奏者的胸腹位置造成過度抻拉,也會對呼吸產生一定的影響。因此,單簧管演奏者應遵循標準單簧管演奏站姿,既演奏者肢體保持自然直立,雙腳分開不超過肩膀距離,自然平行與地面進行接觸,全身保持適當的放松狀態。
演奏者保持正確的演奏姿勢,能夠使演奏者保持良好的胸腹擴張范圍,呼吸更加輕松順暢,減少在樂章演奏時‘氣短’現象的發生,從而提高演奏者呼吸運用效率,增強樂章演奏的流暢性。
口型和呼吸的有效配合,能夠較大地調動單簧管演奏中的呼吸效率,熟練掌握呼吸技巧的同時,也需要加強口型在演奏中的運用,從而提高氣息的使用效率,保持演奏者良好的演奏效果。
演奏單簧管時,唇部對呼吸的配合有著較大的意義,如不能夠很好的控住唇部力量及形態,極易造成氣息出處的不穩定狀態,使氣流在單簧管中的速度和力量產生諸多變化,擾亂單簧管的音色及音質。演奏者呼氣時,氣息穿過口腔進入單簧管內,收緊唇部肌肉時,能夠有效約束氣流涌動方向,氣流更為集中、有力,增強氣流流動力量,使單簧管的音色高亢嘹亮,放松唇部肌肉時,氣流的走向更為松弛,減少氣流進入單簧管內的力量,從而使音色更為婉轉優美。
在不同樂曲章節中,口型與呼吸的配合也需要演奏者進行適當調整,從而應對不同音區的需要,增強單簧管音調的變化程度。演奏低音時,演奏者的唇部肌肉要適當地進行放松,減少口腔內氣流的流動壓力,從而使單簧管的音調更為低沉;在演奏中音時,演奏者要對唇部肌肉收緊程度進行適當調整,使氣流能夠帶有一定的壓力通過單簧管,加重單簧管音色音質;在演奏高音時,演奏者需對唇部肌肉完全收緊,對氣流進行施壓,縮減氣流在單簧管內停留時間,氣流對單簧管笛頭的沖擊力更大,使單簧管的聲調更為嘹亮高亢。因此,在單簧管演奏的過程當中,通過將口型和呼吸進行緊密配合,能夠提高單簧管演奏的技巧性,應對變化多樣的樂曲演奏形式,對單簧管演奏中呼吸技巧的熟練應用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
舌頭在單簧管演奏中也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舌作為和單簧管笛頭直接接觸的部位,舌的動作、形態直接關系到氣流從口腔到單簧管內的速度和力度,在演奏中,舌的作用多為堵住笛頭簧片,通過伸出、回縮的動作,推進氣流進入單簧管管內,形成氣體流動,使單簧管發出音調。因此,氣流的走向及力量、速度及對單簧管產生的作用均需要舌這一人體器官進行有效配合,才能夠使單簧管的演奏效果更為優美。
演奏單簧管時,舌頭的動作直接對氣流的強弱產生影響,演奏技巧也多依賴舌頭的協調與配合才能夠完成,演奏者通過加強舌頭與呼吸之間的默契程度,能夠使單簧管演奏中高、中、低音區的運用和表現更為流暢,才能夠對演奏樂曲的表達更為精準,感染力更強。
眾所周知,單簧管的演奏還需要演奏者手指的配合才能夠順利完成,演奏者手指的作用不單單是對音節的控制,也是對樂曲節奏、單簧管音樂質感的掌控最為重要的組成部分。
在單簧管演奏過程中,手指的動作是對樂曲中音符的呈現,通過手指與單簧管的觸碰,配合氣流在單簧管管身內的流動速度和力量,能夠使音節、音符產生諸多的變化,從而完成樂曲章節的演奏。表演者在進行演奏時,應保持手部放松狀態,協調呼吸技巧,將兩者加以結合,提升演奏者音樂理解和感知。
演奏者將手部動作及呼吸技巧進行結合運用,能夠增強演奏者對樂曲的感知程度,使演奏者更好的把握樂曲中的節奏、節拍,讓演奏者呼吸、手指動作、樂曲節奏更為統一,從而提升樂曲演奏效果,增強樂曲演奏中的感染力和表現力,使單簧管的演奏更為藝術、優美,提升單簧管這一樂器的欣賞價值。
單簧管的演奏不光是對演奏者演奏技能、演奏表現力的考驗,更是對演奏者呼吸技巧運動,口型、舌頭動作、手指動作配合程度的重要考量。單簧管在樂曲演奏中有著十分重要的地位,對演奏者呼吸技巧、手、舌、唇配合程度等多方面演奏技能進行提升,能夠有效提高演奏效果,豐富演奏者自身技藝水平,實現單簧管對樂曲作品的完美演繹,從而對樂曲的藝術內涵詮釋得更為全面,更好地將充滿藝術魅力的樂曲呈現在公眾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