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嘉文
(河南大學,河南 開封 475001)
古箏在我國已有二千七百多年的發展歷程,是最古老的民族彈撥樂器之一。古箏音域廣,聲色美,樂曲內蘊涵柔美的氣節,樂曲外則飽含濃厚的文化氣息。古箏的藝術感和表現力較強,容易讓聽眾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因此,盡管古箏歷史悠久,但在我國仍呈現蓬勃發展之勢。本文聚焦于古箏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闡述古箏在音樂表演中的藝術效果。
音樂表現力的定義暫時沒有統一的定義。在本文中,將音樂表現力定義為演奏者通過充分領會和理解音樂作品,借助精湛的演奏技術,把蘊涵在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淋漓盡致地表現出來的能力。音樂表現力強,能給聽眾帶來強烈地感受,深受音樂的震撼,對音樂傳達出來的美感同身受;音樂表現力弱,則無法讓聽眾產生共鳴,給人以干巴巴的感受,更無法體驗到音樂中美的韻味。目前來說,古箏在演奏過程中,整體的音樂表現力較弱。盡管演奏者不存在技術缺陷,能夠流暢地呈現完整的音樂作品,但總讓人覺得“不盡興”,缺乏美的享受。音樂表現力強弱,給人以完全不同的藝術效果。因此,要重視古箏演奏過程中對音樂表現力地呈現,提升聽眾的聽覺體驗。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技術能力問題,而是演奏者綜合素質能力的外化。
古箏的表演包括合奏、樂隊及獨奏等各種形式。用古箏進行演奏,特別是在公眾場合演奏古箏,通常需要有演奏者、演奏曲子、表演環境及聽眾等幾個構成因素。在表演時,演奏者需要有純熟的演奏技術,才能充分地展現音樂作品中蘊涵的思想情感,才能感染聽眾,使其產生精神上的共鳴。要達到較高層次的表演藝術,演奏者不僅需要高超的演奏技術,還需要較高的藝術素養。
從古箏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的定義來看,二者的目標均是為了渲染氣氛,使聽眾能身臨其境地感受音樂之美。要達到較高的境界,二者均對演奏者的綜合素質有較高的要求。從某種程度上來講,古箏的表演藝術,是通過演奏的藝術,使古箏具有較強的音樂表現力,產生與聽眾的互動。而古箏的音樂表現力強,能提升古箏的表演藝術美。二者是相互交融的。因此,本文將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合二為一,來探討古箏的音樂表現力和表演藝術。
古箏演奏技巧是否純熟,直接影響到彈奏的流暢性,進而影響到聽眾的體驗。因此,熟練地將曲目演奏出來,是古箏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的第一要素。
要想達到最佳的演奏效果,實現與聽眾的互動,使古箏具有音樂表現力及表演特色,就要將完整的曲目酣暢淋漓地演奏出來,才能展現曲目豐富的內涵。熟能生巧,演奏技巧越熟練,曲目內涵的表達就越充分,就越能吸引聽眾的注意力。除了練習之外,演奏者的心理素質對演奏者完美呈現演奏技巧有著重要的影響。在演奏時,聽眾眾多,聚精會神,演奏者若沒有調整好心態,演奏時容易出現緊張、分神等表現,影響現場演奏的發揮。因此,演奏者的演奏技巧熟練程度及自身的心理素養,都可能會影響到古箏音樂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
古箏的曲目,多帶有民族特色,展現的是曲目創作者的思想情感。經典的古箏曲目,是創作者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特定的人生階段及特定的生活環境下創作出來的,它飽含深意,需要認真體會。演奏者與創作者的生活背景和經歷可能完全不同,他如何認識和理解曲目,如何領會創作者的情感,都影響古箏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只有深刻地理解曲目創作者當時的思想意境,仔細揣摩創作者的心境,才有可能對曲目了解一二,通過古箏演奏將曲目原汁原味還原出來。演奏者自身的生活經驗及對生活的感悟,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他對曲目創作背景的理解和代入。這也提示演奏者不應局限在自己的經驗范圍內,應以接納、細細體會的心態,去體會曲目的深層含義,達到提升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的目的。
通過巧妙地將音色和韻律結合,實現整體演奏風格的統一,是傳統古箏演奏的主要風格。這種風格主要是在古箏彈奏過程中,采用了“左手潤飾,右手取音”這兩種技法,并使他們相互協作配合,凸顯傳統古箏演奏中的優雅旋律。這種演奏技巧形成的獨特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直擊聽眾內心,產生共鳴。現代古箏演奏技巧與傳統古箏演奏相比,發生了一些變化。打破了傳統古箏演奏“左手司彈,右手司按”的彈奏局面,添加了一些現代氣息的古箏演奏手法。可見,演奏手法對于古箏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也很重要,在演奏時,需要熟知各種演奏技巧帶來的相應的感受,選擇合適的技巧達到強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的效果。
古箏是在一定歷史條件下產生的,以特有的音色展現音樂曲目。與古箏相配套的音樂作品,也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一定歷史條件和文化背景的產物,與曲目創作者的情感休戚相關。僅僅具備高超的演奏技巧,不足以表達出曲目中蘊涵的深刻的情感內涵。演奏者要想提高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就要充分地研究曲目,挖掘曲目的各種信息,獲得更多對曲目更多的直觀感受,經過思想加工,盡可能地理解當時當地發生的事情。比如拿到一首演奏曲目,演奏者可以細細研讀,形成對曲目的基本概括了解,然后結合創作者的年代背景、生活經歷、當時的心境等等細細品讀,研究曲目想要傳遞的思想情感。通過演奏者的感悟,把握好思想情感之后,再進行古箏演奏,嘗試將自己的領會到的精髓應用于演奏中。感受演奏的韻味是否能夠傳達出自己的理解,看看有哪些方面不足,不斷地進行檢驗、調整,最終實現完整地演奏,達到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效果好,能夠得到聽眾的認可的效果。演奏者需要牢記,對曲目的分析,需要調動演奏者的綜合分析能力,盡可能站在曲目創作者的角度去詮釋曲目的情感,而不是簡單地按照自己的生活經歷去理解。
古箏是一門藝術與技術的結合體。要實現古箏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效果好,就必須練就扎實的演奏基本功。古箏歷史發展久遠,彈奏技巧也幾經變化,越來越完善,技法對好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好比如虎添翼,因此也需要加強演奏技巧的練習。一些古箏演奏者并沒有系統地學習古箏彈奏技巧,對于許多技法是“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在這種一知半解的狀態下,雖然能夠勉強進行基本的演奏,但要實現高質量的演奏,則會遇到瓶頸。這是由于基本功不扎實造成的,所以無論演奏技巧高低,均需要有夯實的基礎作依托。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只有基礎扎實牢固,才能駕輕就熟、恰如其分地表現出曲目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之美。作為古箏演奏,演奏姿勢、演奏手型、左右手技法等是基本功,要經常“回爐”重塑并進行不間斷地練習。基本功的熟練程度,不僅僅為好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打下了基礎,也能通過形成一種好的練習習慣,讓演奏者受益終身。首先,扎實練好傳統古箏的演奏技巧。傳統古箏演奏技巧發展較為成熟,指序彈法演奏技術、遙指演奏技術、雙手輪指技術等,由簡到難,不斷練習,為保證演奏的質量打基礎;其次,對各時期、各類型的演奏技巧進行研究。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及眾多的民族,不同時期、不同民族的彈奏技巧各有千秋,熟悉各種各樣的演奏技巧,能感受不同風格的作品的相同點與不同點,提高鑒別能力。現代古箏演奏技巧也有了長足的進步,演奏者也可以加以了解和嘗試;再次,根據演奏曲目匹配好演奏技巧。古箏演奏技巧是為呈現曲目的精神內涵而制定的,演奏作品不同,演奏技巧也應相應做出改變。演奏者應懂得取舍。演奏者只有具備了各種演奏技巧的扎實基本功,才能在各種曲目演奏時切換自然,如用優雅技法表達古典作品的韻味,用現代風格的技巧表達現代作品的時尚感等。扎實的基本功和熟練的演奏技巧,是古箏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的保障。
任何一種藝術,都不是單獨的藝術呈現,而是一種文化的綜合體。古箏作為一種古老的民族樂器,尤為如此。古箏作品不僅僅是音樂,更與文學、地理、歷史及美術等相互聯系。只進行單一的音樂素養的提升,是遠遠不夠的,還需要有豐厚的文化素養,廣博的知識體系為依托,使演奏者能夠克服自身生活經歷的局限性,站在更全面、更系統的角度去理解彈奏曲目,實現對曲目意境的還原。由于我國藝術家的教育體制、思想觀念的影響,很多科班出身的古箏演奏者投入學習文化知識的時間少,導致文化修為不高,影響到通過古箏藝術傳遞曲目情感的效果。古箏演奏者應認識到自己的弱點,不斷充電,縮小差距,提升自己的綜合素質水平,實現演奏上質的飛躍。如要想獲得明亮、有彈性的聲音,需要有一定的生理學知識。身體的放松,有利于古箏聲音的放松,氣息放松能有利于聲音的放松。在古箏演奏時,小臂、大臂、手腕、指尖等多個部位的力量,都需要將平穩的氣息運作到指尖,才能彈奏出美妙的聲音。演奏者需要應用一些其他學科的知識,幫助自己提高訓練的效率,控制演奏技巧的運作。可見,豐厚的文化修養,保障了古箏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
較高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能夠喚起聽眾的感知,渲染古箏彈奏曲目的意境,引起聽眾的共鳴。要想提高古箏演奏的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并非簡單之事。需要演奏者能以扎實的演奏基本功為基礎,以自身的文化修養作依托,加深對音樂曲目的理解等,才能實現音樂表現力及表演藝術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