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小雪
(江蘇省徐州市新沂市阿湖鎮墩新小學,江蘇 徐州 221400)
隨著素質教育的深入,音樂作為美育教育的核心部分而備受關注,對于小學音樂教學的有效性問題,也成為一線音樂教師的探討的熱題,讓小學音樂課堂煥發生命力至關重要。巧用體態律動,就是被認可的一種方式,將音樂和體套律動巧妙結合起來,可以釋放小學生的天性,滿足兒童的學習需求,打破傳統音樂教學的困境,讓學生在音樂學習中獲得情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學生參與的主動性。
體態律動運用于小學音樂課堂,讓學生“做中學”“學中做”、實現“寓教于樂”,激發學生的興趣,增強學生的想象力,培養學生音樂的感知力、表現力,提升節奏感。簡言之,有效運用體態律動,起到激趣、促教、有效的功效。如何運用體態律動打造互動課堂,是本文要具體闡述的問題,筆者結合教學實踐,對這個論題進行分析,以饗同行。
小學生的情緒、情感等,決定學生的身體語言。為此,小學音樂教學中,為了積極運用體態律動,首先應注重興趣的激發,將學生的積極情感、積極情緒調動起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情感、身心愉悅的情緒,為學生營建和諧、愉悅的學習氛圍是前題,只有這樣,才能將學生肢體表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促使學生通過體態律動,理解音樂知識,把握音樂節奏,領會音樂情緒,奠定有效課堂的基礎,課堂因學生的律動而精彩。
如《音樂中的動物》教學時,教師首先從兒童的生活實際入手,運用談話法巧妙導入:“十一”長假期間,你們的爸爸、媽媽有沒有帶你們去哪兒玩呀?都到過哪些地方?讓孩子們充分發言之后,捕捉孩子們發言的主要信息,契合他們的發言內容,而繼續引發學生積極參與,如有同學說去了動物園,教師可以讓孩子們描述一個參觀動物園的所見所聞所感,描述一下動物園里看到的動物,演一演動物的特征性的動作;如果班級同學中,沒有人說去過動物園,教師可以為孩子們講述自己去動物園的收獲:威風凜凜的大獅子、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機靈活潑的小猴子……你們想不想去動物園開開眼界?然后為孩子們播放音樂,《蔭中鳥》《龜兔賽跑》中兔子的主題曲、《獅王進行曲》等等,讓學生感知音樂中有哪些動物,模仿小鳥飛一飛、模仿兔子跳一跳、模仿獅子走一走等……如此的情境創設,激發孩子們體態律動的興趣,也活躍了課堂氛圍,奠定互動課堂的基礎。
再如《草原贊歌》的教學時,教師首先用PPT為學生呈現蒙古人騎馬、摔跤、服飾、風俗等內容,生動地再現給學生,使學生在觀看時,切身感受大草原的遼闊、壯美、蒙古人的熱情、豪放,讓學生對蒙古大草原產生向往之情趣,教師再簡單講騎馬、摔跤等律動方法,展示給學生,讓學生模仿,這樣,學生興趣之火被點燃,體態律動的熱情被激發,在愉悅的氛圍中,感受體態律動帶來的愉悅和興奮,產生快樂的情感體驗,奠定快樂學習的基礎。
體態律動用于小學音樂課堂,是孩子們活潑好動、愛玩的身心需求,是新的課堂模式的根本要求,更是小學音樂學科特點決定的。巧妙運用體態律動,契合兒童的性格特點,受到兒童的歡迎,助力小學音樂擺脫低效。如果不注重體態律動的運用技巧,不能把握融入的時機,也會降低體態律動的有效性,出現事與愿違的不良后果。為此,音樂教學中,需要教師找準體態律動融入的時機,刺激學生的情感和心靈,發揮其真正的作用,提升音樂教學效果。
首先,課堂之初的熱身環節以體態律動激活課堂氛圍。如《到郊外去》的“山谷回音真好聽”的教學時,在“熱身”環節,教師可以先將學生排成一路縱隊,隨著教師的琴聲,進行開火車的律動。教師提出問題:你們開火車想去哪兒呀?學生自主交流后,繼續引導學生:今天,咱們要去一個有趣的地方,這個地方,也有有趣的現象,(播放音樂)聽,這個有趣的現象是什么?孩子們傾聽音樂后,說出“回音”,然后,教師即興呼喚,讓孩子們用稍微弱點的力度模仿教師的聲音,表現回音的效果。這個環節的律動融入,營建了和諧、愉悅的課堂氛圍,激活了課堂,激發學生積極參與的熱情。
課堂伊始的體態律動,有助于課堂氣氛的營建,有助于學生興趣的激發、主動性的調動,把握這個時機,運用體態律動,不容忽視。其次,新授課的主題環節中運用體態律動,是不斷激發學生興趣、促使學生保持持久的學習熱情的重要舉措。為此,教師在把握融入律動的時機時,可以在歌曲學習、音樂欣賞等時,結合歌曲、音樂的旋律而律動,改變傳統的單一教、學生機械練的乏味模式,以體態律動,不斷強化學生學習動機。仍然以《山谷回音真好聽》的教學過程為例,課堂伊始的律動,為學生點燃了學習熱情,課堂中律動的開展,讓學生動起來,讓課堂充滿生機和活力。如教師為學生播放歌曲、讓學生欣賞之后,啟發學生關注并思考歌曲中是用什么方式再現大自然的回音現象的。再讓學生跟著琴聲演唱歌曲,然后將班級學生分成兩大組,一大組演唱歌曲,另一大組在第11小節處模仿回音,再帶領孩子們做模仿游戲,以游戲為主要形式,而進行體態律動練習,教師引導學生將教室當作大山谷,對著“山谷”說話,一個同學說、一個同學作回音,如“喂——我來了——大山,你好——”教學過程中不斷開展律動活動,不時為課堂增加點趣味性,改變學生被動學習的弊端,激發學生的自主性、主動性,讓課堂煥發生機和活力。
在課堂結束之際運用體態律動,讓律動的放松性釋放出來。以三年級《音樂中的故事》里的歌曲《蝸牛與黃鸝鳥》的教學為例,學生在教師的帶領下,通過聽故事、做動作、聽音樂、演唱等之后,教師組織學生討論對于歌曲《蝸牛和黃鸝鳥》的體會和感悟,說說歌曲的歡快等特點,打出歌曲的節奏;鼓勵學生模仿蝸牛和黃鸝鳥的語氣和動作,再為學生播放《蝸牛過河》的組圖,讓學生模仿蝸牛過河的動作、神態等,做著律動走出教室,課堂結束,也將課堂推向高潮。
找準律動的時機、開展律動活動,是激發興趣、提高律動作用的主要途徑和手段,需要教師巧用教學智慧,根據教學需要,合理、科學地運用律動,在課堂之初的氣氛的營建時運用,過程中的對于內容的理解、把握和體會時運用,教學后的放松環節運用,以及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時運用、教學重難點處理時運用,拓展環節時運用等,都是淋漓盡致發揮體態律動優勢的時機,律動為音樂課堂增趣提效。
素質教育視域下,作為美育之首的音樂備受重視,音樂教學的創新和改革也在新課改的背景下得到創新發展,其中,體態律動的運用了成為主要的教學興趣,發揮了自身的意義和作用,發展學生的律動能力,也促進了學生的全面發展、健康成長。
小學音樂教學中體態律動的合理、科學運用,除了根據教學需要、激活課堂、幫助學生理解音樂、表現音樂之外,還應遵循學生的運動規律,只有動作的自然性和協調性方可以得到保證。以基本的伸臂、合臂的動作為例,先做好伸臂,才能協調合臂的動作,律動才能協調、和諧,動作才能有可塑性、可觀賞性。為此,在音樂教學中,運用體態律動,首先應從關注起點開始,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如低段音樂的教學中的律動,引導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如拍手、跺腳,之后,隨著能力的提升、技能的提升,逐漸向復雜、優美的層次發展,通過長期訓練,以體態律動,發展學生的音樂能力,提升學生的表現力。
律動設計的合理、科學,應合理選擇律動的曲目,不是每一種音樂、樂曲都適用律動,也就是說律動不是萬能的,只是音樂教學的一個方式,一種手段,既然是方式、手段,未必具有普適性。為此,在音樂教學中,開展律動練習,選擇合適的曲目是首要條件。如主題嚴肅的音樂,《紅旗頌》教學時,如果運用體態律動,不僅不能發揮體態律動的作用,反而帶來反面效果。而《我們去郊游》《讓我們蕩起雙槳》《蝸牛與黃鸝鳥》《采蘑菇的小姑娘》《跳呀快來跳舞》《健康歌》《螃蟹歌》《幸福拍手歌》等,這些歡快的音樂、歌曲,結合其旋律,設計靈活的律動,讓律動的融合和運用,體現作品的神韻,從而發揮出體態律動的優勢。
合理、科學運用體態律動,應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這就要求在運用體態律動時,不僅僅教師設計律動形式,應引導學生對音樂的體驗、感知,用自己的方式表現出來,既培養兒童的創新力,也發展兒童的音樂欣賞能力、表現力,從而讓學生獲得愉悅的課堂體驗。以五年級《音樂中的故事》中《彼得和狼》的教學為例,教學過程中,對于律動的運用,教師只要發揮主導作用,鼓勵學生自主律動。如《蝸牛和黃鸝鳥》教學時,教師為學生播放音樂,鼓勵學生根據音樂不斷做出相應的動作,之后,鼓勵學生創編、嘗試表演等,這樣,體態律動的運用,既活躍了課堂,也激活學生的思維,發展學生的綜合能力,也是“讓學于生”理念的凸顯。
小學音樂是美育教育的主要內容,對于孩子們的審美、情操的陶冶、創新力的培養等,都有重要意義。體態律動作為新的形式、趣味的手段,有其不可小覷的優勢和價值,不僅為音樂教學增加趣味性,也提升有效性。作為小學音樂教師,音樂教學中運用生本理念,應摒棄傳統教學模式,探討體態律動運用的有效途徑,讓體態律動與音樂教學水乳相融,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體會音樂的要素,發展音樂能力,促進學生綜合素質、核心素養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