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靜靜 (中國傳媒大學附屬小學)
中國民族器樂歷史悠久,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飛速發展的全球化背景下,音樂不再僅僅是聽覺的藝術,當我們沉浸在一段音樂中,我們會聯想到一些畫面,這個畫面就是“視覺性”的,當今占據音樂傳播鰲頭地位的是數字音樂流媒體,在年輕一代的青年群體中,他們極具個性,追求特色。我們應該把民族器樂在外形或內容上賦予時代的氣息,刺激主流受眾的視覺感官,將民族器樂以及民族器樂文化“時尚化”,但不能失去民族器樂的民族性以及其獨特的韻味,從而逐漸滲透到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去,只有傳播到位,接受的人才會越多。我們作為文藝工作者有責任和義務思考,怎樣把我國民族器樂更好的傳播和發展,在面臨西洋器樂的沖擊時毫不遜色并富有張力?筆者將從以下三方面分析:
當代社會發展的多元化背景下,利益的力量不容小覷。傳統的媒介已不再適應社會的發展與人們的精神追求。當一類音樂文化受眾范圍有限時,與之成正比的傳播力度也會隨之減少。我國民族器樂就是這一類似情況,從最原始的樂譜媒介到以聲音記錄為主要傳播方式的唱片媒介、無線廣播媒介,都有一定的受眾局限性,在以廣播電視媒介為傳播手段的娛樂節目中也很少見到或聽到中國民族器樂的身影。更別提當今的網絡傳播媒介、新媒體以及各種移動終端了。當我們把它遺忘在“搖籃里”怎會有廣泛的受眾呢?據筆者整理發現,2013年樂器行業的銷售來看,西洋樂器占當年的樂器銷售總額的53.42%,而民族樂器僅占12.06%;2014年樂器行業銷售來看,西洋樂器占當年樂器銷售總額的52.63%,而民族樂器僅占10.46%。很明顯,僅從樂器的銷售來看差距巨大,這是不是值得我們去思考呢?中國器樂到底面臨怎樣的境地呢?這是不是又將出現“蝴蝶效應”,從未耳濡目染又怎么會有人愿意去學習、研究?傳播的人就會越少,走不進人們的心里也走不出國門,是悲哀的。這樣不作為的做法不利于我國民族器樂的傳承與發展。
1、中國民族器樂需保持高度的民族性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如果一個藝術作品沒有自己的靈魂,那么它一定是失敗的作品。同樣地,如果民族器樂沒有民族的靈魂,也就不能稱之為民族器樂。現在,很多作品沒有民族內涵,完全照搬國外音樂的審美范式,就會陷入發展的瓶頸。當人們久而久之地看不到新鮮作品出現的時候難免會出現審美疲勞。我們應從思想上重視民族器樂的傳播和發展;理論上“取其精華”,繼承先輩的知識技能文化和實踐經驗;實踐上,重視與時俱進,挖掘現實與藝術之間的共同之處,符合時代的審美要求。在西洋器樂的大力沖擊下,我們應該思考,怎樣在保留自己音樂文化的同時更好的吸收并有機的融合外來文化,以發掘民族器樂的最大潛力。
2、提高創新力,避免同質化
縱觀近年來音樂類娛樂節目,如2012年音樂評論節目《中國好聲音》、2013年的歌唱真人秀節目《我是歌手》、2014年的原創音樂真人秀《中國好歌曲》、2019年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舉辦的中國電視器樂大賽等,其中《我是歌手》這一節目一直在嘔心瀝血的增添新的創意,如今2020年已更名《歌手》,這是一個特別的年份,遇上新冠病毒這一重大疫情面前,節目組精心設計了“云錄制”,此“云錄制”便是傳統媒介與新媒體的有機融合,這一大膽嘗試給疫情期間“宅”在家里的大眾耳目一新的感覺,節目組并在其某期節目中主打與抗疫相關的主題,歌頌大愛,不得不說其用心、創新!如果一檔娛樂節目能走過7個年頭而不衰,證明它有與時俱進的能力與實力,這也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所在。由此可見,音樂類相關節目不少且形式多樣,但有關器樂的節目卻屈指可數,在傳播的頻次和受眾上也非常的有限。民族器樂可以以音樂類娛樂節目的模式為啟發,開拓更適合民族器樂風格的節目類型,避免缺乏創新性的模式照搬和內容同質化。
媒介在現代社會扮演著非常重要的角色。媒介作為傳播的中堅力量,不可替代。廣播、電視、互聯網、移動終端等媒介,都可以實現民族器樂的傳播。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增長,人們對于藝術的需求和追求也越來越高,近幾年電視娛樂節目的種類也在不斷的創新發展,有“草根”也有“明星”,近些年我們看到了真人秀節目在創新的道路上不斷摸索,對于不再滿足于傳統的表演形式的觀眾來說,節目的策劃方絞盡腦汁、變換各種花樣來迎合觀眾的“胃口”。娛樂節目的傳播價值和影響是巨大的,受眾在津津樂道的同時起到了傳播的作用。
視覺化在創新發展模式上具有新的優勢。如果民族器樂像流行音樂一樣,可產業化,那么中國民族器樂或許會扭轉現在的慘淡局面,不是現在的黯然失色。中國民族器樂,只有走向大眾,增強大眾的受歡迎度,才能讓更多的人去接受、去學習、去發展、去傳承、去研究等。商業價值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電視娛樂節目以收視率來獲取經濟價值,收視率高可以拿到冠名,可以投放廣告等盈利渠道,作為被定位為“視覺音樂”的樂團,女子十二月坊,其以區別于傳統的器樂演奏形式而備受追捧,觀眾可以體驗傳統器樂帶來的新鮮之感,又能欣賞視覺上的韻律之感。民族器樂的發展可以借鑒女子十二月坊與現在流行音樂的相關娛樂節目方式的靈感,挖掘適合自身特點的具有創新性又具有民族特色的發展新模式。切實把中國民族器樂的傳統用不傳統的方式發揚光大,使傳統的民族器樂真正走向大眾,只有受眾面廣,才會有更多的愛好者在“狂轟亂炸”下,接受一二。
1、媒介視角下新的機遇與挑戰
面向大眾,走向未來。新媒體在信息的儲存上優于傳統媒介,在信息的分享上更具有時效性,在信息的傳播上更具有廣泛性。經由新媒體傳播的信息可以被受眾更加及時地互動和反饋,大大提高了傳播的有效性。因此,我們利用新媒體的優勢,打破時間和空間的局限性。轉變傳統的民族器樂作品的傳播方式和內容,與現代化技術相結合,融合現代元素,拓寬演出的形式和渠道。打破只欣賞樂曲或單一的傳播器樂曲,在視聽感受上加強受眾的接受度,利用現代化手段使我國民族器樂展現新的活力。有機遇就有挑戰。當代音樂文化的傳播充斥著“美與丑”、“真與假”、“高與低”;21世紀新媒體的發展帶來全新的發展模式,雖給中國民族器樂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中國民族器樂是中國傳統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具有中國特色的音樂文化底蘊。但當今“娛樂至死”的大環境下,中國民族器樂怎么突破“重圍”,在保證其內涵與文化價值的背景下高效的傳播是我們值得思考的問題!
2、依托數字化音樂平臺,提高影響力
近年來,大眾消費音樂的方式被互聯網逐漸的改變,傳統的媒介如實體唱片的消費逐漸小眾化,依附于其“粉絲經濟”,很多樂迷喜歡某位歌手就會去購買去收藏。而數字音樂的出現給大眾帶來了便捷,人們可以隨時隨地聽音樂,甚至看音樂會現場直播即我們通常所說的打破時間和空間界限的音樂演出O2O,可以實時互動極大增強受眾的體驗感。我們在傳統媒介的傳播上有創意的同時,不能忽略創新型的演出模式。中國民族器樂依托各音樂化平臺,創新演出與傳播的新模式,在付費流媒體日益成為音樂產業增長的主要動力下,我們需利用這一用戶喜愛的方式去提高影響力!2019年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提到“2018年數字音樂產業規模達到612.42億元,同比增長5.5%。數字用戶規模超過5.5億人,同比增長5.1%,用戶增量紅利進入尾聲,存量用戶消費市場成為未來主要增長點。”①抓住數字音樂流媒體時代的機遇,5G時代已經到來,屆時音樂輸出的品質與速度將會大幅提升,在我國音樂付費與國際相比還處在起始階段的情況下,合理利用各大平臺多元化的發展,為民族器樂的傳播打開通道。
中國民族器樂文化是我國音樂文化重要的組成部分,其代代相傳、勇于開拓創新的精神值得我們繼承和發揚光大。在當今媒介當道的大環境下,我們應充分挖掘我國民族器樂的民族精神。在保證其音樂內涵與音樂生命力的同時,更好的通過與現代化科學技術的整理和媒介的整合,做更利于觀眾接受的新嘗試。在內容上做創新,在形式上跟隨時代的發展,利用各媒介渠道與各大音樂平臺大范圍的傳播出去,積極獲取反饋意見并逐步改進,一定能把中國民族器樂輝煌的發揚和繼承!
注釋:
① 趙志安.中國音樂產業發展報告2019[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19: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