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祿 (蘭州資源環境職業技術學院)
中華民族有著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各種文化不斷積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中國文化。在全球一體化發展的進程中,國際文化大融合的趨勢不斷增強,越來越多的音樂學家和社會學家開始考慮到傳統音樂的融合情況。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同樣也有著非常悠久的歷史,早在兩千多年前,先圣孔子已經將“樂”作為教育中六種主要的科目之一,也是當時讀書人的必修科目。到了中國的近代發展歷史中,由于中國受到了列強的入侵,西方文化也開始接踵而至,使得中國的音樂教育發生了一定的變化,在社會中開始出現了大量的新派知識分子,學習西方音樂已經成為了當時一股不可阻擋的社會潮流,中國的傳統音樂文化止步不前。新中國成立之后,經過長時間的發展,社會各界人士也已經開始認識到了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在近些年發展中,習總書記的“文化強國”、“文化大復興”等思想指引著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方向,但是從我國目前的聲樂教學來看,中國的聲樂教學基本上還是沿用和發展歐洲的歌唱技巧和發生技巧等方面的內容,聲樂教學與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并不是很深入,因此,聲樂教學與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問題是當前值得和研究的重點內容,本文也將針對這一內容展開具體的論述。
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審美標準是非常鮮明的,“字正腔圓”是其最主要的外在表現形式,也是大眾所認同的。所以,傳統的聲樂文化在發展的過程中最先強調的就是“字正”,也就是說在聲樂中首先要強調清晰的發音,讓聽眾能夠聽懂歌詞、理解歌詞。而“字正”這一特點也是確保傳統音樂文化能夠被人們熟知和理解的前提。第二是“腔圓”,音樂是一門藝術,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經過五千年歷史的沉淀,在傳承過程中除了要將歌詞表達清楚之外,還需要具備藝術性的特點,也就是說在表演的過程中,表演者不但要流利表達而且還需要將所代表的人物以及情緒表達地更為圓滿,所以,“字正腔圓”是中國傳統聲樂文化中被大眾所認同的審美標準。
從我國傳統聲樂的發展情況來看,我國的傳統聲樂和歐洲的聲樂是存在著一定的差異的,尤其是在音色方面的差異尤為突出。歐洲聲樂主要將關注點放在音色與音色的結合方面,強調音色之間的融合性,在他們的音樂認知中,要求發聲必須達到一定標準的共振。但是我國的傳統聲樂文化則更加強調個性化的發展,個性的色彩能夠使得聽眾對其投入更多的重視,此外,我國的聲樂傳統文化還強調情感的表達,需要表演者融入到角色之中并帶著充沛的感情進行表達,能夠在表演的過程中引起觀眾的情感共鳴是中華傳統聲樂文化所追求的極致目標,相對比來說,歐洲的聲樂情感表達則更傾向于強烈而自然的狀態,或者來說是呈現出奔放的狀態,和中國傳統的聲樂文化是存在較大的差異的。
潤腔是中華傳統聲樂文化中獨特的地方,從其本質上來說,潤腔是一種輔助性的手段,能夠附注在旋律周圍的、隨著音高變化的一種“小音符”,潤腔的應用能夠使得聲樂作品在細微之處體現出更為強大的表現力,能夠抓住聽眾的內心,也起到了情感變化的線索作用。在音樂作品的表達之中,潤腔能夠使得音樂作品呈現出“同中有異”的特殊表達效果。在中華傳統音樂文化的發展與傳承過程中,潤腔的應用以及創新性發展能夠使得聲樂作品融入更多的音樂形象,滿足聽眾的聽覺體驗。
音樂是人類情感宣泄的一個重要載體,音樂的發展歷程也是人類情感宣泄的一個心理路程,從本質上來說,情感的表達是音樂文化中最為精髓的一個部分,是人類精神生活的重要內容。從音樂的起源來看,著名生物學家達爾文將音樂看作是異性求愛的一種產物,這一結論的得出主要是從動物身上而得到的啟示,動物在求偶的過程中往往會發生特定的聲音來吸引異性同伴的注意,而這種聲音往往是具備一定的節奏感和規律性的,所以,從生物學的教學來看,音樂的發展起源就是為了情感的傳遞。
所以,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意情感這一方面的內容,在進行聲樂教學時,首先應當引導著學生了解作品的創作背景以及作者創作時所面臨的環境,了解在創作的那段時期內作者經歷的內容以及情感心路的變化過程,要引導著學生循著情感的這條線索來學習聲樂、走進作品,才能夠更好地掌握聲樂中的關鍵部分,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音樂是一門重要的藝術,是人類文明的積淀,其范圍以及發展空間是十分廣闊的,它沒有特定的文字說明,也沒有準確的語義表達,它所帶給人們的精神上的沖擊、情感上的共鳴是意義重大的。所以,在學習聲樂作品的時候,不同的學習者、不同感悟者有著不同的感觸,當然對于作品的理解沒有統一的答案,聲樂作品的教學與理解過程更加看重的是學習者的領悟能力和感知能力,尤其是音樂背景下的想象力,這種素質要求是民族聲樂教學過程中非常重要的層面。所以,高校在進行聲樂教學的時候,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著學生運用感知的能力來感悟每一步聲樂作品,這樣才能更加深刻地認識到音樂中所蘊含的深意。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首先要鼓勵學生自己去理解聲樂作品中的美,并且通過自己的語言表達來表達出音樂中蘊含的內容,其次,學生要運用自己所學的音樂知識,運用感知的能力來對聲樂作品中力度、音色、音高、節奏等方面的音樂要素進行重點的把握,并且學會舉一反三,在其他的作品中學會應用這一方法,在不同的聲樂作品中得到應用。聲樂感知能力的提升不但能夠提高學生自身的藝術修養,而且還增加了學生的文化修養,對于學生未來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課程教學是高校聲樂教學中非常重要的一個方面,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必須從課程教學中抓起,采取有效的措施,逐步、分層次地將傳統音樂文化滲透進入課程教學之中,使得兩者深度融合。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要對高校的聲樂教材進行一定的調整,從目前高校教材的使用情況來看,大多數的高校音樂教材中只有大約20%的內容涉及到中國傳統音樂文化,而且在這20%之后還有占比15%的內容為選修內容,換句話說,高校目前的音樂教材中對于傳統文化的涉及是相對較少的,在日常的教學中,教師只有很少的時間能夠進行傳統音樂的教學,在這短短的時間內和有效的課時內,教師很難保證學生對傳統音樂文化的掌握程度以及感興趣程度,更無從談起傳統音樂文化的融合與傳承。面對這樣的現狀,在高校音樂教材的編撰過程中,應當調增傳統音樂的占比,使其能夠保持在40%左右,而且在高校的音樂課程中應當增加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選修內容,讓每一位對傳統音樂文化感興趣的同學能夠有條件繼續學習下去。另一方面,教師也應當根據學生們的實際特點而展開有針對性和鮮明特點的教學計劃。在教學條線的設計中,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應當作為音樂教學的一個重要分支,在該分支中,教師應當針對學生特點來單獨地設定教學要求與教學計劃,從而引導著學生對我國傳統音樂文化的認知,大大提升教學效率。
在高校的聲樂教學中,教師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不僅僅是傳統音樂文化知識傳授的組織者和實施者,更是發揚和傳承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力量,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高校音樂教師的傳統音樂文化素養直接影響到了傳統音樂文化與高校聲樂教學的融合,更是影響著未來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教育的發展方向。因此,要對高校音樂教師的傳統音樂文化素養著重抓起。第一,要重視和加強高校音樂教師的傳統音樂文化素養的培養工作,就目前的情況來看,一些高校的音樂教師并沒有受到過專業的民族音樂教育,因此他們對于傳統音樂文化的內容知之甚少。在日常的工作中,高校教師應當更加清醒地認識到傳統音樂文化的重要性,并通過各種渠道學習傳統音樂文化,并且結合當前高校充足的教學資源,針對不同學生的不同特點而展開有針對性的教學,制定出嚴密的教學計劃,從而使得傳統音樂文化教育步入正途。第二,在具體的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發掘身邊的各種優秀教學資源,從貼近學生心理特點的層面出發,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方法,使得高校的聲樂教學更加具有層次性和漸進性,讓每一位學生能夠享受在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熏陶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而推動中國傳統音樂文化的繼承與發展。
進入新時期以來,文化的繼承與傳播不僅僅是強國的重要途徑,同樣也是每一位中華兒女所必須肩負的責任。中國傳統音樂文化是中華民族文化中燦爛的一個部分,是中華兒女五千年來智慧的結晶,在“文化強國”、“文化大復興”等正確思想的引導之下,傳承和發揚中國傳統音樂文化已經成為了時代發展的重要內容,縱觀中國音樂發展的近代史,由于中華民族受到了外敵的入侵,因此,聲樂也與西方有著一定的融合。在新時期下,我們必須繼續發揚我們的傳統音樂文化,才能使得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才能更加保護中華兒女的勞動成果。就目前高校的發展情況來看,大多數高校的傳統音樂文化教學略顯不足,尤其是其中存在著一些共性的問題,阻礙著傳統音樂文化的傳播與發展,在新時期的發展中,高校必須肩負起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加快傳統音樂文化與聲樂教學的深度融合,推動中華燦爛文化的繼承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