郎榮榮 (陜西省西安小學)
班級合唱教學是小學音樂教學的重要途徑,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增強對音樂作品的理解,滿懷情感的演唱歌曲,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激發學生的智力和創造力,促進小學生身心健康成長。這要求教師結合小學生的特點,科學組織開展班級合唱教學,在對音樂聆聽、感受、體驗的過程中有效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在小學音樂教學中,需要讓學生掌握基礎的音樂知識與實踐能力,對音樂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與審美能力,發揮音樂在小學生人格塑造、思維開發等方面的積極作用。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可以發揮音樂凈化心靈、美化情操的作用,讓學生感受到輕松、愉快、充實,發揮音樂獨特的育人功能,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審美觀,為小學生的健康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
小學班級合唱教學以班級為單位,學生之間分工協作,是一種受到學生熱烈歡迎的音樂教育形式。從教學實踐情況來看,小學生喜歡集體活動,對于合唱教學的參與積極性很高,然而由于學生音樂基礎薄弱,在識譜和音準矯正等方面需要花費大量時間和精力,很多學生感覺識譜、音準或節奏方面存在困難,對合唱知識的了解不多。因此,通過班級合唱教學,可以達到音樂的高度和諧統一,能夠有效普及音樂基礎知識,使學生的演唱富有變化和情感,增強學生演唱中音色的準確性、平衡性和和諧性,并掌握正確的呼吸方法和訓練方法,提高小學生的音樂感受力、表現力和創造力,對于培養小學生的音樂素養具有積極作用。
首先,教師需要了解學生的個性特征,關注學生的個性發展。小學生性格活潑好動,音樂優美,表演表現力強,班級合唱教學十分適合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教師要面向全體學生,走近學生,深入了解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和個性需求,從學生的角度出發設計教學方案,用學生最易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呈現音樂,讓學生感受到合唱音樂和諧統一的魅力,為學生創設展現自身風采的廣闊舞臺。小學生普遍具有愛動、好奇心強、注意力不集中等共性特點,然而不同階段的學生還各有不同,低年級階段學生更加遵循自己的喜好意愿,在音樂學習中表現的自我,對教學的持續參與度不高,因此適合配合肢體動作等形式來表現音樂,引導學生開始了解合唱,進行和聲聽覺的訓練,培養學生多聲部的樂感;中年級階段的學生生理和心理相對成熟,能夠看懂簡單的指揮手勢,可以開始掌握合唱的方法和技巧,通過班級合唱訓練積累合唱知識和經驗;高年級階段的學生已經較為成熟,可以逐漸綜合運用所學的合唱技巧和方法,可以逐步增加合唱曲目難度,加深對歌曲情感的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在小學生變聲期階段,要注意保護嗓音,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發聲方法,合理運用氣息,避免對嗓子造成損害,有助于縮短學生的變聲期。
其次,教師需要深度備課,潛心研究教材,結合課程標準要求和學生學情,深入開發班級合唱教學的教學內容。教師需要挖掘教學內容中的關鍵要素,分析音樂作品中的審美特點,二次開發出適合班級學生的教學內容,使教材與教學科學組合,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
再次,教師需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和個性發展。班級內不同學生個體之間的差異很大,班級合唱教學的組織實施存在很多困難,這需要教師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引導全體學生共同參與到班級合唱活動中來,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呈現音樂、表達情感。
最后,教師需要重視班級合唱教學的趣味性,為學生創設歡快有趣、豐富多變的教學形式。好玩是小學生的天性,音樂教學要尊重學生的成長規律,不能刻意打壓學生的天性,應采用趣味性教學方式,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豐富學生的課堂體驗,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使學生成為班級合唱教學活動的主人。
在課中教學階段,教師可以結合教學需要,靈活運用各種音樂教育理論和方法,在班級合唱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
柯爾文手勢可以讓學生更加直觀了解音與音之間的高低關系,通過柯爾文手勢可以在班級合唱教學中調整學生的音準,建立音高概念。
例如,《在鐘聲叮叮當》班級合唱教學中,低聲部采用同音重復,高聲部采用級進方式,適合運用柯爾文手勢進行教學。對于高聲部第一樂句,先讓學生跟隨老師模唱“m-f-s”,學習柯爾文手勢,再模仿老師手勢唱“3-4-5-4-3-2-1”等音程,注意把握音準;第二樂句,比較“d”和“d1”的差別,學習如何用手勢位置表示音的音高差別,再跟老師手勢唱各個音程,等等。最后要求學生分組借助柯爾文手勢自學二聲部,教師巡回指導,以小組為單位展示二聲部學唱成果。
通過柯爾文手勢教學,可以讓學生掌握識譜演唱的能力,激發學生自主通過識譜演唱音樂作品的興趣,培養學生掌握基本的音樂技能,提高班級合唱教學的效率與質量。
每個人的思維會受到以往知識、經驗和習慣的影響而表現出一定的傾向性,形成思維定勢。雖然思維定勢會在某些方面起到消極的作用,然而在學習中也可以有效縮短思考時間,顯著提高學習效率。在班級合唱教學中,根據學生的思維定勢開展教學,可以使班級合唱教學更加容易、高效。
例如在輪唱教學中,由于輪唱有兩個或以上聲部先后演唱同一旋律,可以結合思維定勢進行教學設計。利用背景音樂和圖片、視頻等創設教學情境,讓學生初聽歌曲,感受情緒,引導學生自然讀歌詞,了解歌詞內容,再復聽歌曲,了解歌曲旋律節拍。在高聲部學生唱完第一樂句旋律開始唱第二樂句時,低聲部學生唱第一樂句。第一樂句和第二樂句旋律和歌詞內容不同,高低聲部學生的演唱會給彼此造成一定程度的干擾,然而在思維定式的作用下仍能保持學生演唱的穩定性。
輪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哼唱方式進行演唱,來獲得更好的和聲感。教師需要考慮到學生的接受能力,合理設計教學難度,先進行以樂句為間隔單位的輪唱,再嘗試進行以小節為間隔單位的輪唱,從兩個聲部逐漸過渡到三個聲部,循序漸進提升學生的音樂素養。
學生的聽覺具有一定的感知規律,教師在班級合唱教學中要認識到認知的客觀規律,遵循聽覺的感知規律開展教學,降低學生參與合唱的難度,增強學生演唱的自信心,確保學生有良好的音樂體驗。
例如,在支聲復調式二聲部歌曲的教學中,由于需要多個聲部同時演唱一個曲調,有些聲部與主要曲調一會分離,一會匯合,學生掌握難度較大。在教學中,教師就可以遵循學生聽覺感知規律設計和組織教學。以《柳樹姑娘》為例,歌曲選用模進手法,旋律舒展優美,在低聲部運用高聲部同音支聲和八分音符節奏,烘托了歡快的氣氛。在教學中,可以先引導學生聆聽范唱,感受歌曲的情緒,再復聽歌曲,輕聲哼唱旋律,做拍手律動,找出高低聲部旋律之間的相似點和差異。在此基礎上,進行具體聲部的學唱,引導學生了解頓音記號的演唱方式,注意力度變化和頓音記號。在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用生動活潑的啟發方式,引導學生仔細聆聽歌曲的旋律和情緒,感知聲部間的關系,逐步了解歌曲的演唱方法,按部就班完成合唱學習。
在班級合唱教學中,教師可以借助一些樂器和多媒體的幫助,利用多媒體創設教學情境,通過器樂配合烘托氛圍,使學生更加身臨其境的感受歌曲,并幫助學生了解樂譜,掌握音準和演唱技巧。
例如在同步節奏合唱歌曲教學中,以《小小少年》為例,歌曲節奏明朗歡快,可以運用多媒體創設情境,與學生交流溝通,師生共同總結生活中遇到的各種煩惱和挫折,引出歌曲,用音樂表達對生活的熱愛。在學生初聽歌曲后,向學生提問,“歌曲中的少年有著怎樣的心情?”復聽歌曲,感受音樂的律動,再跟琴單音逐句學唱,在琴伴奏下完整演唱。學生在學習同步節奏的歌曲時,一個聲部可能被其他聲部干擾而影響聲部的穩定性,可以借助豎笛吹奏的形式掌握各聲部的旋律,不熟悉的聲部先用豎笛吹奏來熟悉旋律,熟悉后再填詞演唱。如果學生不能使用豎笛吹奏,可以借助鋼琴等樂器發揮類似的作用,讓學生先熟練掌握各聲部旋律,再完整演唱。
小學生的身心特點決定了他們感知能力很強,有著很好的模仿學習能力,在班級合唱教學中教師需要重視培養學生的聆聽習慣,在樂器和多媒體等輔助工具的幫助下更好的感受體驗音樂的魅力,通過創設情境、游戲教學等形象化和生動化的教學方式引導學生學習歌曲。
在班級合唱教學中,教師需要充分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能采用傳統的灌輸式教學方式,而是鼓勵學生積極探究實踐,在實踐中掌握和運用音樂知識、技巧,提升學生的音樂表現力。在教學的結尾階段,教師需要對教學效果進行總結和評價,并布置適當的課后作業,以糾正學生的問題和不足,鞏固學生的學習收獲,深化音樂素養。
在教學評價方面,教師需要貫徹落實音樂課程標準的理念和要求,發揮教學評價的教育、激勵和糾錯功能,幫助學生更加全面、客觀了解自己的學習情況,增強學習的自信心,培養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在評價內容上,需要涵蓋學生課堂表現的各個方面,全面反映學生日常學習的整體情況。在評價方式上,需要結合形成性評價和終結性評價,關注學生的發展潛力,重視評價的激勵作用。對于音樂基礎較差的學生,要給予耐心的指導,肯定學生的努力態度和取得的點滴進步,及時糾正學生的認知錯誤,引導學生掌握正確的合唱方法,不斷強化學生的信心和學習主動性。
此外,小組合作學習方式可以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將學生的自主探究與合作交流相結合,共同聽歌、錄音、模仿、合唱,還有助于發揮教師的指導作用。因此,教師可以將學生合理分組,成立若干個合唱興趣小組,組織各種合唱活動,使音樂成為學生生活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組成部分,以充分發揮音樂的育人功能。教師可以基于學習小組進行音樂學習方法指導,布置集體性的課后作業和訓練活動,鼓勵學生更好的參與集體訓練,降低合唱教學的難度,從而更好的融入到班級合唱中。
綜上所述,班級合唱教學對于培養學生的音樂素養和良好品質,豐富學生的生活,具有積極的作用。教師在班級合唱教學中的教學策略,需要圍繞學生對音樂作品的感受體驗而進行,將學生的發展作為音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引導學生在班級合唱教學中運用所學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通過合唱實踐提高音樂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