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久晨 (常州大學)
歌唱是一門綜合性的技能,不僅需要擁有良好的演唱功底和較好的生理基礎條件、敏銳的音樂感知能力,還需要具有很強的各部分功能協調能力。在整個歌唱過程中,在諸多不同因素中,氣息起到最為基本的作用。除了對音色與音量起到較好的調節作用、為歌唱的支點與共鳴提供支撐外,還在整個演唱活動中的情緒、情感、音色調整和塑造等,也起到重要的作用。氣息與歌唱一樣,是整體性的合作運動,也由所有身體機能協同完成。
“哈氣法”是一種運用不同的哈氣方式訓練歌唱氣息的體系,作為一種特殊的歌唱氣息訓練方式,它最適合在我國北方的冬季、夏季展開。在南方,“哈氣法”的運用雖然也比較適合在冬季、春季,但是鑒于這些地區的季節性差異不太大,所以“哈氣法”的運用需要在室內訓練最好。“哈氣法”有多種不同類型的具體訓練方式,這些多樣性的方式能夠確保表現出最為豐富的作品內涵,發掘呼吸技術的表現力。因此,事實上,“哈法氣”的訓練也不僅限于冬季、春季時的冷空氣環境,在適宜的溫度條件下,都可以通過人們觀察哈氣時的穩定與不穩定狀態、分析氣息白霧的生成量和持續性、靈活訓練哈氣所產生的白霧的連續與斷開技巧、以及對哈氣產生白霧的氣柱形態變化技巧掌握等,達到訓練歌唱者的氣息均勻性與穩定性目的。
歌曲《不幸的人生》是一首采用美聲唱法演唱的、具有詠嘆性的作品,選自我國著名作曲家施光南的歌劇《傷逝》。該劇創作于1981年,施光南為了紀念魯迅誕辰一百周年,采取了借物言志的方式創作的一部大型民族歌劇。
在這部歌劇作品中,呼吸成為決定其他諸多歌唱要素的核心所在。演唱者在演唱歌曲《不幸的人生》時,可以通過對呼吸方式與呼吸量的調節,達到靈活調整演唱的音量、樂段、樂句中的音高、高低音域的色彩表現等變化的目的,可以很好的處理吐字、咬字過程中的“收韻”、“歸韻”等問題。因此,氣息的運用是與歌曲作品中的表現力密切相關的。演唱者對音色的調整,其實就是對氣息的調整,除了更細致更完善的發揮歌曲作品的情感表現力外,還可以揭示出作品的審美內涵和深層戲劇主題。
“哈氣法”與日常生活中的各類呼吸都有密切關系和類似之處,但是其獨到之處在于其呼吸的快慢與節奏調控,而且呼吸狀態與頻率、呼吸量等都直接與訓練者的心理狀態相關。“哈氣法”在運用呼吸方面的這些特點,與聲樂氣息訓練領域中常見的訓練方式都是相通、相融的。具體的“哈氣法”作為一種演唱技巧時,是與訓練技巧一樣,是可以通過調整呼吸的頻率、速度、呼吸的狀態、呼吸容量等要素來實現的。演唱活動中一旦掌握了“哈氣法”的運用技巧和控制技巧,就可以很直接的體現出對樂曲表達和情緒變化的影響與作用。
1、“連氣法”與“泣氣法”
“連氣法”,是“哈氣法”中最常見的一種氣息訓練方式。通過演唱者對氣息進行連續的呼出訓練,使得氣息的變化能夠折射出音樂中的連續性情緒保持、連續性風格保持,或在某一種形態持續進行下去的技巧特點。尤其是在冬季或春季的室外,或相對寒冷的室內演唱者都可以進行這種“連音法”的氣息訓練。演唱者在靜心閉氣后,微微的張開嘴巴,輕輕的連續呼氣,就可以看到會有白色的“氣柱”持續下來,“連氣法”除了訓練這種氣柱的連續性和穩定性外,還需要訓練如何對其進行連續性、均勻性的形態特點之外的穩定性、起伏性變化特點,這樣,就可以通過這種“連氣法”,體驗到某種聲音、色彩、情緒的連續性。
“哈氣法”的訓練,需要設計專門的音階或者適宜的歌唱樂句。一方面,演唱者可以在借助音階的訓練中采用連續上行或下行的進行模式,通過對音階進行連續性的滾動、反復方式,練習氣息的持續性與穩定性,另一方面也需要借助這些音階在不同位置的重音規律,進行氣息的均勻性和變化性訓練。
“泣氣法”則是“哈氣法”中比較獨特的一種連續性演唱方式。這種演唱方式在充分運用自然、放松哈氣后快速倒吸一口氣的突然方式,讓氣息處在機能彈跳力量的帶動之下,從而在斷開后腹部收縮的瞬間,然后進行快速的聲音交替,類似于人在低聲垂淚時的呻吟或嗚咽,最終實現氣息在完全自然、頓開的狀態下,快速吸入氣息與后面的不同聲音進行“掛扣”。
演唱者在運用“泣氣法”訓練音色時,一方面需要關注腰部力量發出的突然性和收束的堅決性,另一方面也需要關注這種機能狀態下所發出的聲音的可控性。無論是太過或不及的“哭泣”效果,對于演唱活動而言,都將是一場災難。因此,充分的運用腰部肌肉猛力收縮與體內氣息快速彈出的方式,在瞬間自然、流暢的吸入一定數量的氣息,采用放松狀態下的吸氣方式,對演唱的狀態進行可控性的調整,不僅可以營造出很好的凄涼色彩效果,還可以通過與休止音型、弱起節奏、切分節奏等音型結合,形成間歇性的音色效果。
2、“哈氣法”中“連氣法”、“泣氣法”在歌唱中的運用
“哈氣法”在歌唱中的運用,與訓練的方式類似,例如在《不幸的人生》中就曾經多處采用變換呼吸速度和頻率、呼吸量的方式來獲得音樂的戲劇感,表達歌唱者情緒的波動和精神狀態的恍惚。歌曲第65-69小節是運用急促哈氣法表達情緒波動的例子。
這段音樂在音樂形態上主要采取上行的模進方式,在不同的樂匯間用插入急促的“泣氣法”方式進行吸氣,并逐漸加大力度,將作品的情緒不斷的推出高潮,最后“啊”的樂句部分則采用“連氣法”吸氣,這樣的交替就可以很好的表現出作品中的內在情緒波動,內心掙禮形態特點。
第38-42小節這個樂段中不僅有長大的旋律線條,還有隱含在氣息控制中的“氣口”,這為“連氣法”的運用提供了基礎。在將“連氣法”運用于作品的歌唱時,還需要能夠體現出情緒的細膩波動與律動性特點。不管是連續的上行模進,作品中的樂匯濃縮進行,也可以采用“泣氣法”進行演唱。
1、“緩氣法”、“彈氣法”、“坐氣法”的訓練
“緩氣法”,顧名思義是與“彈氣法”具有相反特點的哈氣訓練方法。
“彈氣法”相對于其他任何一種“哈氣法”都體現出一種非常獨特的效果。
“坐氣法”:形象的形容這種演唱方式,類似于坐落于發射位置上的火箭點火后直沖云霄的形象特點。
2、“哈氣法”中“緩氣法”、“彈氣法”、“坐氣法”在歌唱中的運用
歌曲第89-95小節在八分休止后的音符,可以采用“緩氣法”進行演唱。這種類型的“哈氣法”需要在進行演唱中保持特定、飽滿、自如的氣息。而且需要調整呼吸的基本規律,強調在此段中開始處的音量和氣息量,因為需要運用一種夸張的方式,表現出音樂中的表現內容,需要突出呼吸技巧對于演唱手段的作用。這一部分的作品內容也可以通過慢呼氣的方式達到控制作品音色變化——逐漸明亮、力度穩中漸強的變化。
第41-48小節作品中采用了細分的八分音型、休止音型、二分音型等,而且采用節拍重音變換的韻律特點,與跳音、顫音、連音、音階等結合出現,是運用“哈氣法”中的“彈氣法”演唱的最佳片段。這種演唱方式對其內在的內涵揭示具有重要意義,除了可以很好的進行演唱色彩變化外,還可以對大量八分時值與跳音的結合演唱的更加形象性,產生一種獨特的“彈氣法”演唱色彩。演唱后面的長音處理時,則需要采用“緩氣法”與“連氣法”的呼吸方式,很好的控制音樂力度、音色平穩和色彩統一。
第68-74小節中前面部分是強力度向上的音階形態,中間小節則是連續下行的三連音的音階形態。演唱中需要采用“哈氣法”中的“坐氣法”方式——吸氣和呼氣的速度對音樂形象的塑造可以起到十分有效的作用,而且常常還跟音樂的速度轉變相配合起來,構筑穩定的氣息狀態。
總之,“哈氣法”是一種行之有效的聲樂訓練與歌唱技巧,通過這種方法不僅可以使初學者能夠根據哈氣形成的外在白霧形態判斷氣息的均衡、穩定,也可以用于針對性的分類訓練中。這種分類訓練,就是針對不同類型的聲音訓練進行具體的區別訓練,在有效的把握不同音色的演唱技巧后,就可以很好的將其融入一部作品之中。
“哈氣法”無論是在聲音訓練中,還是在作品的演唱中都具有不同的審美功能。“哈氣法”中的不同訓練方式與演唱技巧,不僅具有很強的審美意義與內涵表達功能,還可以通過對歌曲演唱過程中的重音設計、氣口安排、演唱韻律等要素的特殊處理,獲得富有表現力的情感效果,帶來音樂色彩與審美情趣的變化。無論是“連氣法”中吸氣越加急促,伴有漸強、加速的樂段,還是“泣氣法”所表現的內心痛苦、掙扎與悲憤情緒,或是“緩氣法”、“坐氣法”中所表達的深沉與憂郁、興奮等特征,都可以在“哈氣法”的訓練中實現,可以在一口氣內完成多種不同音色的塑造,既可以形成急促、緊張的音樂感染力,也可以獲得柔美、優美、壯美、悲劇美等不同的審美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