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韻佳 東北師范大學
皮亞杰在認知發展理論中提出:“人的認知分為四個階段”,0~2歲感知運動階段,也就是說只能對當前感知到的事物施以實際的動作進行思維;2~7歲進入前運算階段,在此階段孩子們構造表征能力會逐漸顯現,會產生豐富的創造力,最顯著的是他們會自己“過家家”,只有一個玩具卻能構思出很多情節;8~12歲稱為具體運算階段,此時他們開始具備思維分析與邏輯推理的能力;12~15歲進入形式運算階段,他們會產生假設演繹思維,因此在少兒舞蹈教育中也一定要按照不同的階段來設計符合不同年齡段的課程,要根據不同年齡段、不同心理發展程度、不同情況來制訂不同的課程計劃。
(1)心理活動。2~7歲孩子的認識活動往往依靠動作和行動進行。在聆聽或自己陳述時往往離不開動作的輔助,他們主要被外界環境和自己的情緒所支配,并不是被理智支配。此階段還未上小學的一批孩子,對成人的依賴度仍然很強烈,而此時也是培養良好習慣的關鍵時刻。(2)身體素質。已經具備跑步、跳躍及模仿簡單動作的基本能力,此時的身體肌肉也形成了一定的力量,能充滿信心地進行舞蹈基礎動作。此階段孩子最大的優點是具有豐富的想象力與創造力。
(1)備課方向。剛開始接觸舞蹈課,教師對舞蹈課的概念與課程規定都并不了解,首先要讓孩子們明確在舞蹈課上的規定,如何保護自己不受傷。穿著統一的服裝和留著一致的發型,準備好課間休息時的水;制定特定的小手勢如安靜、停止、前進之類的。(2)教學方法。前運算階段的孩子有豐富的想象力和創造力,因而要充分利用這一點挖掘他們的舞蹈編創能力。大多數父母來報舞蹈班時都會說:“孩子一聽見音樂就會在那里跳舞。”但是這種聽音而舞情況為什么會逐漸消失呢?就是沒有在關鍵的時候去繼續發掘他們的編創能力。這個階段的孩子年齡偏小,因而要以趣味教學為主,以游戲教學為輔、可以促使專注力的養成。
(1)心理活動。此階段孩子的思維特點具有守恒性、脫自我中心性和可逆性。皮亞杰認為,該時期的心理操作著眼于抽象概念,屬于邏輯性的,但思維活動需要具體內容的支持;可以從具體事物中獲得的表象進行邏輯思維,形象思維開始形成,但還不能進行抽象思維;已經能理解原則和規則,但只能刻板地遵守規則,不敢改變。這個階段恰好是每個孩子的小學時期,現實生活中,學舞蹈的孩子們會聚在一起比試誰更厲害。從年齡段來看,可以算得上學舞蹈積極性最高的階段。(2)身體素質。7~12歲時是反應速度、動作速度、速度素質,以及靈敏性、協調性、可塑性最強的年齡,此時身體也是開始發育的階段,抓住孩子的具體運算階段完全可以大大地提高其身體素質。
(1)備課方向。具體運算階段的孩子經過學校的嚴格管理后已經具備了自我約束的能力,并隨著年齡增長、心智不斷成熟,孩子們開始對美有了一定的認識。因此在為這個階段的孩子們挑選練習組合時就要避開模仿小動物之類不是那么優美的劇目,可以挑選漢藏蒙維朝五大民族的劇目,如此還能更好地了解中華民族文化。(2)教學方法。面對7~12歲孩子時,可以在舞蹈教學中針對孩子們不敢突破常規進行針對性訓練,營造一個開放式課堂氛圍,打破他們過于遵守規則的狀況。孩子們具備一定的理解能力,對知識也會產生極度的渴求,可以在學習舞蹈組合或劇目之前介紹一下有關舞蹈的文化背景。
(1)心理活動。此階段孩子思維形式出現擺脫思維內容情況。形式運算階段的孩子能夠擺脫現實的影響,關注假設的命題,可以對假設命題作出富有邏輯性和創造性的反映。舞蹈學習中的反應就是可以理解抽象的舞蹈質感,能更好地詮釋出舞蹈的美感。這個年齡段會出現一種涇渭分明的現象,一大部分孩子會因為學習任務的加重放棄學舞蹈,而一小部分則會選擇專業學舞蹈。(2)身體素質。12~15歲正處于向成年的過渡期,這一時期的男孩出現肌肉增加,女孩出現脂肪增加的現象,同時,他們的體能、耐力都是十分突出的。
(1)備課方向:在這個階段,軟開度或是其他的基本功訓練是有一定難度的,在備課時可以考慮選擇劇目更加側重于表現力的,使孩子們可以更好地接受。(2)教學方法:可以將講授法、實踐法與討論法相結合,12~15的孩子已經形成了自己的思想,當他們與同齡人交流時,分享彼此的心得與體驗可以將學習舞蹈的成效大大翻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