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 越 南京曉莊學院美術學院
漏窗,俗稱花窗、漏花窗、花墻洞,是園林建筑中一種獨特的裝飾藝術形式。一衣帶水的蘇州平江河畔,當意趣雅賢的江南士人與心思玲瓏的南方匠人相遇,便找到了詩意的歸宿。白墻青瓦、木柵花窗的背后是窄巷深宅,吳人世代留居傳承。吳儂軟語和蘇州評彈從宅坊間流出,窗下一抹清流淌過,烏篷船輕慢地搖曳著,石橋臥波,與粉墻黛瓦的亭臺樓閣、花木彼此借景,在江南的水汽氤氳中宛如一幅長卷。
當人們漫步在江南煙雨中的蘇州拙政園內,透過漏窗觀景,亭臺水榭、樓閣假山,別有一番風味。從里往外觀,從外往里觀,都是美景,卻并不相同。以小見大,于細微之處見真章,賞園林四時不同之景,人生一大樂趣也。
漏窗大多設置在園林內部的分隔墻上,主要用于體現園林的隱私性,一般不會放置在外墻上,以免游客一眼看盡園中山水。漏窗在長廊和通透的分隔墻上運用得最多,這樣的效果最好,且在陽光的照射下,漏窗斑駁陸離,變化萬千,與景色交相輝映。
漏窗外觀造型以矩形、圓形為多,也有例外,不規則的造型顯得古典園林更加書香四溢、古色古香。矩形造型以兩至三層為宜,這樣既不顯得累贅,又不顯得單薄,若漏的景過多,漏窗便失去了若隱若現的效果,也就毫無生趣可言。拙政園中的漏窗外框造型大多中規中矩,并無令人眼花繚亂之感,可以稱得上素凈淡雅。漏窗的外框只是漏窗整體的“綠葉”,而精彩紛呈的內部圖案才是“紅花”。素凈的漏窗外框造型不會使漏窗在園林其他裝飾藝術形式中失了顏色,其內斂有內涵的特點是低調的體現。人們不會一眼便注意到漏窗的外觀造型,“不喧嘩,自有聲”就是運用漏窗造型的巧妙之處。
現代新建的園林中看到的漏窗窗格劃分形式大多比較單一或籠統,無外乎方和圓兩種,不像古人設計的漏窗形式多種多樣、寓意豐富雋永。這并不是說現在的設計師沒有想法,而是因為他們不敢設計奇形怪狀的漏窗,怕破壞了園林的統一性,反而變得束手束腳了。
反之,綜觀聞名天下的江南古典園林拙政園的一百零八式漏窗,窗與窗之間雖巧妙關聯卻又各不相同。這一百零八式漏窗中,有仿山水波紋的(如有棱有角的、凹凸不平的肌理),有仿花鳥形態的(如松鶴長壽的圖案,寓意長壽永恒的美好祝愿),有仿文物古玩的(如瓷瓶的外形、瓶身的變化等),有仿名著戲文的(如拙政園的秫香館板上刻的《西廂記》的戲文[1],文字演變過程中的變化也可以運用在漏窗的窗格劃分上),還有一些寓意深遠的圖案等。若是漏窗的窗格劃分采用了美麗溫和的海棠花,漏窗邊還種植上玉蘭花、牡丹花、桂花,則寓意“玉堂富貴”[2];與菊花、蝴蝶相搭配,寓意為“捷報壽滿堂”;與五個柿子相搭配,叫作“五世同堂”。從這些美好的祝愿中我們不難看出,漏窗的窗格劃分,寓意普遍采用了諧音、聯想想象的手法,反映了人們安居樂業的心理狀態,寄托了人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向往,表達了人們對大自然中景物美的解讀,表達了人們對園林漏窗藝術形式的獨特理解。漏窗窗格劃分的巧妙之處在于它劃分形式的多樣性、文化寓意的深刻雋永。
青瓦白墻比較素凈、淡雅,試想一下,走在拙政園的波形廊上,若是看見漏窗,“欲隔半隔”的感覺便油然而生。這些漏窗不是千篇一律地排放,資料記載,拙政園的漏窗有一百零八種圖案,皆不相同。與波形廊相對的是一座涼亭,墻上有一扇半圓形的漏窗,給人以驚喜,正愁在白墻外風景看不夠,還引得人們尋入口。半圓形的漏窗下方還有欄桿圍著,游客可以在院子里“憑欄眺望”,看盡湖光山色。湖邊柳樹投影在白墻上,投映在水中,光與影相互交錯,水天一色,又是一番景致。漏窗與欄桿水榭相互呼應,互相取景,達到了漏窗與園林景色融合共通的上乘境界。遠望古典園林,雖然經歷了歲月的洗禮,卻依然屹立于天地間,無愧于“江南古典園林的典范”之桂冠。
漏窗既是園中景色,也是“天然畫框”,即使隨便擺放在園內一角就是一幅藝術創作上的構圖,是美景對人們的饋贈。明代李漁曾從美學的角度對漏窗的借景進行總結:“同一物也,同一事也,此窗未設以前,僅作事物觀,一有此窗,則不煩指點,人人俱作畫圖觀矣。[3]”僅從字面的意思便能看出漏窗對于園林的重要性,其體現了從事物觀到畫圖觀的轉變,自然生動,形象有趣。除了漏窗的光影藝術隨之改變外,漏窗本身的造型花紋圖案也在不同的陽光照射下產生了不一樣的變化投影,這無疑成為點綴園林的另一特色。
風景園林隸屬景觀,漏窗是園林中的一個“點”,能夠以小見大。古代皇家園林、私家園林的設計布置初衷稱得上是設計界先賢們的智慧碰撞了。他們在尊重自然基本水體和山體的情況下,稍加改變,制造出一種“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效果,從而達到“一切景語皆情語”的上乘境界。除此之外,他們還擅長“一切景中借景”的修辭手法,以漏窗為載體,園中一景為“本體”,將漏窗形成的新景為“喻體”,生動形象地描繪出園林之建筑巧思。漏窗之于園林山水的作用,園林與漏窗巧妙結合的構思,古人的智慧可見一斑。
漏窗與一棵竹、一片瓦、一枝花形成的景色,完整、引申意義深遠,引人遐思,耐人尋味,給人啟迪,令人深思。誠如書中提道:“蘇州園林花窗是一道靚麗悅目的風景線,是吳地人民在長期的文化活動中積累的智慧結晶,也折射出華夏窗飾藝術博大精深的文化淵源,體現了吳文化的民俗意義和士大夫的審美精神。[4]”士大夫的最高道德理想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5]”。士大夫給人一種超然物外,卻從細微之事過渡到大格局的精神境界。設計也是如此,要有原則,遵從本心,從而產生更好的設計理念,設計出更好的漏窗作品、園林作品。
漏窗不僅是一種窗框,更是一種美的畫框;不僅是一方固定的天地,更是移步換景的天然幕布;不僅是一種巧思,更是一種新型園林裝飾藝術。朱良志指出:“園林作為一個載體,集中地反映了造園者的內心世界。[6]”所見就有所感,所感就有所思,所思就有體現。以前,漏窗可能只是一方石墻上開窗透氣之意;現在,漏窗是一種景觀設計方面的裝飾藝術之意;未來,漏窗是行走的美景、活化石[7]。我們只有在了解漏窗與園林的互動、人與景觀的互動、設計與大眾群體的互動關系基礎上繼續探索前行,才能繼承前人的設計理念,開辟未來的漏窗發展道路[8]。園林景觀無疑是先輩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我們應在漏窗現有藝術形式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并傳承和發揚下去。漏窗的未來發展形勢一片大好,璀璨的設計之光照亮了我們前行的路。
綜上所述,園林景觀設計中的裝飾藝術形式多樣,設計者對歷史文化背景、周圍環境空間、景色融合共通、外觀造型、內部窗格劃分[9],在設計過程中,注入了設計者獨有的設計思想和設計理念,從而以一種極其豐富的方式將不同的景色、志向、寓意祝愿展現得淋漓盡致,讓觀賞者能夠更加深刻、具體地感受設計方案中獨特的園林審美魅力。因此,在寬廣的藝術設計海洋中,環境藝術設計者理應按照具體情況進行合理化創新、繼承前人超然物外的忘我思想并使用相應成熟的漏窗裝飾藝術表現形式[10],大力促進園林藝術設計相關行業向前發展,并為現代景觀設計注入新的時代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