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晉堂 唐湘芷 喀什大學藝術學院
雕刻文化內涵豐富、歷史悠久。由于氣候的影響,作為傳統裝飾的繪圖不適宜長久地保留下來,所以傳統木雕的手工藝方式難以傳承。隨著科技的發展,傳統木雕手工藝也越來越新潮,與其他手工藝術相比獨具一格,從最開始的大體粗糙,到具有審美意識,再到現在木雕工藝越來越精細,慢慢演變成了今天的藝術品。
傳統木雕手工藝的藝術審美是為大眾所創造的,其內容和藝術形成的本質是大眾化的,即以表象影響人的心理,表達各種地域觀、靈動的宗教信仰,并且涵蓋哲學范疇,其中涵蓋的意義耐人尋味。從古至今,傳統木雕不斷發展,現在的雕刻手法與技藝具有的意向性、創新性、實用性與有趣性,都是從最開始的普遍性、大眾性、技術性演變而來的。人類見證了傳統木雕的發展與進步,是當代地區的新潮,也是一門不容小覷的藝術。
喀什木雕紋樣具有豐富多樣的構成形式,組合方式靈活多變,不拘一格,給人以緊湊、有序的形式美感。構成形式主要有如下幾種類型:具有秩序美的對稱圖案、具有和諧美的均衡圖案、具有韻律美的重復圖案、具有動勢美的植物藤蔓。這些造型豐富、形式多樣的木雕圖案使喀什的建筑洋溢著獨特的美感和藝術魅力。?
對稱是傳統建筑各個層面分布的美學形式的概念。木雕的對稱圖案在木雕藝術作品中有著許多常見的植物對稱圖案。設計者運用對稱的形式,可以讓圖案具有規律對稱的結構關系,使均勻散布的裝飾圖案重心平衡,在空間上有錯落有序的形式,突出統一、對稱的秩序美。因而,對稱式的圖案給人以舒適的感覺[1]。
對稱圖案并不是整齊劃一、完全對等的,喀什木雕圖案具有對稱美的規律造型。從整體上看,它的基本組成部分之間有一定的對稱性,而不是要求喀什木雕圖案的各組成部分必須完全相等。
自古以來,人類就一直在尋求造型與結構之間的平衡。在追求美好事物的同時,也體現了其對幸福的期望,毋庸置疑。喀什傳統木雕中均衡格調具有的審美意識十分常見,展現了其中蘊含的和諧美。平衡是指中軸兩側的數量、形狀和距離在形式上不相等,但心理感受與視覺感受是一樣的。平衡的模式在表達方式上是活潑的、豐富的,具有自然的情趣和淡淡的神秘感。
木雕圖案多運用一種平衡的方法來表示,圖案穩定的構造凸顯出了自然美感。木雕圖案有和諧、自然的美感,均衡的空間布局相對穩定,少了呆板,營造出一個平衡宜居的空間,給人一種安逸的感覺,為美好居家生活帶來了無限遐想。
喀什木雕中具有的連續式美感的圖案有橢圓形、正方形、扇形等。它們有如下特點:排列整齊有序,具有光滑節奏,軟硬適中,平坦的圖案形狀感十足。規則而連續的美還包括生動的細節和花葉的連續組合,既可以一字排開,又可以曲折而柔和地上下擺動。猶如一幅有著許多曲折的、美麗動人的畫面。連續的小圖案重復出現形成了整體的花紋,其包括的圖案有彎曲、方形、圓形,在一定規律下的變化中逐漸波動,形成變化統一的和諧形式。
植物藤蔓圖案的動勢美體現在婉轉起伏的曲線框架上。藤蔓骨架上下彎曲延伸,能夠完美地展現框架結構。由于植物藤蔓線條彎曲起伏、回環,圖案像水般蜿蜒曲折,凸顯出了動態美感。圖案的結構從整體上看工整緊湊,從布局上看有滿滿的節奏韻律感。在造型曲折而靈動的藤蔓圖案中,每根線條、每朵含苞待放的花朵都完全依附在藤蔓的骨架上。線的造型在植物藤蔓框架劃定的空間里連續蜿蜒曲折,枝干隨著植物藤蔓骨架的動勢而旋轉彎曲,不失其本身的清新脫俗之感,所有的形狀都隨著藤蔓植物骨架結構的起伏而變化,但一致有規律地運動。
綜上所述,喀什木雕具有多種多樣的美的圖案,形式靈活。正是這些木雕圖案具有豐富的形式美感,才體現了喀什古城建筑的藝術特色,實現了用木雕圖案裝飾的審美功能,達到了功能和裝飾的完美統一,使傳統的木刻建筑更具欣賞價值[2]。
將傳統雕刻藝術與現代雕刻藝術相比較,現代雕刻藝術在新時代發展的變革中,在對傳統雕刻手工藝的材料使用及雕刻技法、雕刻語言形態上都有所開發與發展,所體現出的創新性和變化性與傳統雕刻手工藝不盡相同。因此,當我們在時代變革的造型藝術上分析傳統木雕藝術的造型和主題時,也賦予了現代雕刻一定的意義,其代表著喀什傳統雕刻藝術中的內在精神,現代雕刻不僅對雕刻藝術進行了發揚和傳承,還在豐富文化底蘊上進行了創新與拓展[3]。
傳統木雕藝術與現代雕刻藝術的區別在于它占有獨特的空間,這是無可替代的,也是其獨特魅力所在。雕刻藝術將作為人類與空間之間的事物而存在,使人們能夠在雕刻中參與空間和探索自我。
同樣,雕刻也逐漸變成人本身空間界定自我的標志。相對而言,雕刻從來都是一種真正的、真實的存在。這種情況在喀什古老建筑上也有所體現,但一些古老房屋建筑的實用目的削弱了雕刻的體現。人類是為了創造而出現的,雕刻藝術中的生產工具同樣是被創造的,也被看作藝術的另一種形式,因此古老的生產工具和人像,在遠古都不是純粹意義上的藝術,每個事物都有其意義所在。
文化創意產品設計通常在尋找獨一無二的裝飾時,同樣追求著深度的內在,借助天馬行空的創造力,給生活帶來更多美好的東西。設計師在設計文創產品時,不應被動地迎合市場,以滿足現有的消費心理,與藝術相同,它從生活中得來但是又高于生活。必須不斷地追求更高的高度,激發受眾形成新的消費需求,通過創意設計使受眾看到它的需求,只有通過這種方法,才能讓文創產品與普通商品有所不同。
所有類型的文化背后均有它的追隨者,然而如何知道該受眾群真實的內在想法,設計師必須對文化進行更為深入的理解,只有這樣才能掌握文創產品設計的精髓[4]。
木雕創新產品需要滿足實用性原則。實用性是每一件產品的設計基礎。無論是普通商品,還是創新研究產品,均需要滿足其實用性。只是相較于一般產品,創新產品的實用性原則在其重要性的排序上不能確保一定是排在第一的。普通商品如果失去了自身的實用性,也就丟掉了它最基本的價值。甚至在基礎功能上,必須要有可使用日期長等多種因素才能被消費者認為是一個好產品。但是創新產品有時候與它的文化價值內涵作比較,所表現出的精神體驗又是不同的。因此,我們發現用充滿人文及文化底蘊的木雕圖案做裝飾,同時產品又能具有實用與美觀的特點,就能夠獲得受眾的喜歡[5]。
跟普通商品進行比較,創新產品通常更追求美的境界。由于這是文創產品本質的外在體現,不管是材料和外形方面的新奇,還是形狀和結構上的出彩,文創產品的該類美都是與它的價值規律相匹配的,但是該類美的感受,又經常通過它的“意外感”而獲得,該類感覺是基于用戶的理性層面,是受眾對產品的直觀反應,也是它在創新方面尤為顯著的特色。與此同時,設計無法獨立在市場與社會上獲得自身發展,創新產品的美很多情況下是無法完全實現設計師本身的想法的,一個產品若要來到市場內部必須滿足一般民眾的審美特點,這樣的審美規律即使無須憑借大量的修飾,也不會落入俗套。
木雕的創新設計,簡單地說,就是讓木雕產品具有新的文化創意,使木雕這種傳統工藝因文化創意的滲入而煥發新的活力。將傳統的木雕的特色融入木雕的創新作品中,不僅可以使木雕與時俱進,緊跟時代的步伐,還能讓文創產品更具新意,可謂兩全其美。
總之,在設計文創產品的過程中,主題的選擇是非常重要的。只有擁有好的設計主題才可以滿足消費者的心理需求。然而在選擇主題的過程中,設計師切忌盲目地對主題進行選擇,可以適當地根據作者的需求,結合喀什木雕文化元素中的主題進行合理的選擇。通過對喀什木雕文化元素中的主題文化進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討,再對其最終主題進行確定。從而可以更好地確定設計作品本身的主題內容。
這些傳統的視覺元素對木雕設計有著深遠的影響,木雕產品要想走向大區域必須有自己的特色,必須很好地融入傳統的、帶有民族色彩的視覺元素。在木雕設計中,雕刻師要抓住喀什傳統文化中的視覺特征,并融入時代元素,使創新設計的傳統木雕具有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