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繼文 廣東民族樂團
打擊樂是一種性格鮮明的風格音樂,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運用,可以極大地展現出功能的廣泛性。由于民族管弦樂隊與打擊樂聲部是彼此影響、相輔相成的關系,因此,演奏人員需要了解樂器的分類及作用,并對于在作品創作中,選擇打擊樂的不同樂器,從而可以體現出打擊樂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作用。本篇文章是筆者對于打擊樂的發展,以及打擊樂不同打擊樂器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的實踐效果的相關概述。
打擊樂器具有較多種類,以材料為主可以將其分為竹木類、金屬類、石類、皮革類,依據音高可以將其分為不定音與定音兩種形式。現階段,我們最常見的打擊樂器是在長河中不斷進步而流傳下來的,有云鑼、大鼓、編鐘等。最早的打擊樂器來源于鐘,起源于新石器晚期,演奏方式是將其放在座上敲擊,也可以直接用手拿著鐘敲擊。其后產生的編鐘是人們所見最多的打擊樂器之一。編鐘是先秦時期的一個關鍵樂器,可見在這個時代,我國的技術水平已經達到一個發展速度比較高的階段,技術水平也已經實現了較高的水準,可見先秦時期整個國家發展已經呈現出了歷史新高[1]。
大鼓作為打擊樂器中比較常見的一種,其歷史悠久,在傳說中,發明大鼓的人就是黃帝,其主要功能是可以鼓舞士氣,也可以對敵軍起到一定的威懾作用。最早在我國出現了大鼓、木鼓,之后就產生了皮鼓、銅足鼓等。磐是在這個時期就已經逐漸出現的一種打擊樂器,在商朝的石磐主要是利用石頭進行加工形成的,人們可以在上面進行雕刻,雕刻的文字也比較清晰[2]。
鼓類的打擊樂通常沒有固定音高,但是在管弦樂隊中,卻可以自成體系,可以運用音色之間的差別,提升演奏效果。鼓的節奏感在一般情況下表現強烈,創作者也多數愿意運用其進行創作,以鼓為主鼓段,從而可以體現出民族管弦樂的整齊及力度改變,以此強調整齊劃一和力度變化。在《龍騰虎躍》中,群鼓共同奏響,在這種情況下,人的感官會體驗到一種陽剛氣勢,間接表現出中華民族的氣魄,由此可見,鼓類在打擊樂及管弦樂隊中具有很大的作用。
鑼屬于打擊樂器中的一種,是金屬打擊樂器的代表之一,主要通過銅塊冶煉制成,結構相對簡單。鑼身是圓形弧面,大小不同,直徑也存在一定差異,從幾厘米到150厘米。其效果以及音色具有不同效果。可以在鑼邊穿孔并系上繩,在架上懸掛演奏,也可以直接使用左手提起,右手持鑼,并用錘擊打鑼心或者鑼邊。演奏技法比較多,可以輕、重擊、打邊、掩鑼、悶音等。鑼的歷史悠久,通常會運用在不同的節慶場合、地方戲曲、民間娛樂、民間音樂中。其不僅可以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發揮一定的作用,增強演奏效果。在世界范圍內,鑼也得到了比較廣泛的使用,通常會被運用于交響樂隊中。鑼在現今時代流傳下來的種類總共有30多種,在民族管弦樂隊中,比較常見的種類有云鑼、大鑼、十面鑼、京鑼、小鑼、低音大鑼。小鑼在京劇中也被稱作京小鑼,其大小是直徑21到22.5厘米,通常不系繩子。演奏人員可以直接使用左手在鑼的內緣支撐,右手使用薄片敲擊,聲音清脆響亮。大鑼屬于體積比較大的一種打擊樂器,其大小不一,直徑一般在80到100厘米,直徑逐漸增大的同時,聲音也會發生改變,變得更加深沉及柔和,余音也會變長。對其表面的不同部分進行敲擊,發音也會高低不同,音高及音色也會存在差距。
鑼在民族管弦樂隊中經常會對戰爭進行渲染,在古代,被稱作金,多在戰爭中使用。例如,在民族管弦樂隊中,運用其可以傳遞信號。如果單獨出現,傳遞信息的效果會更加明顯。例如,《沙迪爾傳奇》中,鑼聲將上部分與下部分連接。在管弦樂隊的悲鳴中,聲音從強到弱,直到最后一聲輕響,有意味深長的效果,也代表著一個英雄的逝去。對于英雄的死亡充滿了哀怨以及悲傷,之后在民樂管弦樂隊中會出現低音革胡以及革胡的旋律,是對此種情緒的繼續[3]。
民樂管弦樂隊中比較常用的打擊樂器是镲類,镲類打擊樂器屬金屬體鳴樂器之一,每副以兩片圓形金屬板為主,相擊就會發聲,也可以運用其中一片,镲片有系繩,演奏人員可以一邊握繩,一邊用槌進行擊打。音響比鑼更加洪亮,具有較強的演奏效果,音高通常不是很固定,主要功能是可以制造高點及渲染氣氛。
镲的表現力比較豐富,規格不同,音色也會存在差距,演奏技法不同,表現效果不一,大镲的音色比較洪亮,容易產生震撼效果,兩面镲雙擊,可以襯托場面的宏大,對于民樂管弦樂隊制造高點具有一定的效果。悶擊主要就是為了制造一種煞音效果,音量突出,但是卻戛然而止。小镲余音比較短,強擊音色尖銳,密集擊打,效果比較夸張,沖突力極強,可以制造出一種緊張的感覺,不同種類的小镲會經常綜合使用。也可以將其與其他打擊樂器配合,從而產生戲劇效果。郭文景在《日月山》的樂曲中,首先利用鐃鈸,將極強的音量打出。將其與嗩吶、管子等一致節奏,營造出激烈奔放的氣氛,之后使用小鈸進行反面相擊,這種節奏型,與人聲吟唱相比,更突出地域特征,在強弱之間產生比較明顯的張力。镲處于磨擊狀態,產生的音色,讓人緊張,會給人以神秘的體驗。《西北組曲》中的《老天爺下甘雨》屬于譚盾的作品,在這一章節運用镲處于磨擊演奏的方式,可以表現出這種神秘的感受,大镲磨擊聲音就好像天上的閃電,對于鼓聲予以映襯,預示著即將到來的甘霖。
在民樂管弦樂隊中,將镲與鼓互補,雖然材質完全不同,鼓類悶沉,镲明亮且尖銳,但是將這兩者放在一起就會在整體體驗上產生一種互補的感受,為鼓類增加光澤,也可以將鼓類的干澀中和,可以將這兩個打擊樂器之間存在的差異進行對比。例如,剛才說的《老天爺下甘雨》大镲在這個階段產生,主要是由于樂隊整體改變,力度變得強烈。樂曲剛開始使用大鼓,到作曲家使用大镲,將這兩者之間的張力變化凸顯得淋漓盡致,增強了民樂管弦樂隊的演奏效果。將音色的高低制造出來,讓沉悶與尖銳進行比較,突出兩個打擊樂器的互補作用,將打擊樂器的表現力進一步提升。
打擊樂器在民樂管弦樂隊中比較常見,其發展歷史比較悠遠,無論哪種打擊樂器,都會對民樂的整體感受帶來一定的影響。演奏人員應了解不同打擊樂器之間的區別及作用,在演奏中科學使用打擊樂器。例如,可以將镲鼓類使用,兩者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互補的作用,對于樂曲效果增強有一定作用,對于民樂管弦樂隊演奏效率有極大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