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然然/ 韓再紅 (山西師范大學)
器樂,俗稱“場面”,傳統稱呼分為“文場”(管弦樂器)與“武場”(打擊樂器)。山西民間器樂種類繁多,是山西珍貴的藝術瑰寶。
關于器樂的形成與發展,事實上民族民間器樂的風格的形成,主要是由當地的文化傳統、生活習慣、風俗、語言和地理環境等因素所決定的[1]。就山西大同民間器樂來說,其長期流行于當地民間,并同山西的民歌、曲藝、戲曲和吹打音樂互相交流、滲透,所以,大同民間器樂也逐漸形成了一些自己所特有某些相同的風格特點,但僅僅是某些方面,整體來說區別還是比較明顯的。
1、山西鑼鼓樂
有學者圍繞山西的鑼鼓樂展開了相關研究,認為打擊樂器在很早之前就出現于中國了,其最早的代表樂器是鼓,盛行于民間,因此叫做民間鼓樂,是歷史悠久的民族地域文化的集中體現。而山西是中國鑼鼓文化的發祥地之一,最初始于先秦,于唐宋時期興起,在明清時期發展旺盛,如今依然是著名的器樂之一,可謂歷史悠久。在韓起祥《山西鑼鼓20年》中進一步提出,在古代,山西鑼鼓最開始用于沙場,即在士兵沖鋒陷陣之時,敲擊鑼鼓為他們傳遞力量和情感,也就是說山西鑼鼓是一種原始語言,寄托著勝利的渴望和團圓的喜悅,它就像一個紐帶,將士兵與家國感情緊密聯系到一起。[2]山西鑼鼓的種類有很多,在鼓文化中被列為全國之最,可見其種類之多,數不勝數。大致來說,部分山西鑼鼓鼓種分為太原鑼鼓、威風鑼鼓、絳州鼓樂、轉身鼓、花敲鼓、穿箱鑼鼓以及車鼓等。
2、山西鼓吹樂
在鼓吹樂方面,學者史其威的研究極具代表性,其以中國古代晉西北鼓吹樂為主要研究對象,通過深入研究得出:鼓吹樂屬于合奏樂種之一,從中國古代音樂史上來看,其始終占據著非常關鍵的地位。但縱然研究眾多,關于鼓吹樂的實際出處,音樂理論界一直未給出統一結論[3]。通過綜合查閱和總結鼓吹方面的文獻資料,能夠了解到在漢魏北朝時期,古代山西晉西北曾出現多個民族文化繁衍的盛況,由此推斷此地極有可能也是中國鼓吹樂重要的藝術發源地。
孔繁洲指出,鼓吹樂于秦漢時期誕生、發展、成熟,到了漢魏時期,鼓吹樂間根據用途不同,逐漸區分出多種類別:第一,黃門鼓吹。由天子近侍掌握,主要列于殿廷,稱為“食舉樂”(宴席、飲膳時所用),亦稱“長簫”。其鼓吹涉及之地“甘泉、汾陰”均在長安北部;第二,騎吹。用于鹵簿,與帝王、貴族等車駕隨行,以用簫、笳、鼓等樂器在馬上演奏而得名。第三,短簫鐃歌。指軍樂,主要用于社、廟、“愷樂”、“郊祀”、“校獵”等盛大活動。第四,橫吹。用于隨軍演奏,朝廷常以其賜予邊將[4]。
深入研究中國北方古代和民間鼓吹樂,意義非常重大,這從喬建中在第一屆中國民間鼓吹樂學術研究會論文集中寫的“序”文里便可看出來,他認為,中國音樂悠久傳統的三大法寶主要是“民間鼓吹樂”與“戲曲、曲藝音樂”和“七弦琴音樂”。并明確提出,中國的鼓吹樂歷史可以追溯到兩千多年以前,盡管時代和社會不斷變遷,各方面都發生了變化,但作為傳統文化的鼓吹樂,根本性質和內在價值是永恒的。[5]當然,各個階段為鼓吹樂界定的內涵會有所不同,但這并不影響其較強的傳播能力和生命力,它穿過歷史的煙云發展到現在,是中國音樂歷史上擁有難以動搖的重要地位的經典音樂之一。
3、山西吹打樂
根據樊宇紅的研究可知,吹打樂俗稱“八音會音樂”。八音會是民眾自發組織起來的以自娛情性為目的的民間樂社組織,樂社成員是工商農學政各界的業余音樂愛好者[6]。
關于鼓吹樂和吹打樂的區分,有學者進行了研究,結果指出,如果單從曲體結構和樂器編制方面來說,兩者的差別微乎其微,要想對其進行有效的區分并不容易,所以,從這一標準入手,在方法上來說是不可取的。我們可以根據兩者的性質和作用,來簡單區分出兩者的不同:鼓樂是正統的禮儀音樂,主要作用是禮樂祀神,不是一般能吹打兩下的人可以擔任的,只有懂禮儀規矩的樂戶才能堪當重任;吹打樂是各界平民愛樂者業余演奏的自娛音樂,樂戶受雇于人,演奏的禮儀音樂稱鼓樂,是民間約定成俗的。
結合學者關于山西民間器樂的研究,筆者認為山西民間器樂的整體評價可概括為:民間器樂表演活動依附于民俗活動中生存發展,因此民俗禮儀活動的長期延續存在,就是民間器樂活動源源不斷的生命力供給源。不難看出,民間器樂與民俗活動息息相關,許多民俗活動,特別是婚、喪、生、祭四大禮俗都離不開民間器樂。當然,民間器樂的發展也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歷年春節社火活動和鑼鼓比賽,為民間器樂的繁榮提供了一個寶貴的平臺。
劉紅慶在深入分析后則認為,將山西民間器樂與西洋交響樂的審美作對比,可以發現兩種審美存在很大的差異,正如張愛玲曾指出,交響樂可以稱之為“精心策劃的謀殺”,控制力比宣泄力更強[7]。
整體來說,山西民間器樂主要分布和盛行在太行山呂梁山地區,是民族融合過程中誕生并流傳下來的一種節日歡歌。綜上所述我們也可以發現,山西民間器樂包括古鑼鼓宣泄的廣場音樂、推廣敘事的戲曲性音樂,也有一些佛教樂。但從音樂本身來說,都是非常自然、干凈灑脫的。
以吹奏樂為例,就目前其傳承現狀來看,不容樂觀。現在山西民間吹奏樂在傳承上的問題比較多,主要是因為其缺乏必要的經濟價值,單純的文化特性使其失去了傳承人和有效的傳承途徑。即使一些文化藝術已經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但是山西民間吹奏樂的傳承仍然舉步維艱,所以加強對于山西民間吹奏樂的研究以及特點分析,尤其是發掘和了解山西民間吹奏樂特色,至關重要,有利于山西民間吹奏樂的傳承與發展,并在掌握山西民間吹奏樂的實際發展現狀的基礎之上,提升人們關于山西民間吹奏樂的相關認知,從而促進山西民間吹奏樂的進一步發展。
作為地方民俗文化,山西民間器樂也成為中小學音樂教育內容之一,不過就山西器樂在中小學教學的開展現狀來看,目前中小學藝術教育的改革越來越深入,使得大部分中小學開展的器樂教學日臻成熟。然而當前教育改革的現狀眾所周知,藝術教育的境地尤為困難,在音樂領域,學生器樂教學仍然屬于非常薄弱的一個環節,家長對其不夠重視、不能理解,學校開設的課程有限、缺乏專業的教師,等等,都給中小學器樂教學發展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導致學生素質教育能力始終較弱。不過,當前國家教育部門對器樂教學的重視程度越來越高,同時家長與學生藝術修養也在逐漸增強,由此展開的教學改革,也進一步促進了中小學器樂教學的不斷發展。綜合來看,目前需要思考和急迫解決的問題主要是怎樣對目前的多元化教學資源進行有效利用,使用多樣化的教育方式,將中小學學器樂教學工作有效地展開,將器樂教學常態化。
筆者在開展課題的過程中,對山西省十所中小學進行了教學方面的調查,深入分析了當前中小學器樂教學開展的具體狀況,并結合多年實踐工作積累的經驗,最終認為,要改善山西民間器樂的現狀,應從繼承、傳承和創新發展等方面入手,于傳承保護中求完整和長存,于創新中求發揚和壯大。
保護的目的在于更好、更完整地傳承下去。有學者認為,傳承和保護事實上可以成為兩種發展三手段。民間器樂的傳承工作,需要鼓勵年輕人深刻理解和掌握民族傳統音樂知識,不拘泥于民間器樂的舊形式,大膽突破,在保留民間器樂基本特性和特色的基礎上,融合不同時代的新元素和新要求,從而創造出新的音樂作品。只有從內容到形式同時加以革新,體現新時代的中華民族精神文化,才會引起更多群體和領域的關注與認同,才能使民間器樂得以永久地保存下來。
傳承保護的重點是找到合理且有效的方法。筆者結合學者研究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入手:首先需要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來保護民間器樂的文化生態環境,其次針對某些古老且瀕臨失傳的民間器樂,必須采取合理且強制手段保存下來,建議可以使用現代化多媒體手段將老藝人表演的音像資料系統地錄制下來,仔細保存在博物館、大學和學術研究機構的音響資料室里,便于后來者尤其是傳承人觀摩學習,將民間器樂傳承下去,不至于導致其絕跡。
山西民間傳統器樂是人類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面對當前傳播渠道單一、缺乏創新性的現狀,未來如何傳播是我國傳統音樂文化面臨的一個嚴峻問題。韓晉寧基于大數據背景,先是概括了山西民間器樂的自然傳播形態,也就是民間口耳相傳這一最主要的傳播方式,然后提出建議:利用新媒體平臺進行山西民間器樂的傳播;注重傳播過程中對山西民間器樂特色的保護;并將大數據技術作為了解山西民間器樂傳播情況的技術支撐[8]。
山西民間器樂是山西人民勤勞智慧的結晶,也是山西人民通過辛勤勞動總結出來的集體智慧。通過對山西民歌的研究,能夠從中感受到,盡管經過了時代的變遷,但山西人民從未改變淳樸的生活狀態。然而,古老且傳統的文化隨著時代更替和新文化的衍生沖擊,會遭受一定的負面影響,山西民間器樂也不例外,其傳承發展存在一些問題,如政府重視度不足、人才短缺以及市場萎縮等,成為山西省民間器樂發展的瓶頸。為了能夠有效改善山西省民間器樂傳承的現狀,筆者認為,應強化建設山西民間器樂文化、抓緊編寫新教材、將山西器樂引入課堂、加強對山西民間器樂的創新以及提升山西省教師的整體素質等,從而使山西民歌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通過對文獻資料的查閱整理和總結,不難發現,以山西民間器樂為核心展開的研究非常多,大部分文獻資料集中在器樂的演奏、特點風格、歷史淵源以及發展現狀等方面。同時也有部分學者對于山西民間器樂今后的傳承與保護、繼承和創新提出了不少對策。但同時也應注意到,直接論述山西民間器樂的文獻資料非常有限,且為評價型文章,并沒有系統全面地把山西民間器樂歸納到一起進行闡述,也沒有專門針對山西民間器樂大類進行論述的文獻資料,因此在這一方面仍需要進一步展開更多研究,得出更深入、更豐富、更全面的理論研究成果,以作為完善和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