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麗萍 (廣東省中山市小欖鎮聯豐小學)
粵劇文化是中華民族的一項寶貴文化遺產,它根植于中華大地,產生于歷史,對中國社會有著深遠的影響。粵劇文化作為具有鮮明民族特色的內容,已經深深地植根于中華傳統文化之中,也深深的融入到中華文化的各個方面之中。隨著素質教育的不斷深入,以厚重的文化歷史積淀為基礎,發展學校特色文化建設,成為學校發展的新走向。把粵劇文化納入教學課程之中,并加大宣傳作用,提高文化影響力,是發展學生們的綜合素質,培養學生們的道德情操以及豐富學校的辦學文化的重要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主席高度重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并發表一系列重要論述,強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的基因、文化的血脈和精神的延續。在堅定的文化自信中傳承和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在國家政策的支持和推動下,教育部對優秀傳統文化十分重視。粵劇,廣東的傳統藝術瑰寶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將粵劇這一藝術形式發揚光大,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在本文中,筆者根據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開展“粵劇文化進校園”這一文化傳承活動闡述自己的幾點思考。
師資匱乏成為了現代粵劇教學過程中的重大問題之一,據有關數據統計,目前許多學校都沒有配備粵劇方面專業教師,粵劇進校園也沒有一套規范的教學課程,粵劇進校園進什么、教什么沒有模式可參照。如果沒有高質量的教師資源,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們的文化吸收效率會變低。
傳統的粵劇劇目大多為帝王將相、才子佳人的故事,這些故事背景與小學生的學習與生活相去甚遠,往往難以引起小學生的興趣,這就需要開展新劇目的創作。然而創作新劇目并非易事。當前不僅粵劇演員呈現出青黃不接的局面,粵劇作者更是鳳毛麟角,從而導致粵劇劇目的創作乏力,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粵劇進校園活動的進展。粵劇創作人員必須從小學生的角度來創作合適的劇目,由于老一輩粵劇作者并不了解小學生的實際學習與生活情況,辛辛苦苦創作的劇目有時根本用不上,或不一定能夠搬上舞臺。當前媒體制作的高質量的粵劇宣傳片和知識普及短片更少,而網絡資源庫中能夠找到的創作素材也很少。造成粵劇創作嚴重滯后,影響了粵劇進校園的實施和推廣。
目前,社會上各個部門對傳承傳統文化未有一個共識,一般認為中小學都是歌歌舞舞就是了。所以歷年來教育部門的“六一”藝術節展演,都是設舞蹈、聲樂、語言藝術類專場,而傳統的戲曲就不知放在哪個專場表演,即使勉強放在語言藝術專場,與校園劇、音樂劇也沒有什么可比性,往往都是戲曲節目吃虧。而且,由于現在是應試教育,檢驗學校成敗的標準是文化課的分數。所以,即使學生在學習傳統粵劇方面拿了省、市的獎項,大部分家長也寧愿自己的孩子把時間放在做文化課練習題,也不愿他們參加粵劇節目的排練。如果文化課成績稍有失誤,便會賴在粵劇訓練占用了時間上。而忽略孩子在學習傳統粵劇時受到的熏陶。此種種原因,形成粵劇進校園工作推進的困難和阻力。
粵劇,是廣東的傳統藝術瑰寶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粵劇中蘊含著豐富多彩的文化內涵,對學生們思想道德培養和精神文明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通過引入粵劇資源,培養專業的粵劇教學人才,能夠使學生們的精神文化內涵更加充實,能夠使學校的課程建設更加豐富多彩,能夠使教育教學煥發新的活力與生機。然而粵劇受到了現代文明的沖擊,出現了青黃不接、觀眾范圍逐漸縮小的局面。將粵劇這一藝術形式發揚光大,是廣大教育工作者的職責所在。年齡越小的學生越容易受到文化的熏陶,因此為了推動粵劇的傳承與發展,加強粵劇的普及,小學音樂教育工作者需要積極推進粵劇進校園活動,成立粵劇社團,把粵劇文化引進校園,通過“粵劇進校園”的教育工作和演出活動,創造豐富的粵劇文化傳承的平臺,讓學生更深入的認識和接觸粵劇,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推動學校文化的內涵發展。這既可以提高學生的文化藝術修養,拓寬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向善、向美、向真的優良品德,還可以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加深學生對粵劇的了解,從而達到弘揚粵劇文化、培養年輕觀眾的目的。
粵劇的推廣和傳承之路艱辛而漫長。“粵劇進校園”活動肩負著傳承普及粵劇、使粵劇薪火相傳的重任。如何才能讓這項活動長期有效地開展呢?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課堂是對學生們開展文化傳遞的重要場所,要想使學生們更好地吸收粵劇文化,教師要能夠在備課期間,著眼于學生們的知識需求,準備相關資料,在平時的音樂課堂上,教師可以適當地安排出一定課時講解粵劇、粵曲的相關知識和典故,使學生們能夠有效拓展自己的知識面和興趣愛好。除了向學生介紹粵劇的基本知識之外,還要教唱粵曲,為了吸引學生學習的興趣,可以在教學的內容上從易學、易唱出發,針對學生,選擇一些節奏輕快、內容易懂、朗朗上口的粵曲,并教一些簡單的粵劇動作,如:形體、扇功、圓場、指法、水袖等。當課堂活動變得豐富多彩,學生們也就更加愿意參與到課堂中來,進而高效吸收相關知識。
筆者所說的粵韻操也就是粵劇身段操,主要是通過體育健身的形式,將云手、順風旗、旋腰、旁腰、南拳、騎馬等粵劇身段運用于粵韻操中,并精心選材了具有代表性的廣東音樂進行配樂,在時間、運動量的安排上達到體育運動的標準。筆者設計這套操的目的是將粵劇基本身段向全校學生推廣普及,運用于每天的課間操,使同學們能經常操練,既能使學生認識加深粵劇語匯、形體動作語匯,增強粵劇知識,了解粵劇特色,認識廣東音樂旋律美,加強對粵劇的宣傳,同時也能起到強身健體的作用。
為了進一步推進傳統粵劇文化進校園活動,還可以積極推進粵劇文化與其他學科的融合與滲透,也就是全方位、多學科的開展粵劇文化活動。例如粵劇文化與英語學科的融合,可以帶領學生用英語對粵劇人物及其表演作翻譯介紹;粵劇文化與綜合實踐學科的融合,綜合實踐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對戲棚文化進行參觀了解;粵劇文化與語文學科的融合,可以帶領學生在了解粵劇文化的基礎上改編課本劇,并加強學生對劇本的學習和深入了解;粵劇文化與美術學科的融合,可以以粵劇服裝設計、粵劇服裝繪畫、粵劇面譜作為美術教學的教學材料。粵劇與其他學科的滲透與融合不僅能夠使小學生從多個角度了解粵劇文化,提高小學生對粵劇文化的興趣,同時也可以增進其他學科的學習,使其他學科的教學獲得更加生動的教學素材,減少粵劇文化進校園的阻力。
要想營造良好的校園文化,進一步加強對粵劇文化的宣傳,并擴大其影響力,學校和教師可以定期聘請專業團體到學校演出,并在學校舉行粵劇服裝、頭飾、道具實物展覽。同時為了使粵劇文化進校園活動能夠獲得更多的社會資源的支持和關注,學校還應該積極發揮各種媒介的作用。定期在學校公眾號上有計劃地推送粵劇知識,以及學生學習粵劇過程中的一些精彩瞬間和參加相關比賽的賽事情況,擴大粵劇進校園活動的影響范圍,獲得更多的社會人士和家長的支持。
在平時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觀察,善于發現粵劇藝術人才,并積極引導其加入粵劇社團,重點培養,讓他們的個人特長盡可能地得到充分的發揮,為粵劇表演藝術家培養接班人。一般參加粵劇社團的同學,都是對粵劇有著更濃厚的興趣,學校可以聘請專業的粵劇演員作老師,進行發聲等基本功和表演技藝的輔導訓練,指導學生從表演、身段、靶子的單項練習逐漸地組織排折子戲,還可以適當地安排他們參加對外演出,促使傳統的粵劇、粵曲藝術在學校里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為了進一步推進傳統粵劇文化進校園活動,還可以將粵劇表演形式融入合唱藝術、校園劇、詩歌朗誦、鼓樂、舞蹈作品中。創作出與學生實際生活、學習密切相關的劇作,在傳承的基礎上達到創新。例如筆者在排練舞蹈《小小龍舟仔》、《悠悠艇仔情》時,都滲透了粵劇元素,不僅使粵劇與其它藝術表演相融合,得到了傳承與創新,而且讓舞蹈作品也增添了新的元素,給人眼前一亮的感覺,在各級比賽中都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雖然粵劇的推廣和傳承之路還很漫長,而且前路困難重重。但希望廣大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勇往直前,將粵劇文化進校園之路堅定地走下去,積極推進粵劇文化進校園,在學生心中播下粵劇的種子,使孩子們了解粵劇、喜愛粵劇,積極傳播傳統文化,推動粵劇的傳承、發揚和創新,讓更多人了解粵劇、欣賞粵劇,將這具有嶺南特色的地方戲曲世代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