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衛芳
(廣西壯族自治區浦北縣龍門鎮馬蘭小學,廣西 浦北 535317)
新課程改革背景下,對小學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小學語文教學必須要構建高效的語文課堂,將學生凝聚起來,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小學階段是小學生打下學習基礎的非常時期,這一時期的學生個性特點比較明確,教師要結合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進行教學,結合計算機技術,營造更加生動、有趣的課堂氛圍,從而不斷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傳統的教學方法是以教師講解為主的,學生聽課,被動地接受各種語文知識,久而久之,學生的創新能力被扼殺了,不能激發學生的主動意識、不能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在講臺上一味采取知識被動灌輸填鴨的教學方式,導致很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降低。另外,有很多學生由于受到應試教育的影響,將更多的重點放在了考試上,忽視了日常的學習。
傳統應試教育理念的影響很大,在應試教育理念下,有的教師、學生和家長看分數,覺得考試成績好就行,其實不然,現在教育制度改革,對評價考核方式的改革也很重視,對于學生來講,不僅要看成績,更要看學習情況、學習能力、綜合水平。傳統的評價考核方式不利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必須要加以改進。小學生的個性本來就很突出,活潑好動,在學習過程中過于注重考試成績,忽略了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應用,對于學生以后的學習生涯的發展也是不利的。
合理提問可以引導學生保持質疑的態度,從而提高學習積極性。在傳統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一般都在講臺上講,學生在臺下聽,漸漸地會讓學生產生依賴心理。對此,教師積極為小學語文課堂中增添新色彩,在課堂上多與學生進行互動。提問是課堂上的一個重要環節,如何提問是老師需要學習的一個課題,有的教師不會提問,在提問的時候也只是照搬教科書的上問題。為了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語文教師必須要將具體的問題細化,并且可以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對問題進行轉化,將一些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具體化、形象化,從而引導學生進行思考,漸漸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例如,在《趙州橋》這篇課文的教學過程中,教師在講課之前可以首先提出問題:“同學們知不知道中國有哪些大橋比較出名?”這個問題就將學生的思維打開了,沒有一開始直接就提出趙州橋,而是首先引出“橋”的概念,與課堂教學的主題相呼應。等到學生回答這一問題之后,教師再提出問題:“那么大家知不知道我們國家有一座很出名的橋,叫做——趙州橋?”提出這一問題之后,再讓學生對課文進行閱讀,對課文內容有大致了解,然后再引導學生提出質疑:“既然趙州橋的建橋時間已經很久遠了,為什么還是沒有出現質量問題?”帶著這個質疑,走進課堂中,通過對課文進行分析,找到答案,解答學生心中的疑惑。這種方法可以很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打開思路,主動跟隨教師學習,提高教學質量。
在語文課堂教學環節,可以加強對多媒體的應用,將一些知識點用幻燈片的方式展示出來,配合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興趣,同時能夠加深他們對各種知識點的理解,不再像以前進行呆板地學習。另外,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應該要積極加強對各種新的教學資源的應用。以《圓明園的毀滅》這篇課文為例,這篇課文中會涉及到一些關于圓明園的知識點,小學生對圓明園的了解可能不多,也理解不到圓明園的毀滅有多令人痛心。為了更好地還原歷史,讓學生對歷史有相應的了解,教師可以提前制作好微視頻,講解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暴行,將圓明園以前的壯觀景象和現在被毀滅之后的樣子進行對比,從而加深學生對圓明園被摧毀的認知。在觀看完視頻課件之后,教師可以結合課本內容提出問題:“大家看到了圓明園的變化了嗎?是什么樣的變化呢?”。通過幻燈片和視頻可以加深學生的理解,產生更加直觀的感受,從而與作者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課后練習和鞏固是提高學生學習能力的重要途徑,教師都會給學生布置作業,但是在布置作業的時候千篇一律,學生解答的題目也是相似的,容易產生疲勞感,讓學生失去學習興趣。對此,在課后鞏固練習時,教師要根據小學生的個性特點來布置作業。比如在閱讀教學方面,課堂的閱讀時間有限,課后學生可以多進行閱讀,不要局限于課本內容的閱讀,還應該要多閱讀課外書籍,尤其是一些比較經典的、適合小學生閱讀的文學作品,可以作為閱讀的主要素材,在課后進行閱讀練習,幫助學生累積閱讀量,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
綜上所述,在語文教學過程中,傳統的教學方法和教學理念比較陳舊,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有很大影響。隨著新課改的不斷推進,在小學語文教學過程中要利用多種方法提高課堂趣味性,多給學生關懷和鼓勵,結合小學生的個性特點開展教學,例如在課堂上設置教學情境,進行合理地提問,將學生的思維和眼界打開,引導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另外,在課后也應該要多引導學生進行鞏固、拓展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