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小龍
(甘肅省定西市渭源縣教育局,甘肅 定西 748200)
隨著信息時代的飛速發展,快節奏生活日益的影響。微信,微博等短小精悍的寫作形式深入人們生活。課堂教學也受到“微化”的大潮流影響,出現了微作文這一新概念。放眼小學生語文課堂,根據對小學階段學生作文現狀的觀察,發現學生學習語文最怕寫作,不知道寫什么,無話可說的現狀使得許多語文教師很是頭疼。究其原因,我認為一是學生缺乏“生活處處皆文章”的意識,不懂將凌亂模糊的素材整合起來。使寫出的文章沒有細節,沒有精彩之處。二是教師在課堂上缺乏給學生提供直觀感受生活事物的機會。把生活中的事物變成文字,必須有清晰的觀察,而不是靠模糊的回憶。三是每周一次的作文課起步高,訓練次數少。課程表上一周一次的作文課安排不合理。
在這個網絡遍地開花的現實世界里,信息技術廣泛使用,這對作文教學也有很大的幫助。現在農村學校基本都有電腦和多媒體電教室,我們完全可以把作文課搬到電教室去上,從網上下載現成的作文課件,適當的刪改后,就可以拿來播放,把作文要求通過電子白板播放出來,把原來需要口頭講的內容都通過課件播放,展示。學生注意力十分的集中,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外還可以在網上搜到一些激發學生寫作靈感的視頻和圖片,使得情景重現,讓學生通過看生活中的鏡頭,看生活中的場景,再寫作文,就不至于無話可說。
我們可以用剪輯師等軟件制作微課,把學生作品用幻燈片制作課件等多媒體信息手段,吸引學生眼球提高寫作的興趣感,時尚性。還有很多網絡平臺方便輔助微作文課的開展。我們對微信都很熟悉,教師都懂得利用微信把自己所教班級建個班級群,除了發作業,還可以經常發一些微分享,給群里的家長和學生看,部分愛寫作的家長和學生也經常發一些自己寫的東西,這個平臺完全可以用來展示學生微作文。
(一)用“請進來走出去”的方式積累作文教學經驗。通過各種方式向作文教學方面的專家,了解微作文教學的各種技巧。根據現實情況解放學生畏懼作文的心理。作文難,是由于我們對學生要求高,降低要求勢在必行,讓學生寫日記,要不看字數,不看內容,不看字體。微作文篇幅短小這一特點非常易于學生接受,我們先從字數上解放學生,為學生寫作大作文尋找到一個“最近發展區”。
(二)微作文課的準備與實施,課例分析,總結,提高。先讓學生認知微作文的特點,看一些微博,微信例文,認知微作文就在我們身邊。初步成型的微作文課,我們的設想是:出示微寫作目標,依據眼前素材寫微作文,再由師生共同評改。收集整理優秀作品以備積累。事先計算時間力求高效。先這樣嘗試,及時發現并訂正問題。撰寫微作文課的教學設計,共同分析并完善,進行課例研究,小組人員一起觀課,議課,反思,分析,改善流程中的各種問題。
(三)微作文課的實施
微作文課要制定針對性很強的微教學目標,比如,這一節微作文課寫人物的外貌,教學目標就定為能生動形象地刻畫人物外貌,不做其他要求,目標少而精,學生易于完成。微作文素材的挖掘則是重點,在生活中尋找作文素材,可以從觀察人物動作,神態,外貌等方面,從學習描寫人物的微作文開始,然后依次進行敘事類,寫物類,寫景類等微作文的教學。可以就地取材,教學時直接選擇生活場景和學生身邊正在發生的事情作為素材,例如,同學的面目表情,動作,喜怒哀樂,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場景,學校的花草樹木,水泥地面,教學樓,都可以作為素材。
另外,就是讀寫結合寫微作—我們可以構思微作文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如何呈現,例如:在閱讀教學中的仿寫,續寫,古詩詞的改編小故事等。微作文課靈活多樣,還可以到室外直接觀察描寫,培養學生即興寫作的能力,這樣不拘泥課本,生活即為課本,拓展學生寫作的范圍。素材挖掘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我們進行微作文教學,完全可以借助互聯網,借助多媒體再現生活場景。有學生創辦班報,結合班級文化,把精彩的微作文登上班報,登上班級墻面,并讓學生對作品互相評價點贊,把精彩的評價也登上班報。制作班級作品集;積累下來,傳給以后執教的下個教學班級或者同期的其他班級作為閱讀材料,一直積累,逐步添加,一直傳遞。體現作文教學的人文性。微作文的評改也是一大重點,正如前面所說方法利用投影,可以采用學生分小組互相評改的方式,可以推選寫的好的,利用投影展示。問題作文小組內互相更改,選擇有代表性的問題作文,利用投影共同修改。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認識給同學做點評,選出精彩點評,也展示。
微作文是一種語言文字的積累,便于操作,不限文體。如果說以往的閱讀教學是為學生的寫作做準備的話,那么從讀到寫大作文之間就缺少一座橋梁,微作文的教學便是為閱讀教學與大作文搭建了一座橋梁,我們所研究的便是這個橋梁的構造和形式,然后是橋梁的普及推廣,通過研究把這個橋梁作為一種理念搭在課堂教學中,搭在師生的心里,形成一種新的課型,在教學工作中生根并成長。
鑒于農村小學生作文水平停滯的現狀,結合以上筆者對微作的思考,借助互聯網所提供的素材幫助,相信我們農村小學生可以在耳濡目染的生活中積累素材,能把生活變成文章。落實我“生活處處成文章”的教學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