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美芳
(廣東省惠州市麥地小學,廣東 惠州 516001)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老先生曾說過:“教師的職務是千教萬教,教人求真。”雖然我只有六年的班主任經驗,但是我遇見過各種各樣的學生,積攢下了一些的工作經驗與方法。我明白,想要成為一個優秀的班主任,我們必須要鼓勵和激發每一個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通過觀察和發掘,讓每一個學生的潛能都發揮到最大。
因為我是一名班主任,所以我深知這一工作的責任與擔當。但學生們的問題是各種各樣的,這也需要我有足夠的耐心與觀察力。
我剛接手這個班級時,就發現了一個比較突出問題學生。我們班的張同學情況特殊,父母做生意,平時比較忙,對孩子疏忽管理,并且孩子父母的教育理念非常不一致,媽媽過于嚴格,做錯事經常打罵,導致孩子非常自卑,不自信,愛撒謊,不完成作業等,父親平時不管或者過于放松,經常與媽媽唱反調,并經常在外應酬,無心管教孩子。孩子上小學前是跟七十多歲的奶奶一起生活。
在我的長期觀察中,我發現,他有很多不好的表現,比如:
(一)在學校和同學打架,我上前把他拉開,以免傷害到彼此,結果,這孩子一扭頭甩開我的手自己跑了。事后,我把他叫來辦公室,怎么也不開口,不管你怎么詢問,他就是不開口,最后只說了一句,我奶奶說被打了就要打回去。后來經過觀察,在平時的教學中和相處中,發現他只是沒有人教,本性并不是搗蛋的孩子。
(二)上學經常遲到,課上不認真聽講,經常心不在焉,下課不按時完成作業。我多次在課堂上提醒,在課后安排,經常叫他來辦公室找我,每次開導的作用雖然不是很大,但是逐漸發現他作業倒是按時完成了,只是上課的時候還是心不在焉,不能集中注意力聽講等等。
(三)聽母親反應,在家行為比較自私,不懂得尊老愛幼,習慣性拿他人的東西,性格孤僻,不愿意與人交往,卻抱怨別人不理解自己。被家長批評后充滿仇恨,甚至揚言要自殺。
事后,我進行了思考和反思,面對這樣的情況,我進行了多次家訪。從多方面去了解他的學習生活以及家庭狀況。在家訪中我了解到,孩子平時玩電子產品,喜歡玩樂高,周末有時間還很喜歡看書。奶奶的教育方式較為傳統,觀念有些陳舊,對他的教育方式大多是溺愛和包辦。
后來,我就對他更多關注,我想既然我想拯救這個孩子,我首先要從他的興趣入手,我經常與他一起談論樂高,一起跟他分享好看的書籍,讀同一本書,分享書中的故事情節,分享感悟。經常與他談心,抓住時機對他進行心理疏導,慢慢的,他逐漸變得開朗活潑,和同學們開始友好的交流,也不再拿別人的東西了,學習有了很大的進步,也改掉了很多不好的習慣。同學們都開始喜歡他,他和家人的關系也逐漸改善,對家里人敞開心扉。
根據張同學的各種綜合表現,結合德育工作的知識、心理健康教育,我發現這個同學的特點是:
第一:缺少關愛,渴望引起他人的注意,導致心靈上想法有些極端。我們經常說,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教育對一個孩子的成長影響是巨大的,沒有任何一個孩子從生下來就是壞孩子,奶奶的愛再多,也代替不了父母對一個孩子的示范與教育作用,從小心靈上對于愛的缺失,導致了他一些較為叛逆的行為。比如和同學打架,偷別人的東西,都是由于家庭教育的缺失導致的。
第二:對事物具有較強的抵抗性,不善于與他人溝通交流,因為沒有人對他進行正確的引導,孩子的年齡太小,他有時候分不清到底什么是真的對,什么是真的錯。他覺得反正沒有人管他,我們最難改變的就是人們固有的偏見,很多人不了解事情背后的原因,只從他的行為判斷他就是一個壞孩子,說的人多了,又沒有家長的正確引導與鼓勵,他自己也就存在著自暴自棄的心理,就會出現不交作業,行為習慣差等現象。
(一)以人為本,付出師愛
我相信,每一個孩子的本質都是善良的,沒有人天生就愿意當壞孩子,只是缺少了正確的引路人。我堅持“以人為本,以學生為先”的原則,在平時盡我最大的能力,讓他感受到老師關愛,讓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關心他的人還有很多。
(二)以生之助,友情感化
在了解了所有的情況后,我積極找其他同學談話,讓他們明白同學之情。調動同學們去主動關愛張同學,讓他在我們班級這個大家庭中感受到同學們帶來的溫暖,后來他也不跟同學們打架,養成團結同學,互幫互助的好習慣。
(三)因材施教,循循善誘
我根據張同學的行為表現,我及時了解他每一個階段的思想與行為,對他的各種表現,我都會給予評價,如果是好的,我會積極鼓勵,如果是不好的,我會采用正確的方法去引導他,隨著時間的流逝,我和張同學也形成了深厚的師生關系,他也漸漸的信賴我,有問題會及時與我溝通,這樣,我就可以及時的給他指導,該肯定肯定,絕不吝惜說鼓勵的話語,引導他走上正確的道路。
漸漸地他發生了轉變:開始做作業了,學會了與他人進行溝通,喜歡與同學交往了,并且能夠主動去幫助其他同學,心靈上也健康了很多,也愿意笑了,也慢慢地學著去理解父母,很可喜的是,他的成績也有了進步,他在一步一步的向著好的方向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