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培炎
(長沙衛生職業學院,湖南 長沙 410000)
前言:新時期社會不斷發展使得醫療糾紛、醫患關系緊張問題凸顯,其在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高職醫學院法治教育不足問題。若在醫學教育過程中忽視法治元素,則高職院校畢業生將很難適應社會發展需要。因此,有必要深入探究醫學生法治精神培養策略,樹立其法治意識、法治思維與法治精神,凸顯法治教育價值。
2017年習總書記曾在黨的十九大中闡述了法治內容,即堅持全面依法治國和深化依法治國實踐[1]。新時期法治包括法律動態制定階段,同時也彰顯法律在社會生活中的至高地位。法治中國的法治精神、具體方向的內涵為:制定正義、公平的社會主義法律,在全社會廣泛實施。對醫學院高職學生加強法治教育,樹立其法治意識和法治思維,可以實現醫法融合,完成醫法實踐,為創建新時期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基礎并作出貢獻。
樹立法治精神需要開展科學法治精神,高職學生理論上達到民事行為年齡,但缺少相關法律行為經驗,且專業課程任務較多。部分同學會將刑法當作我國法律的全部,忽視法律實踐性。醫學生在日后職業生涯中有可能會遇到醫患糾紛、醫患矛盾問題。借助法治思維可以糾正患者對于法律的誤解,并通過法文化和醫學倫理內容拉近醫患距離,化解矛盾問題。例如,當前許多醫學院開設《醫學倫理學》公共課程,重點梳理并分析醫患關系,明確法律作為倫理底線和道德底線對于醫患權利的強制保護,為樹立法治意識奠定基礎。
新時期醫學教育課程涉及到法治元素,其中包含《衛生法學》、《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教材內容具有豐富性和多樣性[2]。但是在教學過程中對于教師要求較高,需要其實現跨專業的融合,做到醫法貫通。因此,高職院校有必要突出自身課程的特殊性和特色化,幫助學生積累法律知識,樹立其法治信仰與法治思維。同時,建議在校園內創設良好的法治文化氛圍,定期邀請醫院醫務科專家向學生講解醫患糾紛事件案例及處理辦法,并在校園內增加醫療法律廣播欄目。借助學校微信公眾號宣傳法治文化,結合法律基礎課程以及醫學生所需知識完成講解,使大家體會到法治精神的共通性,為終身樹立法治意識提供支持。
醫學院教育過程具有特殊性,其包含人文科學以及自然科學領域,要求學生從理論至實踐不斷反思,創建新認知。使學生接受、理解、消化法治思想,認可其權威性,具體內容如下:
1.樹立學生法治觀念
醫學院思想理論課程中教師需以身作則,積極學習法治內容,在教學階段引導大家完成學習、實踐。針對學校中重視宣傳、輕視培養的情況,教師應創新教育理念,優化教學方法,樹立學生法治信仰。同時,創新法治教育模式。摒棄傳統灌輸式教育形式,借助討論、啟發教學手段,使學生親身感受案例,進而形成法治觀念。例如,通過PBL、模擬法庭、辯論等方式,調動醫學生的法治學習興趣,樹立其法治思維。開展實踐教學工作,組織法治教育活動。例如某醫學院開展有獎征文、法律知識競賽、專題論壇、庭審旁聽等活動,延伸課堂教學內容。此外,借助“三下鄉”實踐內容使醫學生在衛生行政部門、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醫院中完成實踐,深刻意識到醫療衛生行業的法律法規,做到依規辦事。此外,利用新媒體手段樹立學生法治教育的觀念,在校園網絡中拓展法治內容。
2.樹立學生法治思維
醫學院學生學習任務較為繁重,建議優化師資隊伍,整合法治教育資源。例如,在課堂中引入醫療事故、醫療文書、人體藥物實驗、警醫聯合、安樂死等一系列的熱點話題進行法治教學。使醫療實踐與法治教學相結合,克服理論教學限制,鼓勵醫學生從法律層面、專業角度解決問題。同時,學校可以依托當前醫療行業自身專業特點完成參與性、互動性實踐,為學生提供多種學習渠道。例如,組織大家旁聽醫療糾紛案件審理過程,針對法治醫療熱點展開辯論。通過實踐活動既可以幫助學生開展豐富的法治教育工作,還能夠樹立法治精神。利用法治方式、法治思維解決問題。反思行為規范,借助法律維護自身合法權益,在今后從醫崗位中做到依法行醫和規范行醫。
3.創建法治氛圍
醫學院是學生積累知識、樹立法治觀念的主要陣地,其中法治文化氛圍可以充分展示其精神風貌與價值追求。建議學校結合社會發展趨勢,在制定校訓、校風時凸顯法治精神,使學生在潛移默化的過程中體會法治文化宣傳內容。邀請醫學實務、法學專家定期宣講,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領會法治精神、體會法治魅力。此外,創建醫學院法治教育基地。當前部分學校存在法治教育力度較低的情況,帶教老師在專業講解時忽視了法治元素的滲透,無法使學生意識到職業規范性和依法性。建議醫學院建設法治教育基地,與周邊實習醫院和附屬醫院合作,創建法治教育實踐平臺。
結論:培養醫學生法治觀念,完成法治和醫學教育的融合是當前高職院校醫學教育的關鍵課題,屬于法治社會不必可少的組成結構。因此,新時期醫學院需要創新醫學觀念,豐富教育思路。依托法治觀加強對醫學人才的培養,通過明確教育目標、優化法治教育內容和方法,為提升醫療事業安全性和穩定性奠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