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國紅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實驗小學,河北 保定 071100)
語言在我們的生活中具有無與倫比的地位,它不僅應用廣泛,而且實用性強,它與我們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小學作文是語文學習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語文整體水平的關鍵。學生的時間是非常重要的,每一分鐘都是奢侈的。因此,教師需要每分鐘安排課堂,使學生能夠在有限的時間內提高學習效率,使課堂有效。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性行為,這對語文課堂教學至關重要。
傳統語文教學中,教師往往忽略語文教學學生學習興趣的激發,但是教師應該時刻提醒自己興趣才是最好的老師,如果學生對語文學習失去熱情和積極性,那么語文課堂對學生而言將是毫無意義的。語文學習過程中,最困難的部分往往是文言文和古詩詞學習,學生對這部分知識的學習往往是很抵觸的,需要教師改變傳統教學方式。對于文言文或者古詩詞學習,教師可以通過創設相似情境的教學方式進行授課,營造與文本相似的環境進行導入,這樣,學生被這種課堂氛圍吸引,激發學習興趣,積極融入課堂當中。這時語文課堂不再是枯燥地理解古人的“之乎者也”,而是走近作者與作者交談,更能加深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在情境教學中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美國教育心理學家盧姆指出:目標教學與目的教學最大的區別是以一系列的教學目標為導向代替以教學目的為指向,這樣就引起了教學結構與教學程序上的一系列顯著變化。用激勵、啟思、誘發學生從心理到行為的有序變化,使教師教學行為轉變成師生共同的任務,教師以知、情、行、思來推進教學,改變教學目的常使用“認識”、“了解”、“理解”等人體內部體驗的詞,其具有不可測性,而教學目標則不然,可用 “說出”、“劃出”、“說明”、“寫出”、“默出”等行為動詞,使教學目標變成易操作,具有可測性,就能相對客觀的評價學生的上課效率,從而達成教學預期,促成課堂高效。教師核心在于量化教學內容,使其具有相對可測性。誠然,語文學科的特點之一在于綜合性,一篇課文往往涉及諸方面的知識,刻板、機械的分割,只會把一篇完整的課文支離破碎。
筆者以講讀課為例:(1)出示課堂教學的具體教學目標,并滲透到講讀課始終。出示目標的時間可在課起始,也可在中間、末尾,根據教學內容靈活掌握;(2)教學過程應受到重點目標的制約,不得游離于重點目標;(3)對于課文內容,講課時不求面面俱到,而應凸顯教學重點目標;(4)教學時數不隨意拉長,課內應留一定的時間進行課文教學的達標測試,這可在整篇課文講完或一個重點目標講完后進行測試。課堂中貫徹目標教學一般分為四個環節:前提測評—認定(展示)目標—導學達標(實際目標)—達標測試。對于教學目標中的情感目標即興趣、感情、意志、方法、個性等諸多非智力因素,要充分發揮非智力因素,對于促進智力因素發展的動力作用,應得力于教師的誘導。“誘”循循善誘,誘導激發,以情動人。只有“入乎其里”,才能“出乎其外”,以達到師生在情感、認識上的共鳴,讓學生在目標落實中感受到老師的“點石成金、撥云見日”的茅塞頓開的目標達成的喜悅。
當著名的特殊教師于永正教授古詩“草”時,它奇妙地產生并鼓勵了生活對話和生活精神在課堂上流動。余老師要求孩子們朗讀詩歌,用圖片來描述詩歌的意義。學生能夠在交流和互補中理解詩歌的正確含義,真正實現平等對話,實現課堂互動。同時,也要保護學生獨立思考的積極性,使學生的個性在課堂上得到充分體現。作為一名語言教師,我們應該努力為學生創造不同程度的學生在語言課上取得成功并體驗成功的喜悅的條件,從而激發他們對參與和參與深度的興趣。
語文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教師要多鼓勵學生在生活中尋找語文的影子,在生活中發現語文,仔細觀察生活,有目的地觀察生活,這樣不僅能提高學生的觀察能力,還能提高學生洞悉事物的能力,給學生進行語文學習提供強有力的動力。教師可以給學生布置有創新意義的作業,如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進行語言片段練習,這種簡短的片段描寫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寫作水平,并且要求學生從日常生活中取材,使學生在緊張的學習生活中獲得一絲樂趣,讓學生感受到生活及語文學習的魅力。教師要鼓勵學生關注語文生活,從生活中篩選有關語文的知識及信息,將已經得到的知識信息運用到課堂中,這樣不僅能鍛煉學生對信息的篩選能力,更能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總之,有效的語文課堂建設是一門淵博的知識,制約課堂教學的因素很多。然而,為了建設一個有效的課堂,我們需要不斷深入實踐,大膽創新,不斷反思自己。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它使教師教育容易,學生學習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