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翠
(河北省石家莊市欒城區永安學校,河北 石家莊 051430)
小學生雖然在進入小學之前,已經對鄉土文化有了耳染目睹,但只有進入學校才能對鄉土文化進行系統的內化,而小學作文課堂恰恰是承擔這一重任的陣地之一。因此,將鄉土教育融入小學作文課堂是我們一線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
美國著名教育家杜威說過,傳統教學最大的弊端就是脫離生活實際。我們要充分挖掘身邊的鄉土文化,激發學生作文興趣。
俗話說,故土難離,其重要的原因就是難忘鄉土所特有的文化。鄉土文化無處不在,學生缺少的只是發現鄉土文化的眼睛。
很多學校高屋建瓴,對鄉土教育和學科整合的課題進行研究。我們在具體的作文教學中,應充分利用鄉土文化這一珍貴資源,積累學生的作文素材。
我們可以讓學生通過詢問家長,走訪民間藝人,搜集地方史志等方式豐富自己的鄉土文化,有條件的可以通過實地查看來深入了解鄉土文化的淵源,隨著現代技術的發展,也可以通過媒體搜索相關信息。
“好作文來自好素材”。通過多種對鄉土文化的挖掘途徑,可以很好的拓展學生眼界,發現更多的鄉土文化,讓學生在作文中有更多的素材可以選擇。
這種文化可以是民俗民情、歷史傳說、革命事跡等軟文化,也可以是特色制作、鄉土游戲、本地特產等文化。
我們在作文教學中,應對學生搜集的鄉土文化進行整理和分類,在樹立學生正確的價值觀的基礎上,取其精華,棄其糟粕。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穿插安排了很多學生尋訪家鄉文化的實踐活動,我們應該有計劃、有目的、有步驟地踐行這些活動,讓學生積累更加豐富的鄉土文化作文素材。
如果說對鄉土文化的挖掘僅僅是一種外在形式,那么激發學生對鄉土文化的熱愛則是學生對鄉土文化的內化過程。同時,對于作文教學來說,只有讓學生寫出真情實感的作文才是真正的好作文。
很多的鄉土文化蘊含在具有特色的鄉土制作和鄉土游戲中,這些制作和游戲充滿了鄉土特色,具有濃郁的地方性、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例如,風箏的制作,就有很多流派,江蘇南通的板鷂就是以其類似門板而得名,其功能各異的哨口令人眼花繚亂,板鷂上的圖案更是具有鮮明的民俗特征。南通地區家家都有做板鷂的傳統,我們就在學校設立了《板鷂》的校本教材,開設了“板鷂制作”課程,讓學生在學校能系統地接受制作板鷂的訓練。
“好作文源自實踐”。在制作的過程中,框架的組成、交叉口的捆扎、面板的糊制,鷂面的美化、哨口的分布、尾繩的布置、引線的協調等等無一處不體現著鄉土的特色,無一處不流淌著家鄉的情感,這些情感只要通過學生親手制作,親身體驗才能真切地感受得到,而這些情感才是學生作文中最感人的精華。
有很多的鄉土游戲里也往往蘊含著鄉土文化的智慧,例如推鐵圈、踮格子、抽陀螺、行五碼等等。
我們讓孩子享受制作和玩樂過程的同時,學會如何進行觀察,如何通過觀察把過程寫清楚,寫細致;學會如何寫出真情實感,如何把最感人的情節寫感人,寫細膩;學會如何謀篇構局,如何寫好細節,如何用最貼切的語句進行描述。
在小學語文課本中也安排了很多關于讓學生呈現鄉土文化的作文類型,例如,讓學生通過信函的方式向遠方的朋友介紹自己的家鄉等。
“好作文源自真情”,鄉土文化的情感體驗過程,就是一個精彩的作文過程。如果說素材是作文的血肉,那么情感就是作文靈魂。沒有靈魂的作文就如行尸走肉,讀來讓人索然無味。
我們的目的不僅僅是讓學生完成對鄉土文化的傳承,還必須融入學生的個性色彩,如果將這些個性的東西通過學生作文的形式提煉出來,就會使鄉土文化更加精彩紛呈。
例如,板鷂上的裝飾:可以通過剪貼、拼接、繪畫等方式把學生的學習、生活和學生眼中的風土人情表現出來。草編的扎制:扎制的內容可以包羅萬象,和當前社會的新興事物接軌;扎制的方式也可因陋就簡,根據學生的身體特點進行扎制;扎制的工具也可以借助現代的工具等等。
我們可以通過 “議一議”“寫一寫”“秀一秀”的方式將這些鄉土文化精髓提煉出來。這些提煉的方式沒有順序性和獨立性,它們之間的相輔相成相互穿插的。“議”的是收獲和感受,“寫”的取舍后的鄉土文化精華,“秀”的是學生提升的素養。學生通過“議”豐富“寫”,通過“寫”凝結“議”,通過“秀”來展示“議”和“寫”。學生在“議”“寫”“秀”中完成對鄉土文化的提煉,對“愛家鄉”“愛祖國”的主題進行升華。
有識之士曾大聲呼吁:“傳統的東西丟不得”,《小學語文課程標準》最新版也強調:“語文課程應通過優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提高學生的審美情趣。”“確立適應時代需要的課程目標,開發與之相適應的課程資源,形成相對穩定而又靈活的實施機制,不斷地自我調節、更新發展”。
作為一線語文教師的我們更應該努力挖掘、整理優秀的鄉土文化,并將這種文化融入學生的作文教學中去,培養學生本土觀、世界觀的鄉土意識,對學生進行人格教育、生活教育、民族精神教育和多元文化教育,為培養實現“中國夢”的人才而貢獻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