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珍
(廊坊市電子信息工程學校,河北 廊坊 065000)
近年來,物聯網技術作為一門新興技術,正在蓬勃發展。物聯網企業對新技能型人才和高素質勞動者的需求日益增長,所以,各類中等職業學校紛紛開設了物聯網專業。通過一段時間的運行,大部分學校的專業建設由“計算機網絡+電工技術”轉變而來,這樣的專業建設,往往偏離了物聯網專業本身,使學生只知其名、不知其所謂,進而導致學生所學與企業所需難以無縫對接。通過筆者多年來的研究與實踐,意識到為解決這樣的困局,開展以物聯網校園為中心的教學環境建設是一條必經之路。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至2020年)中指出,要大力發展各級各類職業教育。同時,近些年國家加大了對中等職業教育的投入,大量示范校紛紛通過選拔,進入建設階段。隨著國家對職業教育的重視和資金投入的加大,各類中職學校在專業建設上有了更大的空間,對于新興的物聯網專業來說,是一個難得的機遇期。所以,各類學校的物聯網專業均增加了投入,并且通過購置實驗設備,引進專業人才的方式,提升專業建設水平。
然而,目前大部分學校的物聯網專業由現有的計算機網絡專業或電子專業轉型而來,教學內容以零散在電工或計算機網絡專業中的課程為基礎,硬性的疊加而成,加之,物聯網作為新興技術,學生對其沒有明確的認識,導致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雖然掌握了計算機和電工兩個方向的技能,但無法應用于物聯網的實踐之中,即在缺少教學情境的情況下,致使教學內容與專業需求相偏離。
在課程設置方面,主要開設的課程有,物聯網概論、程序設計基礎、計算機網絡技術、計算機組裝與維修、電工基礎、RFID與自動識別技術、傳感器與WSN技術、數據庫與服務器應用、電工應用與識圖、物聯網商品營銷等;但在課程難度的選擇上,應充分考慮到中職學生的知識儲備與學習特點,應在難度上應適當降低。各課程的開展應以基礎的理論知識及簡單的上手操作為基點。
通過這些課程的學習,要使學生能夠了解物聯網行業的基本狀況、能夠掌握物聯網感知與標識的基本理論與技術、掌握網絡操作系統的基本原理,熟悉網絡通信設備的配置、調試與管理,掌握傳感器與傳感終端設備檢測技術、無線傳感器網絡技術及應用、RFID應用技術,掌握物聯網工程項目設計與工程施工、物聯網應用系統的運行與管理,具備物聯網傳感終端產品制造、物聯網產品銷售技巧、技術服務,掌握物聯網系統工程設計、工程設備安裝調試,熟悉物聯網應用系統的運行與維護。我們可以看出,在物聯網專業教學中應側重在認識元器件、組裝設備和程序開發三個方面,所以我們應重點建設校園物聯網情景,開展以項目為中心的項目教學模式。
由于物聯網專業要求學生具有較強的動手能力,能夠從事物聯網感知設備、網絡設備、物聯網工程布線的安裝、運行和維護管理,以及物聯網應用系統的安裝、配置和日常維護等工作。所以在教學中可以開展以工作項目為中心的教學活動,并配以相應的教學環境,開展實踐與實訓。
在物聯網情景建設方面,由于政策的支持、投入的增加,中職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已有了很大的提高,現代化的信息平臺紛紛建立,為學校開展有效的教學管理提供了良好的環境,也為師生通過平臺可以進行及時、有效的交流提供便利。但大多數的校園信息化平臺多數只是對教育教學方面數據進行處理,還是僅限于簡單的數據處理階段,基本上沒有涉及對設備的控制,沒有將大量設備納入信息化平臺進行管理。所以根本上,從校園本身便沒有實現物聯網的有效應用,更談不上提供學生一個良好的物聯網情景。
為解決這樣的問題,學校在建設或完善自身信息化平臺的同時,應充分考慮到物聯網在校園中的應用,例如:校園門禁系統與教師考勤系統、教室管理系統相融合,使教師在開啟門禁進入教室的同時,完成教室的上課考勤。再例如:監控系統與電子地圖相聯網,實現校區內車輛智能識別、車位狀態信息,結合校園“電子地圖”還能實現車輛導航的動態管理,對進出學校的所有車輛信息進行識別、導航,從而實現車輛的進出、停車有序。通過以上的物聯網校園情景的建設,不僅可以方便學校有效管理,更能為物聯網專業的學生提供一個認識物聯網、感受物聯網、使用物聯網、維護物聯網的一個良好平臺,也是在日后項目教學中良好的實踐環境。
在實訓環境建設方面,應秉承著全面化、業務典型化、應用教學化三個方面作為指導思想進行建設,即建設一個教學研為一體的統一實訓平臺,圍繞物聯網主題,同時兼顧當前IT 流行技術的發展趨勢,注重各種技術之間的融合與靈活應用,既可滿足日常教學要求,也能符合項目實訓及創新試驗的需要。
面對著新興的物聯網專業,各類中職學校即面對著機遇,同樣也面對著挑戰。在國家大力支持中職學校的背景下,我們應該抓住這次契機,合理利用資源、配置教學環境、建設物聯網校園。這樣不僅能夠提升學校的信息化管理,更能為物聯網專業的教學提供良好的平臺,打破學生只知其名、不知其所謂的情況,進而培養出真正具有物聯網專業能力的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