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艷
(興仁市回龍鎮新塘小學,貴州 興仁 562300)
語文作為一門語言學科,其教學質量是非常重要的。而小學作為學習的啟蒙階段,我們更應該注重對小學語文語言素養的培養。我們要在小學語文的教學中,合理應用語言教學手段,促進小學生的發展,以下將進行主要的闡述。
近些年,根據我國的教育現狀,國家實施了一系列的教育改革措施,小學語文教學的內容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促使小學語文的教學知識更加的豐富,教學范圍更加的廣泛,教學的內容也越發的有深度,這也對語文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小學語文的教材中,有很多文章,他們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與小學生的生活息息相關,如果在教學中教師沒有發揮引導的作用,那么一些相對有深度的文章,學生就會理解不透徹,語言的素養也就得不到培養。因此,教師在給學生傳授知識的過程中,應該透徹地掌握教材中的內容,使語言表達能在一定程度上進行轉變,從而更好地吸引學生的興趣,幫助學生能更好地了解文章的內涵,使教學效果更好,達到提高教學效率的目的。
實際上教育的本身就是一個大的教學科目,語文教學只是其中的一個分支,學生通過語文知識的學習,文化素養和知識水平都得到了提高,進而將知識轉化為語言,這是非常具有科學性的。教師應該掌握語文詞語的準確性,只有這樣才能正確和深刻地為學生傳遞知識。比如,教師在講“落花生”時,由于花生的別名稱之為此,如果不經過調查,就會感覺“落花生”是種花生的意思,從而造成理論上的錯誤和偏差。另外,還存在歧義的句子,如果教師不能細致地講解,就會造成學生理解的誤差。所以,教師在進行教學過程中,應該充分了解語意,避免產生分歧,從而清晰地表達。
在小學語文語言的教學過程中,規范性是一個最為突出的特點。由于小學生的思想還不成熟,對于事物的好壞區分不清,模仿的能力較強,教師不管是好的言行,還是壞的言行都會對學生造成影響。所謂“為人師表”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在教學時要注意給學生做好學習的榜樣,言傳身教,才能促進學生的發展。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要注意教學語言的規范性,使學生養成說規范話和寫規范字的習慣,從而更好地運用語言,為將來學生的學習打下良好的基礎。
由于小學生的年齡比較小,性格比較活潑,對于新鮮事物的好奇心較重,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年齡特點。因此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注意教學方法的趣味性。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好奇心,將單一枯燥的語文知識變得更加生動。如果能運用趣味性的語言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會使學生在比較輕松的環境下,接受比較多的知識。教師應當具有一定的文采,善于用語言描繪環境和故事,讓學生在有趣的教學活動中接受知識。在課堂上,教師要善用比喻等修辭手法,化深奧的知識為簡潔的道理,激發學生的好奇心理,防止學生出現厭學情緒。比如,教師在講解古詩的過程中,可以將古詩的一個相關的故事進行講述,這樣學生就能夠被帶入這種教學氣氛中,從而不斷地提高小學語文的教學質量。
語言本身是一門獨具魅力的藝術,語文教師在口語運用中的最高境界就是展現語言的藝術性。小學語文教師應能運用普通口語展現藝術性,使小學生容易接受理解教學用語,若生硬呆板,學生很快就會對語文教學產生抵觸、厭學等情緒。教師應該積極使用各種形式的語言表達方法,給予學生藝術和美的享受,教師的聲音要清晰流暢,可以利用巧妙的語言帶給學生審美體驗,培養他們欣賞美、創造美的能力。小學語文教學中教師對語言的把握影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水平。所以,只有真正把握教學語言的內涵特點與規律,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學生對語文的認識和學習成果。
小學生是好動的,那么在學習過程中,教學過程也必須是豐富多彩的,這樣才能夠提高學生的注意力。語文教材中形象生動、耐人尋味的文學作品比比皆是,語文教師要善于用最生動的語言把學生帶入作品的藝術境界之中,讓學生在形象的意境中去切身感受體會,去解其惑,得其道,感知教材,理解作品,發展形象思維。在語文教學過程中,教師通過熱情地朗讀課文,感染學生,使學生在一個快樂的氣氛中完成學習,并且教師的語言藝術也能夠將學生引入一個藝術的境界中,從而激發學生對于知識的渴求,不斷提高小學語文教學質量。
文章以上首先論述了,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性,其次對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特點進行了分析。由此可知小學語文教學語言的重要意義。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抓住些許語言的特點,即科學性、規范性、趣味性、藝術性、生動性,以此為切入點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