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細蘭
(江西省南昌市灣里一中,江西 南昌 330004)
閱讀理解是指人類通過語言文字、圖表來獲取信息的過程。閱讀能力強的人能夠在更短的時間內通過閱讀材料來獲取更多的、更加精準的信息。在初中語文學科中,教師對于“閱讀理解”的認知不能僅僅停留在“閱讀理解題目”這個層面上,也不能僅僅以傳授“答題模板”為教學目的。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教師要致力于學生能力的提升,通過教育教學活動實現學生閱讀能力的提升,全面提高語文學科核心素養。在現階段我國初中的語文教學中,很多學校仍然是以教師為主體,教師的能力強學生的成績就優秀,教師的水平差學生的成績就比較低,學生的主動學習能力和欲望仍然比較低。針對這種情況,對于初中語文閱讀教學進行深度探究還是有著必要性的。
在初中語文教學中,閱讀教學是提高學生漢字積累量的重要途徑之一。單純的漢字教學容易使學生記憶混亂并且難以理解運用,教師通過對漢字在課文中的運用進行分析,使學生能夠對字詞更好地進行理解,對日后漢字的運用具有很大益處。例如:課文中的“益”字,通過組詞“利益”可以解釋為“好處”的意思;通過組詞“益甚”可以解釋為“更加”的意思。通過在課文中對漢字進行組詞解釋,使學生能更好地接受生字詞。學生也可以通過增加閱讀量提高聽說讀寫能力,通過拓展閱讀視野提高閱讀理解能力、說話技巧、聽力能力以及寫作能力。閱讀興趣的培養對于提高閱讀質量很有益處,教師提高學生的閱讀興趣對于培養學生的發現能力和創造能力具有指導意義,對于教學任務的落實也很有用。
要想構建有效課堂,基本前提便是要讓學生自覺參與到閱讀探究、閱讀思考活動中,確保學生的思維狀態一直處于活躍、能動狀態,使其在聽講時能夠自主整合閱讀意義,全面把握課文內涵。為此,初中語文教師要及時借助教學資源創設閱讀情境,讓學生及時放松下來,使其以最佳的精神狀態去探究文本內容,在閱讀時融合自己的情感經歷與思想感悟。為了進一步優化學生的閱讀理解,初中語文教師也可圍繞課文內容設計一系列的文本問題,讓學生能切實展開閱讀探究,使其在問題的驅動下自主整合、分解并重組課文資源,由此優化學生的閱讀理解,使其自主建構文本意義。為此,教師則可設計層次遞進、梯度鮮明的閱讀問題,保證問題的啟思價值,為構建有效的閱讀課堂做好充足準備。
閱讀探究是以學生的獨立思考、和諧交流為基本形式的教學方法,是提升初中生閱讀能力的關鍵。傳統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忽視了學生的自主思考與表達行為,以標準答案限制了初中生閱讀思維的形成與發展,也由此影響了初中生的閱讀理解。從有效教學理念來說,有效的基本行為特征便是要讓學生以主體身份參與到閱讀活動中,所以教師應該要切實豐富閱讀探究教學活動,切實改變初中生被動接受文本知識的不良行為習慣,由此優化學生的閱讀思維。
就如在《皇帝的新裝》一課教學中,筆者就在課堂上組織了6人小組合作學習活動。首先,各小組可以選擇通過分段朗讀、分角色朗讀兩種方式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及時熟悉童話故事的具體內容,由此糾正語音表達行為。其次,小組便要按照分段概括段意、分析人物形象與歸納課文主旨的順序全面分析文本內容,由此優化小組合作程序,使其自主建構文本知識。接著,各小組便可平等展現探究結論,共享閱讀思維成果,自主建構閱讀意義。之后,筆者便會重點引導學生分析課文中各個人物形象及其行為目的,組織學生展開主旨交流活動,使其及時抒發個人閱讀情感。比如,有的學生認為《皇帝的新裝》這篇課文十分荒誕,因為現實生活中的皇帝不可能如此愚蠢;有的學生則表示童話故事本身就是虛構的,雖然情節十分夸張,但是卻也能夠從另外一個角度反映萬惡的皇帝統治制度讓普通群眾的生活變得苦不堪言,諷刺了當時愚蠢的統治者與明顯的階層問題。
傳統的閱讀教學以課文閱讀為中心,有相當一部分初中生并不會在課后自主參加閱讀活動,且即便有少部分學生十分喜歡閱讀,會自覺挑選一些課外書,但是由于缺乏系統的指導與整合,導致初中生的閱讀理解一直十分膚淺,難以全面開發學生的閱讀認知潛能。
一般來說,筆者會以群文閱讀與整本書閱讀活動來整合課內外閱讀教學活動,以便切實豐富學生的閱讀經驗,使其逐漸愛上閱讀。筆者便組織本班學生閱讀了《安徒生童話》這一經典的文學著作,要求學生每天閱讀三篇左右的童話故事,認真撰寫讀書筆記,由此優化學生的閱讀理解,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
綜上所述,閱讀教學一直都是目前語文教學中重要的組成,老師要在思想上更加重視這項教學工作。為了更好地提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老師要結合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更好地采取措施應對教學中的問題,以此更好地提升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為以后的閱讀學習奠定基礎。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老師首先要做的就是樹立正確的閱讀教學目標,然后結合實際的學習情況,對教學的內容進行不斷的創新豐富,抓住學生的眼球,提升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