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慶生
(山東省菏澤市曹縣蘇集鎮政府,山東 菏澤 274415)
引言:隨著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的逐漸提升,人民群眾對食品安全的要求也產生了一定的增長。水產養殖能夠提供穩定的蛋白質來源,同時具備良好的營養價值,因此受到了消費者的廣泛歡迎。這為水產養殖的進一步擴張提供了條件,促使整體經濟效益實現了提升。然而,由于水產養殖的發展速度過快,在管理過程中逐漸產生了一些問題,造成了養殖環境的污染。這些污染會降低水產品的食用安全質量,并損傷養殖的社會聲譽,不利于進一步發展。部分水產養殖企業由于專業技能較差或追求經濟利益等原因,采用了不符合流程標準的養殖策略,導致內部環境污染進一步擴大,降低了養殖產品的生產效率,損害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因此,相關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進行控制,解決造成污染的因素,保護人民群眾的食用安全。
當前,我國的水產養殖行業具有規劃密度較大、生產數量較高的特點。然而,雖然水產養殖的發展態勢較為良好,但內部的環境污染已經開始損傷整體產品的質量,并危害了食用者的健康安全。通常情況下,水產養殖環境面臨著內部以及外部的雙方污染威脅。外部污染通常是其他水源意外混入、污染水體擴散等問題,處理方式較為簡單,同時危害程度較小。而內部污染則來自于水產養殖本身的管理策略,解決難度通常較高,同時造成的危害面積較廣。部分水產養殖企業為了進一步提升經濟效益并擴大水產品的生產數量,采取了不規范的養殖策略,導致整體養殖環境發生了一定程度的改變。例如,水產養殖管理人員為提高產量,增加了投喂餌料的頻率以及數量,導致整體養殖環境內部的交換效率發生了變化。這種變化會對水產品造成一定程度的壓力,進而產生了大量的污染因素,不利于水體的自我清潔。同時,餌料投放數量的提升會導致水體營養含量過高,進而導致富營養化或有害植物大量生長的問題,對整體環境造成嚴重污染。部分水產養殖個體戶為了提高產量,盲目擴大養殖面積,造成內部環境的資源無法實現有效循環。這種問題會導致養殖品種發生過度競爭而大面積死亡,甚至會對地下水的分布產生影響,不利于自然環境的調節[1]。在水產養殖的過程中,管理人員可能會由于自身專業水平素養不足,導致沒有采取有效的策略控制水產內部生態,進而使原本的小面積污染擴散,降低了整體環境的清潔效果。
為了降低水產養殖環境的污染程度,相關部門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養殖個體戶的環境管理意識進行培養。同時,還需要加強對污染水體的排放管理,嚴禁隨意排入周邊水體區域的行為,并盡可能降低排放量,保護周邊環境條件。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相關人員應當建立完善的水產養殖管理制度,降低管理工作中出現漏洞的概率,有效規范水產養殖流程。同時管理人員應當幫助水產養殖人員進行產量的估算,實現養殖面積的合理規劃,降低整體水產養殖環境的內部壓力,實現產量和質量的全面提升。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相關部門需要確立基本責任制,在出現水產環境污染問題時,及時追溯到相關責任人,實現污染的快速、有效處理。同時,針對水產環境問題,應當設立應急處理方案,在出現問題時第一時間采取預案進行處理,將污染區域限制在較小的范圍內,降低污染擴散程度,保護水體環境。
水體養殖人員應當采取清潔化養殖措施,降低整體環境污染程度,實現產量的合理提升。清潔化養殖即為最小化養殖污染策略,通過降低飼料投喂頻率以及數量的方式,使水體營養化程度下降,并控制內部環境壓力,進而實現有效的水產養殖環境保護目標。水產養殖人員在進行管理的過程中,應當貫徹落實清潔化養殖概念,減少飼料投放量,并選擇質量優秀的水產育苗,降低環境內部壓力,實現產量的有效提升。
通常情況下,造成水產養殖環境污染的主要原因即為管理人員投入水中物質的數量過多。在進行養殖的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投入大量的抗生素、飼料、養殖水劑等物質,這些物質一旦數量控制失誤,便會對水體的環境造成嚴重污染[2]。同時,這種污染會隨著水體的流動向周邊擴散,進而損傷整體區域自凈能力,降低水產養殖的安全性。因此,養殖人員應當避免投入過多物質,合理控制使用劑量,降低對水體的污染,實現環境保護。
為了有效控制水產養殖環境污染問題,管理人員應當適當調整養殖結構,降低水體環境壓力,實現產業發展與生態建設的基礎平衡。管理人員需要深入研究水體的污染程度,并基于相關數據進行整合分析,動態調整養殖品種結構。實現內部養殖的科學搭配,提高整體環境品種合理性,進而增強經濟效益。
綜上所述,在進行水產養殖的過程中,水體環境經常會受到諸多因素影響產生污染。因此管理人員應當采取有效措施,對污染問題進行解決,提高養殖水產品的安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