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心恬 山東藝術學院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中國藝術家的創作實踐在形式與內容的雙重層面吸收了新元素,并呈現出新特征。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當代藝術的發展更是不斷推陳出新?!?5美術新潮”帶動了裝置藝術、行為藝術、多媒體影像等新興藝術表達方式的多元化發展。21世紀以來,藝術創作聯手學術策展、藝術批評及新媒介傳播等途徑,呈現出鮮明的跨界性。如今,放眼國際藝術環境,大地藝術、公共藝術、互動裝置、小劇場演出等形式已成為國外知名藝術家擅長的領域。步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當代藝術家將在洋為中用的道路上走得更遠,包含傳統審美文化內核且具有當代性的作品更是層出不窮。
多元、開放、全面的當代藝術實踐需要復合型藝術評論人才的配合[1]。從國內高校藝術史論專業的培養來看,學生在校期間接觸的多是傳統經典藝術,而極少以策展布展、學術沙龍、藝術新聞或撰寫批評等方式跟進當代藝術活動。就目前的培養模式,理論落實到藝術實踐中的周期過長,導致理論無法來源于實踐,亦無法服務實踐或轉化為實踐。在有限的學院教育時間內,難以要求學生進行規范甚至出色的作品闡釋、藝術訪談及展覽策劃。在本科培養模式的基礎上,進入研究生階段后,史論系學生自覺或被動地加大了藝術哲學及美學理論的學習比重。因而,本科階段被擱置的接觸當代藝術的機會更加難以實現。因此,使“傳統”與“當代”“理論”與“實踐”“本位”與“跨界”“個體”與“共同體”等元素呈現齊頭并進的趨勢,是新時代藝術評論人才培養工作不可忽視的大方向。如何在具體的教學及實訓環節深入響應這一趨勢要求,以下就既有創新實驗項目成果列舉五個支柱,作為教學改革的有益參考。
在高校接受專業知識及技能的訓練并于社會工作中不斷得到提升,是人才培養的一般模式。在藝術媒體及畫廊機構等工作中得到鍛煉是藝術評論人才成長的重要途徑,但求學期間已掌握的藝術史知識對工作而言是第一位的,是決定其所撰寫的藝術評論具有專業水平的關鍵[2]。對工作而言,充分具備中西方美學知識及藝術哲學素養,是提升層次的重要因素。因此,藝術評論人才培養的第一支柱是藝術史論及藝術哲學。
目前,這一領域的培養在綜合類藝術高校藝術評論專業教學計劃的設置中占據一席之地,但明顯出現兩大不足。第一,對中外當代藝術史的知識傳授不足,或具有局限性,無法緊跟當代藝術史的前沿發展動態;第二,藝術哲學理論與藝術史教學及實踐脫節,引導學生運用藝術哲學理論來開展藝術評論不足以支撐日后的評論工作。
這兩大不足導致了兩種后果,其一,培養對象畢業后進入藝術機構工作,直接面對的不完全是傳統藝術作品,因而對許多當代藝術作品如裝置藝術、影像藝術等新興藝術形態無法進行深層次把握;其二,學生所撰寫的藝術評論往往浮于表面,宏觀的藝術歷史感較弱,無法對當代藝術家的藝術史地位和審美價值做出恰當評判,對哲思深刻的作品內涵挖掘得不夠到位,或者寫出的評論依舊是藝考培訓班模式化生產的產品,難以呈現佳作[3]。因此,持續夯實理論基礎是藝術評論人才培養的重中之重。
經過藝考考前培訓的培養對象在升入大學學習藝術史論后,難以從高考備考培訓設定的模式中走出來,找到富有自身特色的評論撰寫風格。由于認為藝術評論的撰寫可簡單依靠固定模式,其撰寫的藝術評論好似流水線生產的產品一般,有的評論甚至放在多個作品上都適用。撰寫出色的藝術評論自然有章可循,但此“章”非彼“章”,并不是三段式結構或依靠引用名家名言即可提升文章層次。
因此,除了引導學生盡量廣泛地閱讀精彩的藝術評論佳作來增強理論素養外,教師讓學生從低年級便接觸初步的藝術媒體工作也是有益的。尤其在綜合類藝術院校內部,鼓勵學生開展跨院系藝術訪談便是一種新的嘗試。以藝術概論及藝術評論的授課過程為契機,要求學生在校內尋找優秀的在校生進行采訪并為其撰寫評論,是充分發揮綜合類藝術院校優勢、盤活校內藝術創作資源的創新舉措。除此之外,參與藝術展覽策劃與布展對藝術評論人才的培養也是非常有益的。在進行兩年的藝術媒體能力訓練之后,高年級學生便可與作為教師和校友的藝術家展開接觸,撰寫藝術專訪稿及評論文章,并在本地藝術媒體上發表,從而進一步提高寫作水平。
從近五年全球知名藝術展覽的特色趨勢來看,策展人身份、選題構想及布展方案呈現明顯的跨界性。展覽主題的哲學性、文化性及公眾性程度日漸上升,展覽方式的開放性、參與性及媒介性已成常態[4]。評論與策展已經一體不分,將評論的構思融入策展,或以策展的架構去對話評論,皆為理想的授課方式。例如,在講授隋建國的雕塑藝術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以“時間”與“時代”為關鍵詞進行討論,并讓他們提交模擬策展方案;在講授張曉剛的繪畫作品時,教師可以通過“家庭”這一關鍵詞來啟發學生思考并提交模擬策展方案。學生須了解藝術家的全部作品,歸納出審美風格并梳理發展脈絡,檢索相關評論及訪談文獻,對藝術創作信息進行全方位把握。這些工作習慣及相應的能力是出色藝術評論人才不可缺少的。
第三支柱的提出還基于兩方面考量。首先,校內藝術訪談是盤活資源、增進宣傳的雙贏措施。其次,因為條件受限,許多高校目前已搬離市區,城郊的地理位置不便于學生往返市區進行采訪,而這一矛盾在校內的藝術訪談實踐中可被解決,不僅具有具體實踐的可行性,還具有最終成果層面的多贏成效。
從目前藝術院校專業設置的情況來看,兼具理論與實踐的專業方向較少,技能型學生與理論型學生的培養模式差異較大,兩極分化比較明顯。好的藝術評論離不開創作實踐,為藝術評論專業的培養對象提供適當的藝術創作機會,是有益于其深入體驗實際藝術創作,進而更加細致地撰寫評論的有效途徑[5]。當代藝術的典型特征是觀念性、跨界性、時代性及多元媒材的使用等,這就要求藝術家除基本功之外,在作品所傳達的觀念上也要下一番功夫。涉及的專業知識及技能不僅包含藝術技巧,也包含前述三大支柱的內容。
對藝術評論人才培養而言,這是深化理論并使之落地的重要環節。例如,在講授徐冰的藝術創作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完成為自己設計新英文書法簽名的作業;講授宋冬的藝術創作時,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利用生活中的閑置物制作裝置藝術作品;講授雕塑作品時,教師鼓勵學生以黏土等常見材料進行實際操作。此外,由于藝術策展被視為創作的一種形態,非技能型學生的藝術創作還可以與模擬策展訓練相結合。
當前,“網絡媒介的運用以及網絡媒介與藝術課程教學的整合還不盡如人意”[6],這一矛盾在各層級教育體系中多有存在。新媒體尤其自媒體的崛起為解決這一矛盾提供了新思路,也為藝術評論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新的實踐平臺。
藝術新媒體運營實訓課作為高校美育的一部分,必須將良好的職業道德作為關鍵素養來強調,使培養對象清楚地意識到新媒體語境下在遵守網絡道德規范的同時借由自媒體散播正能量、制造正確輿論導向的重要性。“在保證文化與文學藝術豐富多樣發展的前提下,適當凈化文化市場,杜絕低俗文化……是我們美學工作者與文藝工作者的責任所在。[7]”培養對象的職業道德對人才教育而言是根本性的,對藝術評論未來的發展更是至關重要。嘩眾取寵、奪人眼球的異端思想、網絡暴力、低俗價值觀泛濫等問題,無病呻吟、言之無物的文字堆砌式藝術評論弊端,都是避免在文藝評論中出現的傾向。本科生的三觀尚處于形成中,教師要協助其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是美育目標,要使之“在現代社會中保持自己應有的審美悟性和活力”[8]。
五大支柱是培養精英型藝術評論人才的途徑和目標?!八^藝術管理精英,是兼顧藝術史論學術建構、藝術批評、藝術策展等多樣才能并熟悉當代藝術市場及藝術機構運營的高端藝術管理人才。[9]”就全球化當代藝術的未來發展前景而言,綜合素養是開展高效工作的必要前提。在有限的本科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培養對象具備多種能力成為跨學科交叉教研活動的重要課題,值得綜合類藝術高校教學團隊深入思考與實踐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