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倩楠 中國人民大學
人類文明進程中,藝術是精神輸出的產物。如果拋開人類文明進程,單一地說藝術是過于形式化的。藝術是由人類創造出來的或者是由人類發現并整合個人的情感思維及通過不同形態對其進行表達,它是人類物質基礎上層思想的升華。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藝術也在科技創新以后與新的思想融合。在原始社會中,人們用涂鴉來記錄生活,比如巖畫,記錄著一些祭祀儀式和宗教信仰等,如果單一地從原始人類涂鴉記錄這一形態來看,可能在原始社會時期,他們并不認為自己是在創造藝術,但是在人類文明史上,我們的祖先這樣的思想過程結合著歷史文明,引發現代社會對世界觀、價值觀的思考,進而產生了藝術。
原始“涂鴉”稱為藝術,那么同樣的美術也是藝術嗎?美術與藝術的異同區分很重要的一點在于價值的體現。原始藝術比如狩獵文明,美術形——涂鴉,記錄了狩獵活動或者是宗教儀式等,以記錄生活為目的創作出的美術作品在當時并不能直接被稱為藝術。藝術首先要通過作品的沖擊力引起反響,也許在當時記錄生活并不能引起過多的反響。但是基于歷史長河的發展,約公元前一萬年的山脈上產生的巖畫卻給當代藝術創作帶來了巨大的沖擊。而史前文明也通過這種美術作品帶來了無限的思考和探索,這就被現代社會稱為史前藝術[1]。比如公元前7300年存在的阿根廷圣克魯思這個洞穴現今以大量成年男女和兒童的手印而聞名,這讓我們產生了很多的興趣和思考。但是,如果某個孩子在教室干凈的墻面上頑劣地印了很多差不多樣子的手印,這就不是藝術創作,因為這個形式并沒有產生文明史方面研究的意義和價值,也沒有任何感情和結合實際的先進思想意識。產生于幾萬年前的洞穴壁畫中展示著人類與大自然的抗爭或者是對于神明的祭祀,也有著人類和野獸的征服或者是對野獸的崇拜等。這些原始人類在生活中的總結和記錄經過時間的沉淀可以讓我們感受到人類對于不可預知的未來的探索與征服自然的意志。這些畫作或許是真實生活的寫照,或許是人們內心的向往結合了當時的思想,體現了我們的祖先的人生觀,讓我們對人性原始欲望有了了解。
建筑工人通過模仿的手法把壁畫照搬于某一建筑的墻面上,畫面很精美,那么工人是在進行藝術創作嗎?我認為答案是否定的。“藝術是充滿思想的技藝。”萊瑟貝說。“每個藝術家都是把筆刷蘸入自己的靈魂,并把自己的性格畫在他的畫中。”亨利·比徹說。這無疑都是在強調藝術家的技術和思想是兩個非常關鍵的必要條件,也把一些為了尋求狹隘的利益而創作的粗制濫造的作品排除在藝術的行列之外。所以,藝術家必須以具備純粹的思想理念和精湛的技術為先決條件才會創作出好的作品,同時給我們帶來視覺審美享受和思考。不同的社會形態下,人們的思想意識也不同,藝術的產生具備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及時代的特征,單一地模仿作品并不是創造藝術的體現。在藝術的發展歷史中,一個非常杰出的藝術家——米開朗基羅,其創作的壁畫作品是一個非常偉大的藝術,他誕生于文藝復興時期,除了在雕刻藝術上展現出了驚人的天賦和精湛的技藝,雕刻出的作品《大衛》幾乎是完美的象征,而生于中世紀宗教盛世的米開朗琪羅一方面把自己當作上帝的仆人,即使在最艱難的時刻依然決心為上帝獻身藝術,另一方面在藝術創作中沖破宗教桎梏,不斷向世人展示人體之美,在教皇的壓迫下數年為教堂創作巨幅的壁畫。其著名畫作《末日審判》創作于1536——1541年,為了表達不滿,米開朗基羅還把教皇畫到將被判罪去接受地獄煎熬的一群人中,而把自己則畫成被人手提的一張人皮,痛苦的表情似乎在控訴自己任人宰割,表現了米開朗基羅當時的精神狀態,以及對現實社會的不滿。并且在當今社會米開朗基羅的壁畫仍然具有學術價值[2]。在這樣的歷史背景下的創作則給引發了關于人們思想價值觀變化的研究。
音樂是藝術中的一個分支,當然音樂也是一種特殊的藝術,是一個抽象的藝術。因為我們無法觸摸到音樂,無法直接地像觀看繪畫一樣通過視覺全面地感受。音樂是通過聽覺器官進入大腦進而對人們造成了一系列的影響,有時候一場音樂表演,也可以通過視覺對心智功能產生一定的影響。或許使我們身心愉悅,或許使我們憤慨激昂,又或許是悲傷憤懣等。對于早期音樂藝術的應用,古希臘和中國先秦時期都采用了詩、樂、舞三位一體的形式,即文學藝術、音樂藝術和舞蹈藝術綜合起來對人們的心智功能進行感化教育,比如古希臘的神話傳說采用的是悲劇的表演方式,其合唱和樂器伴奏形式促進了西方音樂審美理念的形成,具有儒家思想的《詩經》的風、雅、頌是民間藝術、達官顯貴和文人藝術思想的展現。
在中世紀時期,音樂受到建筑藝術、教堂以及教會的影響,產生了宗教主題音樂,但由于中世紀教皇的黑暗統治,人們許多來自本性的聲音被壓制。文藝復興時期受到人文主義的畫作及宗教改革的影響而產生了早期意大利語的世俗歌曲。在古典主義時期,很多藝術家通過對自然進行描述帶給世界真善美或者是追求真善美的一種表達形式,這個時期的音樂旋律的線條及音響的和諧無不體現著皇室貴族享樂主義,以及在理性的啟蒙思想下人們對于巴洛克時期圍繞宗教主題音樂產生的轉變。到了古典主義晚期,浪漫興起,音樂音響中出現了更豐富的色彩或者情緒起伏的表達效果。受人文思想、詩歌戲劇以及世界的發展的影響,在經歷了滄桑的戰爭以及世道變化后,各式各樣的文學藝術產生,更多元化的如詩般的和聲色彩及不協和音響的大膽運用使得音樂作品帶給我們對世界的反觀。而現代主義時期則不是以單一傳統“悅耳”的角度來表達音樂藝術家的思想,更多的不協和音響色彩及不同的審美也能合理地存在于一個優秀作品中。
藝術在當下不僅僅是通過藝術展等略顯小眾的方式影響著人們,而是更多地通過日常生活中的建筑設計、影視文化和時尚潮流等方式滲透到人們的生活中。藝術給我們帶來的價值有好也有壞,這取決于我們如何看待和利用藝術的“價值”。這個價值不僅是指意義上的金錢價值,更多的是指更深層面的精神追求。
那么藝術到底真實嗎?好的藝術必須來源于生活,并反映現實,當下或是過去,作品都是通過藝術家超凡的技巧來展示出靈魂思想與精湛技藝的。他們通過自己的方式展現涵蓋個人價值觀的作品,對世人產生思想上的沖擊。為什么有很多藝術家在世的時候并不被世人所認可,這完全是因為藝術家采用超前的思維及思考模式,把感性的思想表達與理性的創作相結合,來展現自己對未來的臆想以及愿望,這是他們為逃離當下現實中不能擺脫的局面所產生的精神層面的升華。在戰爭摧殘的年代以及科技飛速發展的時代,很多人認為藝術就是雞肋,并不能解救于水火之中的人們。我們先看一段弗洛伊德對于藝術家的理論觀點。“藝術家和神經癥患者之間的關系似乎一直很微妙。很多學者甚至認為,藝術家和神經癥患者在弗洛伊德的筆下并沒有本質的差別,只不過是產生的癥狀不同。神經癥的病原都與早年生活經驗密切相關,并且是被壓抑的欲望外化的客觀世界的表現形式。藝術家和神經障礙者一樣,都受到本能的沖動驅動。不斷地與現實原則做的斗爭,最終都有可能因為未能獲得滿足而開始逃避現實。轉而進入幻想的世界,去尋求虛幻的滿足。”這一理論的出現在當時受到了很多藝術家的反對,弗洛伊德的藝術家兒子——恩斯特·克里斯也不贊成他發表的這一藝術觀點。
弗洛伊德對于藝術一些片面的觀點被擴大,而完整藝術觀點中的幾個重要內容也很容易被忽視和誤解。如果弗洛伊德認為神經癥患者等同于藝術家的話,那么神經癥患者是否能夠創作出藝術作品呢?藝術與精神病癥狀都是與現實對立的幻想,是一種代替性的滿足。在想象和虛幻中解決現實不能解決的困難和實現愿望,從而獲得快樂。比如殘酷的封建統治剝削下,人們的生活不能在現實中得到滿足,甚至有的時候人們也不能將這種對現實的不滿在現實的生活中表達出來,如何使自己的靈魂脫離生理的痛苦,而獲得精神層次的滿足?藝術恰恰就做到了這一點,歐洲非常著名的文藝復興運動中一些有先進思想的藝術創作者,通過用更多的人文思想為主的意識和審美作為畫作的題材,所有人都要受教育,藝術應該貼近生活而不應該只有宗教題材。許多關于“人”的人文主義思想繪畫開始陸續浮現,藝術家們的超前思想把社會中人文的審美意識推向更高層次,豐富的世俗題材給人們帶來了更多的快樂和憧憬與喚醒更多人對于自我價值的思考。
“我們都活在陰溝里,但仍有人仰望星空。”王爾德說。語言藝術、文學藝術的力量使人們得以思考和成長甚至是精神超脫。擁有藝術的審美能力及素質修養的人和沒有的人的區別就在于面對黑暗中的殘酷與壓抑的狀態不同藝術是一種力量,或許是手段。藝術家眼中看到的事物,也許是骯臟丑陋的;但是他經過藝術創作,就會把它變成一個精致的藝術作品,展現于我們眼前,這會讓深處泥濘的觀眾產生共鳴并且在精神中得到滿足,從而讓觀眾或者聽眾忽略現實中的陰暗溝渠而更向往光明。當代多元化世界的發展讓藝術不僅僅是以好不好看、好不好聽來作為判斷標準,因為我們對于整個世界觀的認識也并沒有達到全面的程度。一些非傳統藝術也是產生于非傳統的認識中的,但是和我們的當下生活密切相關的藝術產生于各個層面,比如說現代藝術的分支電影。
一部好的電影每一幀畫面都像是一幅精美的藝術品。這對導演的藝術素質與修養要求是非常高的,一部優秀的電影作品包含配樂、畫面、服裝等各種要素,這也在提高和改變著人們的審美意識,一些粗制濫造的電影作品則受到觀眾的摒棄。與生活相關的各個方面的藝術都可以帶給我們的精神享受,其也和科技息息相關,比如精益求精的蘋果手機廣告中一個舞者從現實中跳到虛幻里面再回歸現實,波普藝術元素的運用也使之變得更有趣味和魅力。時代的進步也離不開藝術,這就是藝術產生的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