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楠 河南輕工職業學院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中,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概念做出了清晰界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被個人視為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隨著環境與自然的關系和歷史條件的改變,群體和團體在這個代代相傳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不斷創新,同時賦予自己新的身份,從而促進了文化的多樣性發展,激發了人類的創造力。
數字化是利用計算機數字化技術將視頻、圖像和文字轉換成數字代碼,以視覺形式再現信息原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保護可通過數字影像處理、虛擬現實、3D建模及打印、數字化采集、存檔及管理等方式,使人們能夠突破時間和空間的限制,并借助互聯網和計算機技術對非物質文化進行全方位的存儲和再現。
筆者以2015——2020年為時間跨度,在中國知網(CNKI)數據庫輸入“非遺數字化保護”進行檢索,發現相關文章數量呈遞增趨勢。2012年只有一篇相關文章,而2019年論文數量高達37篇。筆者輸入“刺繡數字化保護”進行檢索,發現一共有10篇相關文章,其中三篇為碩士學位論文,六篇為期刊論文,其次并未涉及汴繡的數字化內容。筆者輸入“汴繡非遺數字化保護”進行檢索,沒有搜到任何信息。目前,在國內外這一塊仍屬于空白區域。
筆者在手機App store中輸入“刺繡”“蘇繡”“湘繡”,分別找到“中國刺繡”“蘇繡——傳承有生命的靜物”“沙坪漢回景區”這三款App。其中,“中國刺繡”平臺介紹了各種不同類型的刺繡產品、刺繡流派、歷史知識、相關企業及最新動態;“蘇繡——傳承有生命的靜物”平臺分為傳承人介紹、針法技藝介紹、刺繡藝術館介紹三大模塊,每天還有教學視頻、十二節氣、蘇州園林、蘇州美食等信息的推送;“沙坪漢回景區”則是與旅游相結合的綜合服務平臺。而輸入“湘繡”“蜀繡”“汴繡”等,沒有相關信息顯示。
隨著數字化的快速發展,越來越多的數字博物館云涌而起。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博物館中詳細列舉了國內、國際組織機構出臺的相關政策,最新的新聞資訊,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傳承人名錄、生態保護區、示范基地,中國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名冊)項目等。關于刺繡的非遺數字化,博物館至今沒有找到相關信息。
汴繡數據庫通過數字化技術將汴繡與相關的針法、影像、圖片進行數字掃描采集,建立汴繡數據庫;對汴繡傳承人的相關數據和教學視頻進行了分類、編碼,建立了繼承人數據庫,并實時更新相關傳承人的資料;將具有歷史意義的汴繡作品通過3D掃描、3D建模等技術對文物的圖像、結構、紋理等方面進行高清晰度的再現、修復和保存。汴繡數據庫在為大眾提供海量信息化知識的同時,還成為集儲存、服務于一體的汴繡數字資源庫。
利用網絡技術和多媒體技術搭建汴繡網絡互動平臺,能拉近民眾與傳統文化的距離,促進同行傳承人之間的技藝交流、知識分享,同時也便于廣大汴繡興趣愛好者欣賞佳作、學習交流、獲取知識。汴繡網絡互動平臺應包括汴繡行業的最新動態、汴繡作品、針法教學視頻、汴繡論壇、相關政策等。大眾亦可通過平臺,加深對業界發展的認識,促進文化交流。
傳統博物館和藝術館通過引進數字化信息設備,以視頻、動畫及其他形式展現傳統展品,從而提升了視覺體驗,提高了大眾參與度。其中VR技術可以真實地還原汴繡的制作過程,實現虛擬在線、可視化操作及跨空間互動,讓學習者在虛擬空間中獲得真實的學習感受,從中感受到汴繡的魅力。
在數字化時代,App的普及給汴繡的數字化傳播提供了新思路。例如,故宮博物院開發了一款應用程序,這使大眾只需使用移動終端,就可以觀看故宮的展覽,包括文字圖片及VR全景模式,使觀者仿佛身臨其境與文物展品近距離接觸?;诖?,我們可以在行業協會的支持下,開發以汴繡為主題的App,并定期推送相關的汴繡展覽、汴繡講座和汴繡學習信息,同時上傳教學視頻,盡顯傳承人的風采,此外,也可以增設設交流版塊,讓大眾能夠隨時隨地地交流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