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新艷
(河北省保定市清苑區白團中學,河北 保定 071100)
閱讀教學是中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閱讀教學的主要任務就是要提高初中生的閱讀能力,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這就是閱讀教學的價值和作用的最根本的體現,也是閱讀教學的出發點和歸宿。前蘇聯教育家蘇霍林斯基說過:“十年經驗使我深信,學生的智力取決于良好的閱讀能力。”可見,初中語文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是關系到教學成敗的問題,也是語文教學中落實德育教育的重要課題。如何在新課標的形勢下,提高初中學生的閱讀能力呢?
傳統的講授式、簡單的問答式、低層次的討論式是一些教師常用的語文閱讀教學模式。但不同程度地壓抑了學生學習興趣,挫傷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探究性。作為語文教師要想提高閱讀教學的質量那就要想方設法讓學生積極參與,激發他們的閱讀興趣和熱情。
(一)利用多媒體創設語文情境,營造氛圍。多媒體具有生動,形象逼真的特點,在閱讀中,我們要善于利用它營造氛圍,讓學生在我們營造的氛圍中不知不覺的,逐漸的進入到課文的意境中來。如在學習《水調歌頭》、《沁園春.雪》時,播放配樂朗讀,優美的畫面加上激情的朗誦,一下子就會讓學生深入到詩的藝術境界中來,有讓人宛如身臨其境的感受,既提供了閱讀的情境,又能很快地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
(二)巧設問題,激發閱讀欲望。
有創意的問題激活了學生的閱讀期待,誘發學生和文本進行交流的熱情。創設一定的問題情境,能夠讓學生通過回憶聯想,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提高學生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進行創造性思維,培養創造性的閱讀能力。
問題設計應該注意有思維訓練的價值,要有趣味性、靈活性和啟發性,切忌那種不用任何思考就可以作出回答的問題,看起來很熱鬧,其實一點效果也達不到,反而會阻礙學生思維,無益于閱讀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師可以讓學生自我設計一些問題,把提問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鼓勵學生多問、善問并能試著解問,如果學生在閱讀過程中真正善問的話,學生的創新精神,創造能力,閱讀能力的培養就能落到實處,達到預期的目的,效果也就非常明顯。
閱讀的意義就在于讀者與作者進行的心靈對話。而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本對話的過程。學生閱讀文本時如何才能很快走進文本,理解文章,抓住文章的主旨內容,明白作者要表達什么,這需要掌握一定的科學閱讀方法,課堂閱讀教學的主要目的就在于此。
好的閱讀方法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課堂閱讀之時,教師可以適當的點撥,學生讀起來要省力得多,理解起來也較容易。另外,對于不同的讀物要用不同的閱讀方法。,可以泛讀或略讀;文情并茂的佳作,也可以精讀或細讀。當然,在閱讀過程中,要學會圈、點、鉤、畫一些重要詞句段。閱讀時學生必須有閱讀筆記,認真做好記錄。閱讀結束后要及時寫閱讀體會。在閱讀課上,教師不妨有意識地提供一些文章讓學生揣摩,或從內容上,或從形式上,或從語言上,或從具體的藝術手法上,給學生以熏陶和啟迪。勤思考,多聯想才能發現問題,并通過認真思考、分析問題,才能自己解決問題、要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養成邊讀邊想的習慣養成能力。這樣,在教師適當的方法指導下,學生的閱讀能力肯定會在潛移默化中有所提高。
課堂的閱讀教學應當是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雙向活動,是兩者共同參與、協調完成溝通交流的信息傳遞過程。教師只有充分發揚教學民主,才能增強學生的課堂“主人翁”意識,鍛煉他們積極思維的能力和勇于質疑的膽量。在閱讀教學中,必須摒棄傳統的教學觀念和方法,努力創設民主和諧的教學氛圍,嘗試著讓學生參與教學,體現真正的學習民主。如教《陳太丘與友期行》這一課時,圍繞“元方入門不顧””是否失禮這個話題,我讓學生展開辯論,學生積極發言,圍繞自己的觀點,從不同角度闡述理由,課堂氣氛活躍,讓學生閱讀課文,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閃爍作者獨到感受的精華文段、重點語句、關鍵字詞進行細細品析。學生的探究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另外,學生在合作交流過程中,傾聽、交流、協作、分享,抓住那些凝聚作者情感的,閃爍作者獨到感受的精華文段、重點語句、關鍵字詞進行細細品析。每個人都更深入到文本的閱讀中獲得成功的體驗。
一種能力的提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但只要善于鉆研,持之以恒,學生的閱讀能力一定會有提高。